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12篇
  1篇
综合类   83篇
农作物   5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目的]分析云南省16个州(市)881份水稻种质材料12个农艺性状表型多样性并进行综合评价,为拓宽栽培稻的遗传基础及选育高原特色水稻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881份云南16个州(市)的水稻种质为材料,测定其株高、有效穗数、穗长、剑叶长、剑叶宽、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谷粒长、谷粒宽和千粒重等12个农艺性状,通过计算各农艺性状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并对种质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最后结合主成分分析与隶属函数法计算综合评价D值,通过建立回归模型筛选综合评价指标.[结果]881份水稻种质材料12个农艺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为1.9378~2.0973,其中穗长的多样性指数最大,有效穗数的多样性指数最小;12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9.92%~43.01%,其中谷粒长的变异系数最小,二次枝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云南16个州(市)881份水稻种质材料12个农艺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均值为1.6513~2.0040,其中,普洱市、红河州、临沧市、玉溪市、保山市、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曲靖市和文山州水稻种质材料12个农艺性状的多样性指数较高,均在1.900以上.在欧式距离2.2处881份云南水稻种质材料可分为八大类群,其中,第Ⅶ类群综合性状最差,第Ⅷ类群综合性状最优,聚类分析结果与种质来源地无明显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881份水稻种质资源中凤仪白谷(保山市)、陆引46号(普洱市)及白霉谷(临沧市)的综合性状较好.穗长、谷粒长、谷粒宽、二次枝梗数和剑叶宽5个农艺性状对综合评价D值影响显著(F为1814.654),可作为云南水稻种质综合评价的指标.[结论]云南水稻种质具有较高的表型多样性,筛选出的凤仪白谷(保山市)、陆引46号(普洱市)及白霉谷(临沧市)可为水稻育种提供优良的亲本或中间材料.  相似文献   
32.
生物有机肥对植烟土壤·烤烟生长及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施用生物有机肥对植烟土壤、烤烟生长发育及品质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植烟土壤的改良和烤烟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3.
水稻紫色性状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水稻紫色性状的遗传分析、紫色基因定位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并对此类相关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4.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定位、克隆及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上主要的细菌性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传统的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法收效甚微,利用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和环保的途径。截至目前,从栽培稻和野生稻中鉴定的抗白叶枯病基因有40个,其中32个已被定位,9个已被分离克隆。本文对这些抗白叶枯病基因的定位、克隆、基因特征和作用方式进行了介绍,重点对这些基因在生产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水稻白叶枯病抗病育种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35.
植物抗冻基因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温冻害使许多植物生存受到严重危害,全球每年因低温冻害造成的农作物损失高达数千亿元.研究并提高植物抗冻性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目前,通过对冷诱导基因、CBF、ICE、抗冻蛋白基因、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脯氨酸基因、SOD基因等与抗冻相关的基因的研究表明,将这些抗冻相关基因进行转基因,可以提高植物的抗冻性.现综述植物抗冻性基因的类型及其抗冻转基因植物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6.
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综述了影响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主要因素:材料的基因型、小孢子发育时期、亲本植株的生理状况、培养技术以及胚状体发生及植株再生等的研究情况.同时也对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7.
野生稻细胞核DNA提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用野生稻是中国最具利用价值的野生稻资源之一,具有许多优良的性状和有利基因,是改良栽培稻培育新品种的宝贵基因库,而其CC基因组的优良基因有望以大片段形式通过BIBAC等载体转化到栽培稻中.BIBAC文库不仅能作为大片段基因组文库的载体,而且能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将克隆片段导入植物基因组直接进行转化,可用于筛选分离基因等研究.如何获得基因组DNA大片段非常关键,本研究采取 琼脂糖包埋基因组的方法获得大片段DNA,并对其中的一些步骤进行了优化,为构建药用野生稻BIBAC文库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值得在其它植物类似研究中参考.  相似文献   
38.
【目的】鉴定和筛选获得云南粳型地方稻抗稻瘟病种质资源,明确其稻瘟病抗性及抗病基因分布,为合理利用水稻抗稻瘟病种质资源及其布局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圃自然鉴定与人工接种相结合的方法,对150份云南粳型地方稻资源的稻瘟病抗性进行鉴定,并利用9个已克隆基因(Pid4、Pi25、Pi35、Pi36、Pikm、Pigm、Pi37、Pi56、Pi33)和2个已定位基因(Pi27、Pi23)对供试稻种资源进行基因型检测,明确抗病基因在抗稻瘟病材料中的分布。【结果】从150份水稻材料中共鉴定出抗稻瘟病(叶瘟或穗颈瘟)材料45份,45份材料中携带Pi25、Pi23、Pikm、Pi35、Pi36、Pi33、Pi27、Pi37、Pid4、Pigm抗性基因的材料分别有34份(75.6%)、25(55.6%)、25份(55.6%)、22份(48.9%)、14份(31.1%)、14份(31.1%)、12份(26.7%)、10份(22.2%)、6份(13.3%)和5份(11.1%),未检测到含有Pi56的材料。45份抗性材料含有的抗性基因数量介于1~7,大部分含有3~5个,其中携带3个抗性基因材料13份占28.9%,携带4个抗性基因材料8份占17.8%,携带5个抗性基因材料11份占24.4%。抗病能力较强的材料黑壳谷携带6个抗病基因(Pi25、Pi35、Pi36、Pikm、Pi37和Pi33),光壳花糯携带5个抗病基因(Pi35、Pi36、Pikm、Pi37和Pi33)。【结论】研究获得45份云南粳型抗稻瘟病地方稻材料,鉴定获得2份(黑壳谷和光壳花糯)全生育期抗叶瘟和穗颈瘟材料,这2份抗性材料均携带Pi35-Pi36-PikmPi37-Pi33基因组合,可作为抗稻瘟病分子育种的优异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39.
[目的]鉴定评价云南药用野生稻对白叶枯病菌株的抗性,为药用野生稻的保护及抗病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4个近年在云南稻作区流行的白叶枯病菌株及国内外部分标准强致病菌系对云南8个居群(OF1~OF8)的31份药用野生稻材料进行接种鉴定,测量病斑长度,按照抗性分级标准进行抗性等级划分,建立抗病谱,比较分析不同药用野生稻材料间和不同居群间的抗性差异.[结果]接种24个白叶枯病菌株21 d后,感病材料金刚30的病斑长度均超过20.00 cm,而未接种的叶片未发生任何变化,说明24个白叶枯病菌株均未丧失致病力;31份药用野生稻材料大多出现典型的白叶枯病症状,但抗病等级存在差异,其中,67.7%的供试药用野生稻对XOO8菌株表现抗病,说明XOO8菌株的致病性最强,所有材料均抗XOO14菌株,说明XOO14菌株的致病性最弱.31份药用野生稻的抗菌率均在50.0%以上,其中OF2-1的抗菌率最高,为100.0%,OF4-2的抗菌率最低,为50.0%.8个居群中,以OF5和OF7的抗菌率最高,均为100.0%,说明二者对24个白叶枯病菌株均表现抗性;OF4的抗菌率最低,为79.2%,仅抗19个菌株.8个居群抗性由强至弱排序为:OF5=OF7>OF6>OF1=OF2=OF8>OF3>OF4.各居群内样品个体间抗性差异明显,推测是由于野生稻杂合程度较高所导致.[结论]云南药用野生稻种质资源对当前在云南流行的白叶枯病小种及国内外部分强致病菌整体抗性较好,其抗性差异来源于居群内的杂合度,与地理分布无关,推测云南药用野生稻具有特异的优良抗白叶枯病基因,其在遗传研究和品种改良方面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0.
研究苹果生理指标与其对苹果绵蚜 (Eriosoma lanigerum Hausmann) 抗性的关系,为筛选培育抗性品种,实现持续有效治理苹果绵蚜提供依据。田间调查不同苹果品种对苹果绵蚜的抗性,测定比较各品种正常枝条生理指标,以及被苹果绵蚜危害后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正常枝条中可溶性糖(r=0.99)、蛋白质(r=0.86)含量与感蚜率呈正相关;氨基酸含量与感蚜率呈负相关(r=-0.96);酚类物质和4种酶活性与苹果感蚜率均不存在明显相关性。被害后昭锦108可溶性糖含量有所下降,红富士、金冠分别上升1.4%、7.0%;蛋白质、氨基酸、酚类物质含量均有所下降,其中红富士总酚含量明显下降,达23.5%,总酚下降率与感蚜率呈正相关(r=0.94);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性均上升,其中CAT变化率与感蚜率存在相关性 (r=-0.92),昭锦108 CAT活性明显上升,达91.2%;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活性增减不一;金冠4种酶活性均上升。研究表明,对苹果绵蚜抗性较强的品种: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较低,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受害后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总酚含量下降率较低,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率较高。酶活性对抗蚜性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