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9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71篇
林业   119篇
农学   114篇
基础科学   70篇
  83篇
综合类   721篇
农作物   109篇
水产渔业   22篇
畜牧兽医   395篇
园艺   66篇
植物保护   4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应用花药培养技术选育籼稻光敏不育系Hs-3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Hs-3 是采用系谱育种和花药培养相结合育成的两用不育系.其光敏特性明显,育性转换的临界光长较短(< 12.5 h),不育起点温度低(< 23 ℃),不育性稳定,不育期长(≥65 d),可繁性好.籼粳分类表明Hs-3 为籼型.Hs-3 生育期具有一定感光性,在福州3~6 月份播种期(x)与抽穗日期(y)的回归关系为y = 108 -0.4x(r= 0.98).Hs-3 异交率高,配合力强,已选配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金两优36,产量优势明显.1998 年参加福建省中、晚稻区试,产量分别列参试组合的第1、第2位.  相似文献   
52.
苦皮藤素人工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琥珀酸酐法合成了苦皮藤素 的衍生物苦皮藤素 -半琥珀酸酯(CA-SG),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混合酸酐法和碳化二亚胺法合成了苦皮藤素 的人工抗原(CA-BSA,CA-BSA2),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SDS-PAGE及PAGE电泳法对合成的人工抗原进行了定性鉴定,结果均表明人工抗原合成成功。根据半抗原、人工抗原及其载体在240nm处的紫外吸光值,计算出2种人工抗原中半抗原与载体的分子结合比率分别为11.6和10.7。  相似文献   
53.
测定温度、光照、营养、pH对红麻灰霉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产孢,以及湿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产孢的适宜温度为20-22℃;孢子宜在水滴和水膜中萌发,孢子悬浮在红麻叶汁液中能显著提高萌发率;持续强光照可抑制菌丝生长和产孢,黑暗利于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该菌在6种培养基上以PSA生长和产孢最佳.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产孢以pH5-7为宜.从孢子侵入寄主的影响因素和菌核特性试验可以看出,该病在孢子含量为103-107个·mL-1范围时,其潜育期随孢子含量的提高而缩短;在相对湿度为100%下,用孢子叶汁悬液对叶片伤口喷雾接种能明显缩短潜育期.菌核埋入土层愈深萌发率愈低,夹在麻杆中的菌核皆能萌发.不同寄主灰霉菌交叉接种测定显示,红麻灰霉菌对莴苣、黄瓜、韭菜和蕹菜的健株不致病,反之,莴苣、蕹菜灰霉菌对红麻尤其是受伤的植株能致病.  相似文献   
54.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化成  陆吉虎 《农业与技术》2003,23(6):113-114,119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1928年首先在啮齿动物发现的一种血液寄生虫病,能感染多种动物和人.世界各地,特别是近几年,从仔猪到怀孕母猪均有猪附红细胞体病发生的大量报道.我国自1982年后相继有部分省份发现该病,近年还在陕、甘、宁调查发现人群感染也相当普遍.今年夏天,我市某县该病大量流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现将该病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希引起广大养猪户的关注.  相似文献   
55.
北京市居住区植物造景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居住区是人居环境最直接的空间,其环境的建设应以改善和维护小区生态平衡为宗旨,以人与自然共存为目标。通过分析北京市回龙观风雅园小区、塞纳维拉小区、亚运新新家园等6个住宅区绿化现状、景观现状、功能要求、人文环境,提出了住宅区的植物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56.
综述了渍水土壤还原过程中微生物代谢、化学变化、土壤结构和土壤胶体的稳定性的相关研究 .在还原过程中 ,随着好氧细菌、兼性厌氧细菌、硫酸还原菌和甲烷菌的活动 ,相继形成氨、硝酸根离子、亚铁离子、硫化物、气体物质及有机酸 .在渍水初期 ,水溶性阳离子浓度的增加导致土壤悬浊液凝集 .在渍水后期 ,亚铁沉淀的形成致使二价水溶性阳离子浓度降低 ,使得土壤胶粒悬浊液分散 .在还原条件下 ,土壤胶体稳定性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动电机理 .  相似文献   
57.
沙柳木粉在液化剂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制成的液化产物可生产制作聚氨酯、环氧树脂、胶黏剂等。研究沙柳液化产物的流变性能,可探索宏观流变性质与液体微观内部反应机理之间的关系,优化设备结构和加工工艺条件,对其高效利用有着重大意义。本试验将沙柳木粉在浓硫酸催化条件下进行多元醇液化,通过改变液化处理条件(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催化剂用量)制备具有不同流变性能的沙柳液化产物。利用旋转型流变仪对所制备的沙柳液化产物进行流变性能测试和分析。沙柳木粉液化条件的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沙柳液化产物黏度的主要因素是反应时间,其次是反应温度和催化剂用量,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70 min、反应温度170℃、催化剂用量5%。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剪切速率为78.87 s-1时,黏度为0.26 Pa·s。红外光谱(FT-IR)分析得出,液化物中纤维素被大量降解,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部分降解,羟基增加,生成更多的反应活性官能团,此条件下液化反应更加充分,流体黏度较大。流变性能测试结果显示:稳态扫描测试时,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加逐渐减小,表现出剪切变稀的现象;剪切应力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逐渐升高,表现出假塑性流体的性质。通过动态频率扫描曲线变化规律分析,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随着角频率的升高而逐渐增加,复数黏度却随之减小。  相似文献   
58.
【目的】利用FISH技术追踪三倍体‘银中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特定染色体的行为,明确其配对和分离规律,丰富对杨树异源三倍体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的细胞遗传学认识。【方法】以三倍体‘银中杨’花药为材料,对不同酶液组合和酶解时间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均进行减数分裂染色体制片,以45S rDNA序列为探针,利用FISH技术,对‘银中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进行追踪和分析。【结果】1)筛选出适于‘银中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制片的酶解条件为3%纤维素酶+1%果胶酶混合液在37℃下酶解3 h,结合压片和冷冻脱盖片,可获得细胞分散度良好,细胞质薄,背景干净,染色体形态清晰的制片,适用于FISH分析。2)45S rDNA探针信号定位于‘银中杨’3条同源染色体上,它们在中期I呈现III、II+I、I+I+I 3种配对形式,其中三价体发生的频率最高,达69.28%,II+I和I+I+I的配对类型分别占28.10%和2.61%,表明信号所定位的染色体亲缘关系可能较近,但也存在联会松弛的现象。3)约80.37%~93.44%的细胞在后期I至中期II发育阶段呈现2/1分离模式,约63....  相似文献   
59.
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之路既是新时期赋予高校教育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在对河北省农林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0.
针对目前农田氮肥用量大,造成氮素利用率低,增加土壤N_2O排放等问题。本试验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了不同氮肥调控模式对麦田土壤N_2O排放、氮素利用和表现损失、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N_2O排放主要集中在播种-苗期和返青-拔节期,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湿度呈极显著指数相关。与推荐减氮处理(RN)相比,施用锌腐酸尿素(RN+HA+Zn)和有机无机配施处理(OM+N)N_2O排放总量分别降低24.8%、35.4%;氮素利用效率分别提高0.7%,32.8%;氮素表观损失分别减少2.2%,63.4%;分别增产9.4%,11%且差异达显著水平。与RN+HA+Zn相比,OM+N处理的N_2O排放总量降低14.2%,氮肥生产效率和农学效率分别增加20.2kg/kg,9.9kgGrain/kgN,氮肥利用率提高32.1个百分点,土壤残留氮素和氮素表观损失分别减少27.5%和62.6%,籽粒产量略有上升但二者间无显著差异。说明OM+N处理可以减少N_2O排放,提高氮素利用率、增加小麦产量,是利于麦田安全生产的一种氮素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