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41篇
农作物   3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1.
不同熟性棉花品种在冀东棉区的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裂区设计,调查了冀东棉区棉花的生育期、"三桃"比例、霜前花率以及霜前皮棉产量,分析了棉花早熟品种中50、中早熟品种33B和中熟品种冀棉298在冀东棉区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在冀东棉区不适宜种植中早熟品种和中熟品种,只能种植早熟品种。  相似文献   
22.
中国棉花种植面积及皮棉产量时间序列的建模和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19~2010年中国棉花年种植面积和皮棉产量为资料,根据Box-Jenkins建模原理,采用ARIMA(p,d,q)动态模型,对中国棉花面积和产量时间序列的演变规律进行了拟合及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所建ARIMA(2,1,2)模型的残差序列均为白噪声,AIC分别为7.878和7.426,模型结构合理,拟合效果好;2 a试报结果显示,相对精度为89.14%~99.53%,即预测准确度高。可见,运用该模型对棉花种植面积和皮棉产量的时间序列进行拟合及预测是可行的。预测2011年中国棉花种植面积及皮棉产量分别为475.89万hm2和658.58万t。该项研究为了解我国棉花生产的变化趋势及发展前景提供了1种新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23.
为探明土壤耕层重构与灌水对棉花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5和2016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威县试验站设置5个处理,分别是CK(旋耕),常量底墒水(675m~3/hm~2);T1,旋耕,高量底墒水(1 200m~3/hm~2);T2,土壤耕层重构,高量底墒水;T3,土壤耕层重构,高量底墒水,花铃期超量灌水(1 800m~3/hm~2)模拟涝灾;T4,土壤耕层重构,高量底墒水,中后期不灌水;2016年降雨量偏大,各处理只灌底墒水。调查测定不同生育时期不同耕层土壤水分含量、棉花生育性状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T1在干旱年份(2015年)能提高籽棉产量,在多雨年份(2016年)增产效果不明显。耕层重构提高棉田土壤20cm以下土层蓄水保墒与缓冲调节能力,在暴雨(模拟)条件下不致形成涝灾,在干旱条件下深层土壤水分上移供棉花生长需求。T2棉花苗期与蕾期生长慢,花铃期生长快,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干旱年份(2015年)与多雨年份(2016年)分别较对照籽棉产量增加27.0%与8.7%,T4处理2年较对照分别增产14.6%与10.1%;T3与T2处理2年产量差异均不显著,表现出较强的耐涝能力。土壤耕层重构是棉田节水增产的有效耕作措施,具有抗旱耐涝作用,可有效提高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24.
全生育期UV-B辐射增强对棉花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植物光合系统是UV-B辐射最初和最重要的作用靶标。本文在大田条件下进行紫外灯照射处理,研究全生育期UV-B辐射增强(高于环境20%和40%)对棉花形态、干物质积累、光合色素和产量的影响,并通过分析棉花主茎功能叶片的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探讨UV-B辐射增强影响棉花光合作用的机制。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抑制了棉花生长和干物质积累,籽棉产量显著降低,且UV-B辐射越强,抑制作用越明显。随UV-B辐射的增强,棉花主茎功能叶的净光合速率(P_n)在各生育期均显著降低,叶绿素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未发生变化,胞间CO_2浓度(Ci)反而升高,说明P_n下降主要由非气孔限制因素造成。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分析表明,PSⅡ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率(F_v/F_m)、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II)、线性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随着UV-B辐射的增强而降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则显著升高,且各叶绿素荧光参数与Pn变化均显著相关;慢速弛豫NPQ(NPQS)及其在NPQ中的比例均随UV-B辐射的增强而显著提高,表明PSⅡ反应中心受损,光化学效率降低。以上结果证明,全生育期UV-B辐射增强降低了棉花的光合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引起棉花生长与物质积累受抑,产量降低。UV-B辐射增强引起的光合速率下降与PSⅡ反应中心遭到破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5.
杂交棉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棉花杂种优势的表现以及机理,综述了杂交棉的生育特性以及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6.
[目的]研究河北省南部高肥力地块在麦棉套作模式下的小麦氮磷钾肥料需求量,为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针对氮、磷、钾3种肥料分别设置了0,75,150,225,300 kg/hm2 5个用量梯度,调查小麦分蘖、成穗数、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氮肥对小麦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磷肥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钾肥无增产效果.[结论]在河北省南部高肥力地块,麦棉套作小麦适宜肥料用量为氮肥225~300 kg/hm2,磷肥150 kg/hm2,免施钾肥.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播期对冀东滨海盐碱棉田机采棉模式下不同类型棉花品种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明确提高产量和品质一致性的适宜播期和收获方式。【方法】采用大田试验,2017年前茬均为棉花,以杂交棉冀杂2号和常规棉石抗126为供试品种,设计4月15日(B1)、4月25日(B2)、5月5日(B3)3个播期水平,在9月10日、9月20日、9月30日、10月10日、10月20日、10月30日这6个日期进行收获。【结果】冀杂2号5月5日播种皮棉产量接近1 400 kg·hm~(-2);石抗126则为4月25日播种产量水平最高。不同播期产量主要在9月形成,均占75%以上。纤维品质9月优于10月;冀杂2号随播期推迟而提高,石抗126表现为第2播期(4月25日)较优。冀杂2号第3播期(5月5日)9月棉纤维马克隆值、上半部平均长度和长度整齐度指数差异较小;石抗126第2播期9月20日之前纤维品质指标优化明显,且马克隆值、上半部平均长度和长度整齐度指数一致性较高。【结论】综合产量和品质指标,冀东滨海盐碱地机采棉模式下杂交棉冀杂2号适宜5月5日左右播种,9月底收获1次;常规棉石抗126则应在4月25日左右播种,9月下旬收获1次。  相似文献   
28.
起垄种植与不同地膜覆盖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冀优01为试材,研究了起垄种植、起垄种植+喷液体地膜覆盖、塑料地膜覆盖以及塑料地膜+棉花秸秆覆盖(二元覆盖)4种种植方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均可提高土壤温度,增加土壤含水量,棉花出苗期提前,产量也有大幅度提高;二元覆盖效果最明显,棉花生育期较其他处理提前4~5d,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5.2%和6.2%;起垄种植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29.
为了探究棉花–小麦条带种植对棉花苗蚜发生及为害的影响,对棉花苗期的蚜虫种群数量及为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棉花–小麦条带种植模式可减轻棉花苗期蚜虫的发生和为害,苗期有翅蚜和无翅蚜数量均显著低于常规种植,分别减少70.4%和84.8%,有蚜株率和卷叶株率分别较常规种植降低67.4%和81.3%;棉花条带中,边行对棉蚜的控制作用显著优于中间行,边行有翅蚜和无翅蚜数量分别比中间行减少了43.7%和54.3%,有蚜株率和卷叶株率分别较中间行降低了52.4%和84.6%。  相似文献   
30.
机采棉主要农艺性状与密度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棉花适宜机采农艺性状与密度的相关性,明确通过密度塑造适宜机采株型的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K836为试验材料,设计3×10 4、6×10 4和9×10 4株/hm 2 3个密度处理,研究密度对机采棉子棉产量的影响及其与机采棉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本研究密度范围内,棉花株高、果枝长度、果枝第一节位长度、果枝节数、单株果枝数和单株干物质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密度对第一果枝节位和果枝夹角没有显著影响。与低密度(3×10 4株/hm 2)相比,高密度处理(9×10 4株/hm 2)棉花单铃重降低,衣分提高,单株铃数降低,总铃数增加,密度对子棉产量没有显著影响。除第一果枝高度外,株高、第一果枝节位、果枝长度、果枝第一节位长度、果枝节数、果枝夹角、单株果枝数与单株干物质量和单株铃数呈正相关,与单铃重和子棉产量呈负相关,其中果枝长度和单株果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使棉花株高降低,果枝变短,株型更为紧凑,可以通过密度塑造适合机械采收的株型,冀南地区高密度(9×10 4株/hm 2)处理棉花株型符合机采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