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4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篇 |
农学 | 13篇 |
1篇 | |
综合类 | 83篇 |
农作物 | 5篇 |
园艺 | 5篇 |
植物保护 | 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白芨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由于过度采挖和自然繁殖困难,野生白芨资源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因此很有必要了解白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现状。本文采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ssa)标记对14份小白芨(Bletilla fornwsoana)、5份白芨(B.striata)、2份黄花白芨(B.ochracea)和4份未确定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从35个引物中筛选出12个能扩增出清晰带型并具多态性的引物,共扩增出了124条DNA片段,分子量在259—2200bp,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10.33条DNA片段,多态性比率为87.90%,采用POPGENE软件,计算了种间的Nei氏距离,并用UPGMA法构建了系统树,这25份供试材料明显聚为3大类:即小白芨、黄花白芨、白芨,与形态学的分类结果一致,其中根据4份未确定种的亲缘关系初步将其归入了不同的类群。25份白芨种质间的遗传距离为0.4483—0.7903。另外,UPGMA聚类结果表明,不同地理位置采集到的3种白芨样品种内和种间的遗传亲缘关系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2.
23.
24.
以疣粒野生稻和栽培稻02428的成熟种子为材料,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胚性悬浮细胞系建立、原生质体制备、再生细胞团分化及植株再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水稻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2,4-D浓度为0.014mmol/L;(2)胚性悬浮细胞系建立的最佳条件为AA悬浮培养基+0.009mmol/L 2,4-D,每25mL液体培养基加入0.4g愈伤组织的初始接种量,7d的继代周期;(3)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为20g/L纤维素酶+1g/L果胶酶,酶解5h,800r/min离心5min;(4)用荧光增白剂(VBL)细胞壁染色液可以快速、准确的检测原生质体制备及培养过程中细胞壁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5.
26.
27.
滇中高原高产玉米群体光合作用及光能利用率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云南祥云县玉米高产试验田的测定表明,玉米田间自然光照强度比内地高,即使在7月中旬阴雨天,高产群体内近地面的光强仍在光补偿点之上。种植密度为90000株/hm2,其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为5.2,高值稳定期长达50~60d。光合速率以灌浆中期的最大,光合最大值比内地的略低;不同生长时期及同株各叶的光合速率变化范围小;抽雄和灌浆中期无光合作用“午睡”现象,光能利用率为2.66%,比常规栽培法的高1.2%. 相似文献
28.
药用野生稻具有抗虫、抗病、抗旱、分蘖力强等优良特性,但是,药用野生稻结实率低,落粒性强,很难收种和保存繁殖。本研究利用药用野生稻种子离体培养方法获得植株再生苗。组培实验设计了3种不同的愈伤诱导培养基:筛选出MS+2,4-D 5.0 mg/L+植物凝胶2.8 g/L+蔗糖30 g/L,pH值5.8最适合愈伤诱导培养基,也筛选出愈伤继代、增殖培养基;设计了10种分化培养基:筛选出MS+6-BA 3.0 mg/L+NAA 0.5 mg/L+ZT 3.0 mg/L+植物凝胶2.8 g/L+蔗糖30 g/L,pH值5.8最为适合分化的培养基,同时筛选出继代、增殖、壮苗的培养基;设计了10种生根培养基:筛选出MS+NAA 0.8 mg/L+植物凝胶2.8 g/L+蔗糖30 g/L,pH值5.8最适合生根的培养基。在培养技术方面采用磨去种皮,利用种子芽诱导愈伤,弱光培养愈伤,加快形成紧实、绿色颗粒愈伤,进行了有效改进。通过实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药用野生稻快繁体系。以组培苗药用野生稻为父本,3个品系栽培稻为母本,3个杂交组合获得了远缘杂交后代。因此,远缘杂交在杂交育种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9.
[目的]鉴定评价云南药用野生稻对白叶枯病菌株的抗性,为药用野生稻的保护及抗病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4个近年在云南稻作区流行的白叶枯病菌株及国内外部分标准强致病菌系对云南8个居群(OF1~OF8)的31份药用野生稻材料进行接种鉴定,测量病斑长度,按照抗性分级标准进行抗性等级划分,建立抗病谱,比较分析不同药用野生稻材料间和不同居群间的抗性差异.[结果]接种24个白叶枯病菌株21 d后,感病材料金刚30的病斑长度均超过20.00 cm,而未接种的叶片未发生任何变化,说明24个白叶枯病菌株均未丧失致病力;31份药用野生稻材料大多出现典型的白叶枯病症状,但抗病等级存在差异,其中,67.7%的供试药用野生稻对XOO8菌株表现抗病,说明XOO8菌株的致病性最强,所有材料均抗XOO14菌株,说明XOO14菌株的致病性最弱.31份药用野生稻的抗菌率均在50.0%以上,其中OF2-1的抗菌率最高,为100.0%,OF4-2的抗菌率最低,为50.0%.8个居群中,以OF5和OF7的抗菌率最高,均为100.0%,说明二者对24个白叶枯病菌株均表现抗性;OF4的抗菌率最低,为79.2%,仅抗19个菌株.8个居群抗性由强至弱排序为:OF5=OF7>OF6>OF1=OF2=OF8>OF3>OF4.各居群内样品个体间抗性差异明显,推测是由于野生稻杂合程度较高所导致.[结论]云南药用野生稻种质资源对当前在云南流行的白叶枯病小种及国内外部分强致病菌整体抗性较好,其抗性差异来源于居群内的杂合度,与地理分布无关,推测云南药用野生稻具有特异的优良抗白叶枯病基因,其在遗传研究和品种改良方面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0.
为提高植物抗寒性,本文构建一个植物表达载体,并对非洲菊进行转化。用已克隆的强抗冷植物兵豆的甘油-3-磷酸转酰酶(GPAT)基因构建表达载体,将GPAT插入表达载体pBI121质粒取代该质粒上原有的GUS基因,并用PCR和酶切进行鉴定。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该质粒转化到非洲菊中。结果表明该植物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同时对非洲菊高效转化体系进行探索,获得卡那霉素抗性苗7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