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9篇
水产渔业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了解鳀科鱼类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结构特征及系统发育信息,以期为进化遗传学研究和分子标记的选取提供参考依据,对已知的10种鳀科鱼类的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鳀科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长度在16 660 bp到17 069 bp之间,基因组的结构和基因排列顺序与其它硬骨鱼类一致。2)比对后获得一致序列长度为15 704 bp(不含D-loop),其中变异位点5 570个,占所有位点数的35.5%。在编码基因中,序列变异程度和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最大的是ND6基因(分别是47.5%和0.276),最小的是tRNA拼接序列(分别为18.7%和0.072)。3)基于Ka-Ks的Z检验和Tajima’s D检验表明蛋白质编码基因主要受到净化选择(即负选择,purifying selection)的作用;其中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ND6除外)有强烈的净化选择(Ka/Ks<1),而ND6基因受正选择(positive selection)影响较大(Ka/Ks>1)。4)ND4、ND2和Cytb是进行鳀科鱼类系统发育分析的较为理想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22.
段晓晨  程起群 《海洋渔业》2022,44(6):725-735
为了解密度胁迫下,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脑组织的分子响应机制,设置两个养殖密度试验组(100尾·m-3的中密度组和500尾·m-3的高密度组)和1个对照组(密度:50尾·m-3),分别获得2个试验组绿鳍马面鲀在25 d和50 d时的脑组织样本,利用Illumina测序平台对绿鳍马面鲀脑组织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得到100.3 Gb高质量测序数据。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均筛选出大量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Gene Ontology)功能注释与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功能富集分析,筛选出与昼夜节律、MAPK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相关的信号通路,发现clock、cry、bmal1、npas2、bdnf、rps6ka、il1r1、htr5a、ryr2和pln等关键基因在不同密度下生存的绿鳍马面鲀脑组织中差异性表达。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在调节绿鳍马面鲀的昼夜节律、免疫能力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研究该品种在...  相似文献   
23.
基于12SrRNA序列研究龟鳖类的系统进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龟鳖类的系统进化关系,以期为龟鳖类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测定了15种龟类线粒体12SrRNA基因片段的序列。比对后获得一致序列长为433 bp,有191个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43.2%,其中简约信息位点108个。A、T、G、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1.46%、34.42%、25.85%和18.27%。A+T含量(55.9%)高于G+C含量(44.2%)。在433个核苷酸位点中,有插入/缺失35个,转换为34,颠换为21,转换/颠换比率为1.67。与NCBI上其它一些龟鳖的序列进行比对后,得到414 bp的一致序列,其中236个为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57.00%;简约信息位点181个。A、T、G、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5.7%、22.2%、18.1%、24.0%。A+T含量(57.9%)高于G+C含量(42.1%)。在414个核苷酸位点中,转换为30,颠换为14,转换/颠换比率为2.12。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分析龟鳖类种间、属间、科间遗传距离,并用邻接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7种闭壳龟种间差异在0~0.043,平均为0.022;淡水龟科属间遗传距离为0.007~0.140,平均为0.074;曲颈龟亚目9个科间(不包括平胸龟)遗传距离为0.055~0.197,平均为0.139。由此认为,淡水龟科与陆龟科亲缘关系比龟科更近;不支持将闭壳龟属拆分为闭壳龟属和盒龟属;支持将平胸龟属归为鳄龟科的一个属。  相似文献   
24.
流速、温度对西伯利亚鲟幼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90 d的饲养实验中,研究了集约化室内储水池养殖条件下,流速和温度对西伯利亚鲟幼鱼生长的影响。按照流速,实验鱼分为4组:即流速分别为 V1组(0.12 m·s-1),V2组(0.16 m·s-1), V3组(0.20 m·s-1),和V4组(0.5 h流速为 0.20 m·s-1, 0.5 h流速为 0 的间隙式水流组)。水温在13.8 ~24.7 ℃变化。 在16.7~22.5 ℃的温度段内,随着流速增大,幼鱼的最终体重、体长、生长效率、净增重、每日生长率及日增重等指标均逐渐增大,饵料系数逐渐降低,其中西伯利亚鲟鱼的生长效率(GE)与流速(V)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其关系式为GE=52.5 V + 69.567 (R2 = 0.997, P< 0.05)。尽管高流速V3组的特殊生长率(DGR)是最大的,但V3组在22.5~4.7 ℃之间和13.8~16.7 ℃之间时DGR是最小的。间隙式水流V4组(0.5 h流速为0.20 m·s-1,0.5 h流速为0)DGR和净增重(NY)不是最高,但其饵料系数(FC)和生长效率(GE)分别是各组中最低和最高的,而且在高温和低温段DGR均有比其他组升高的趋势。另外,水流因子与温度交互作用影响西伯利亚鲟幼鱼的生长,本次四组流速组西伯利亚鲟幼鱼的最适生长水温各不相同,在20.2~20.7 ℃之间。结果显示在设施集约化养殖中,V4组能够产生较好的效益。图2表2参22 关键词:西伯利亚鲟; 生长; 集约化养殖; 流速; 温度  相似文献   
25.
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系统发育和适应性进化机制尚不明确,且祁连山裸鲤(Gymnocyprischilianensis)的分类地位尚存争议。本研究基于所有已公开的裂腹鱼亚科11属65种鱼类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试图为阐明上述问题提供基因组学依据。结果如下:(1)系统发育。研究表明裂腹鱼亚科鱼类不是单系群,其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支系,每个支系包含若干属种,其中原始类群的裂腹鱼聚为一支,特化类群和高度特化类群的裂腹鱼聚为另一支。(2)适应性进化。以裂腹鱼的分布海拔高度区间为划分标准,分为低、中、高3组,基于分支模型和位点模型的检测结果显示, 13个蛋白编码基因的ω比值都<1,均未检测到正选择位点。但是在氨基酸水平上, Atp6、ND2、ND3、ND4、ND5中均检测出正选择位点,正选择作用主要发生在呼吸链复合物I (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中,线粒体呼吸链又是生物活性氧(ROS)最主要的来源,这可能解释了裂腹鱼亚科对高海拔缺氧环境的适应性进化机制。同时,分歧时间估算结果显示,原始类群裂腹鱼分化于3.200Ma前,特化类群裂腹鱼与高度特化类群裂腹鱼在5.97...  相似文献   
26.
基于形态和分子标记的三种鲭科鱼类鉴别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昊  程起群  郑将臣 《海洋渔业》2011,33(3):297-303
为找到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澳洲鲭(S.australasicus)和羽鳃鲐(Rastrelliger kanagurta)这三种鲭科鱼类鉴别的新标记,采用形态框架等形态分析方法和线粒体标记的方法开展研究.共分析采自海南的33 ind样本,其中日本鲭19 ind,澳洲鲭9 ind,羽鳃鲐5 in...  相似文献   
27.
为了解慢性密度胁迫下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肌肉组织的分子响应机制,挖掘密度胁迫下的相关信号通路和差异表达基因,设置2个养殖密度组(即100尾/m3的中密度组和500尾/m3的高密度组)对绿鳍马面鲀肌肉转录组进行了研究。分别于第25天和第50天时获得养殖绿鳍马面鲀的肌肉组织,利用Illumina测序平台对肌肉组织样本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得到103.3 Gb高质量测序数据。对照开始时暂养的绿鳍马面鲀,各试验组均筛选出大量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Gene Ontology)功能注释与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功能富集分析,筛选出涉及破骨细胞分化、MAPK、PI3K-Akt等路径以及黏着斑相关的信号传导机制,发现nfatc1、tgfbr2、map3k14、pparg、fos、flna、flnc、fn1、tln1、thbs1等关键基因在绿鳍马面鲀肌肉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研究表明,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在调节绿鳍马面鲀的细胞生长和分化、免疫能力等方...  相似文献   
28.
对鲱科9种鱼类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序列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用Ne ighbour-Join ing(NJ)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盖纹沙丁鱼属的3种鱼类形成一个单系类群,鲱属2种鱼类形成一个单系类群,它们的bootstrap支持率均为100%。金色小沙丁鱼和短体小沙丁鱼形成一个单系类群,在NJ树中的支持率达到或超过50%。欧洲黍鲱与太平洋鲱和大西洋鲱是单系起源,其bootstrap支持率高达100%。系统发育结果还支持沙丁鱼属鱼类与盖纹沙丁鱼属鱼类是单系类群,支持率分别为87%和95%。但单系类群I(包括大西洋鲱、太平洋鲱、欧洲黍鲱)和单系类群Ⅱ(包括欧洲沙丁鱼、加州沙丁鱼、南美拟沙丁鱼、斑点盖纹沙丁鱼)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尚不明确,因为它们之间的支持率很低。(2)dN/dS的比值显著的小于1(Z-test),提示由于功能限制,cytb基因受到强烈的负选择作用。(3)基于Tajim a的1D和2D相对速率测试表明,分子钟假说在鲱科鱼类中是成立的;鲱科鱼类的分歧时间是0.12至13.45百万年间。  相似文献   
29.
对凤鲚Coilia mystus长江群体和珠江群体的线粒体DNA(m itochondrial DNA,m tDNA)的12SrRNA基因片断序列进行分析。排列比对后,获得该基因365 bp的一致序列。在所测得的42个序列中,共检测到6种单倍型,其中长江群体有2种,珠江群体有4种。长江群体和珠江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5263和0.6104,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44%和0.192%。凤鲚长江群体内部的遗传距离为0.3%,珠江群体内部的遗传距离为0.3%~0.5%,长江群体与珠江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8%~1.4%。邻接树显示长江凤鲚和珠江凤鲚各自形成一个单系类群。AMOVA分析显示群体间的变异占总变异的82.80%,提示两者可能有相互隔离的遗传结构。  相似文献   
30.
不同体色瓯江彩鲤起捕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研究了不同体色瓯江彩鲤的起捕率,发现起捕率从高至低依次为全(80.73%),大花(70.84%),麻花(64.58%),粉玉(52.61%),粉花(40.11%)。其中全红显著高于粉玉和粉花,大花显著高于粉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