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14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为揭示大豆凝集素在兔消化道小同部位的食糜中免疫活十串的残留规律,用经N-乙酰基-D-半乳糖胺-epoxy-sepharose6B亲和层析体系纯化的大豆凝集素制备兔抗大豆凝集素多克隆抗体,建立大豆凝集素间接抑制ELISA定量检测方法,检测下限低于10 ng·mL-1.以含质量分数为20%生大豆和1%Cr2O3(外源指示剂)的日粮饲喂未接触过大豆制品的兔(75日龄)14 d,最后一次进食后2 h,检测其胃、十二指肠、空肠前段、空肠中段、空肠后段、回肠、盲肠和结肠食糜中具免疫活性的大豆凝集素残留率分别为(74.33±2.57)%、(37.68±1.91)%、(12.15±1.97)%、(8.94±1.17)%、(7.34±1.45)%、(3.72±1.21)%、(2.04±1.19)%和(1.47±0.42)%.结果表明:在兔的消化道不同部位内均能检测纠具有免疫活性的大豆凝集素,且由前向后总地呈下降的趋势,其中由胃到十二指肠和由十二指肠到空肠前段的残留率变化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152.
为探讨不同品种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凝集素含量的差异及其对大鼠生长、养分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用72只Wistar雄性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成6组:前5组分别为5个不同品种大豆的试验组,第6组为正常对照组。饲养4周,取粪样和尿样进行消化试验,每周早饲前进行空腹称重。结果显示,吉林45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凝集素含量最高,吉农7含量最低。5个试验组之间比较其体增重、饲料利用效率、营养物质消化率及氮平衡、氮存留率差异显著,且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大豆品种不同,其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凝集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对动物生长、饲料利用效率和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3.
试验旨在研究大豆凝集素(SBA)与猪小肠不同部位黏膜特异性结合的程度。21日龄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纯化的SBA,饲喂1周后,无痛屠宰,立即取十二指肠、空肠前部、空肠中部、空肠后部和回肠组织,用10%的甲醛固定,制作常规石蜡切片,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检测小肠组织中的棕色阳性产物的光密度值。结果表明:整个小肠黏膜与SBA都有特异性结合,光密度值由十二指肠到空肠中部呈下降趋势(P<0.05),但从空肠后部到回肠又出现上升趋势(P<0.05)。SBA在小肠前部(十二指肠和空肠前部)主要与绒毛的上半部分结合(P<0.05),且集中于上皮细胞表面;而在小肠后部(空场后部和回肠)较均匀地分布于黏膜上皮、固有层和中央乳糜管中。研究表明,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膜糖基化过程中含有N-乙酰基D-半乳糖胺或D-半乳糖,猪小肠后部对SBA的内吞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54.
β-伴大豆球蛋白(β-conglycinin)是引起动物过敏反应的主要致敏原之一,经消化酶降解后仍存在具有免疫活性的抗酶解物质,目前它对动物的致敏机理和强度还没有确切定论。试验旨在分离纯化出β-伴大豆球蛋白抗酶解肽,为后续的体外试验提供刺激源,从而为研究抗酶解肽对机体的致敏作用及机制提供必要的条件。试验通过模拟体外环境,利用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消化β-伴大豆球蛋白,分析β-伴大豆球蛋白中主要的抗酶解肽段,并用β-伴大豆球蛋白致敏的兔血清免疫印迹试验检测抗酶解肽段的免疫活性,利用凝胶层析技术分离纯化β-伴大豆球蛋白抗酶解肽。结果表明:β-伴大豆球蛋白在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连续消化下产生大量抗酶解的肽段,其中有3条主要的抗酶解肽段,分子量分别约为52、30、25 ku。52 ku含量相对较高,且均具有免疫活性。酶解产物经葡聚糖G-100凝胶层析分离纯化后,得到分子量为52 ku的抗酶解肽段纯品。  相似文献   
155.
将 1 5头长白仔公猪和 1 5头民猪仔公猪分别随机分成 5组 ,每组 3头 ,平均初始体重 ,长白仔猪 2 2 .9kg,民猪仔猪 2 2 .0 kg。试验仔猪单独饲养在水泥圈内。试验饲粮 5种 ,分别含有 2 0 %的阿根廷生大豆、阿根廷熟大豆、东北生大豆、东北熟大豆及不含大豆制品 (对照饲粮 )。每组仔猪饲喂试验饲粮 1种 ,日喂 3次 ,按料水比为 1∶ 1浸泡。预饲期 3d,试验期 1 4 d。试验结束时 ,将所有仔猪屠宰 ,立即对小肠、大肠采样 ,以备光镜和电镜观察 ,然后测定相关组织的重量和长度。结果表明 ,长白仔猪与民猪仔猪相比 ,小肠较重、较长 ,肾脏较重 ,但脾脏则较轻 ( P<0 .0 5)。饲喂含熟化处理的全脂大豆饲粮的仔猪 ,其胰脏比饲喂对照饲粮 ( P<0 .0 5)和含生全脂大豆饲粮的仔猪要轻 ,但在生、熟全脂大豆饲粮间差异不显著。小肠重在饲粮与猪种间存在显著互作 ( P<0 .0 5)。长白仔猪在饲喂含全脂大豆饲粮时 ,其小肠较重。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 ,饲喂含东北生大豆饲粮的仔猪 ,其小肠上皮绒毛 (特别是长白仔猪 )遭到严重损害 ;在透射电镜下观察 ,这些猪的小肠上皮细胞微绒毛间存在气泡。组织学检查表明 ,饲喂对照饲粮的仔猪 ,其绒毛和腺窝中的杯状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饲喂含生、熟全脂大豆饲粮的仔猪 (分别为 P<0 .0 1 ,P<  相似文献   
156.
结合吉林省蛋白质饲料的资源实际,选择草原红牛小公牛20头,并按日粮蛋白质源构成不同,设计了4个试验组合进行比较试验。育肥及屠宰结果表明:日增重、出栏体重、产肉量、肉品质、综合经济效益试验组合Ⅳ明显优于其它各组合。  相似文献   
157.
当前畜牧业散养农户数量急剧减少,形成畜产品产能缺口,影响畜产品的稳定供给,也为畜牧业规模经营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畜牧业规模经营是现代畜牧业的标志,是畜牧业的发展方向。本文以生猪、肉牛、肉鸡产品为例,分析了东北地区肉类产品规模经营的现状,揭示了东北地区规模经营程度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保障畜牧业规模经营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8.
不同栽培品种生大豆对大鼠肠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不同栽培品种生大豆中抗营养因子对大鼠抗营养影响,选用(50±2)日龄的Wister大鼠60只,随机平均分6组,分别饲喂以吉林小粒6、吉林30、吉林45、吉农7、丰交7607栽培品种生大豆和全脂膨化大豆(对照组)为主要蛋白源的日粮,30 d解剖大鼠,肠道分段称重、测量长度并制作组织切片.结果表明:小肠重量、小肠长度、空肠隐窝深度和空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比值对照组与试验组差异显著(P<0.05),各品种生大豆日粮对大鼠肠道影响为吉林小粒6>吉林30>丰交7607>吉林45>吉农7.  相似文献   
159.
本试验分析了玉米酒精糟的概略养分和氨基酸组成,并用15头体重在75—100千克的杂种肥育猪和18头平均始重为25.28千克的杂种仔猪(对照组和试验组各9头)分别进行了消化试验和肥育试验,以测定玉米酒精糟的主要可消化养分含量和饲喂效果。它的总能、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灰分、粗纤维、无氮浸出物、钙、磷和赖氨酸含量分别为5422.2千卡/千克、96.85%、34.1%、17.89%、4.79%、13.46%、33.48%、0.312%、0.39%和0.55%。消化试验测得的消化能和可消化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3650.61千卡/千克和21.5%。在肥育试验中,试验饲粮和对照饲粮的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基本一致,只是试验饲粮中含有18%的玉米酒精糟。屠宰测定发现,试验组猪的花油比例显著低,而屠宰率显著高。但两组间平均日增重、饲料转化率以及胴体和肉质指标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0.
<正> 猪消化性能的测定也是研究其经济性状的手段之一。以往,对于不同品种及其杂种猪消化性能的测定虽有报道,但由于试验日粮、生长发育阶段及试验条件的不同,不宜进行比较。据吉林省养猪高产杂交组合协作组报道,在猪的两元杂交组合中,长白公×克米母是优秀组合之一(主要指日增重和瘦肉率而言)。但是,对其消化性能尚缺乏系统测定。为此,我们于1982年春,应用了较简便的不溶盐酸灰分(AIA)法测定了长白、克米及其杂种猪(20—26公斤)的消化性能,为今后进一步研究不同品种猪的杂交效果及经济性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