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8篇
农学   2篇
  3篇
综合类   6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1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探讨含血停搏液不同灌注对心肌保护效应,将28只低温体外循环犬随机分为4组:冷晶组(对照组,n=7),低温体外循环冷晶停搏液间断灌注;冷血组(n=7),低温体外循环10℃冷血停搏液间断灌注;温血组(n=7),低温体外循环冷晶停搏液诱导,开放前温血灌注;冷温血组(n=7),低温体外循环20℃冷血多次间断灌注与开放前温血联合灌注。从氧自由基损伤机制入手,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期不同时点抽取冠状静脉血样,测定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及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显示,冷温血联合灌注组在主动脉开放15min至60min各时点,血清MDA含量增加,SOD、GSH-Px活性下降,与冷晶组、冷血组和温血组对应时点比较,增加和下降幅度均较小,差异显著(P<0.05或P<0.01),提示20℃冷血与37℃温血停搏液联合灌注能获得最佳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02.
【目的】为建立能够稳定表达禽β-防御素9(AvBD9)的DF-1细胞系,并检测其表达产物对耐药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方法】将AvBD9基因克隆至慢病毒载体pLOV-eGFP中,将重组质粒与psPAX2和pMD2.G共转染293T细胞,包装成含AvBD9基因的重组慢病毒,并将其感染DF-1细胞,通过嘌呤霉素筛选和纯化,获得稳定表达AvBD9蛋白的DF-1细胞系。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AvBD9基因在DF-1中的转录和表达;将细胞培养上清液与耐药大肠杆菌混合培养,检测其抗菌效果,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对菌体的损伤情况。【结果】筛选出了稳定表达AvBD9的DF-1细胞系,且AvBD9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有表达;细胞培养上清使耐药大肠杆菌的存活率低于55%,电镜观察显示菌体皱缩,损伤严重。【结论】成功建立能够稳定表达AvBD9的DF-1细胞系,为抗生素替代品的生产制备提供了借鉴思路,为进一步开展AvBD9的抗菌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分析雏鸡感染禽致病性大肠埃希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及其PhoP/Q缺失株后β-防御素6(AvBD6)在小肠内的分布和表达规律。【方法】将14日龄雏鸡随机分为对照组、APEC攻毒组和PhoP/Q缺失株攻毒组,其中对照组雏鸡腿肌注射生理盐水0.5mL/只,APEC和PhoP/Q缺失株攻毒组雏鸡腿肌分别接种相同剂量1×106 CFU/mL的菌液,分别于攻毒后0,6,12,24,36和48h采集各组鸡小肠样品,用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对各组织内AvBD6mRNA的表达量进行检测,同时采用免疫组化(IHC)技术对AvBD6蛋白分布进行观察。【结果】FQ-PCR结果显示,感染后24~48h,APEC攻毒组雏鸡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AvBD6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于48h达到峰值且显著高于0h(P0.05);在同一时间下,PhoP/Q缺失株攻毒组AvBD6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APEC攻毒组(P0.05)。IHC结果显示,AvBD6主要分布于各小肠段的绒毛上皮细胞和肠腺部分。【结论】APEC能够诱导雏鸡肠道内AvBD6的表达,且PhoP/Q可能参与APEC调控AvBD6的抗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104.
四环素类药物残留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四环素类(Tetracyclines,TCs)是由链霉菌产生的一类广谱抗生素,在化学结构上都属于多环并四苯羧基酰胺母核的衍生物。四环素类可分为天然品和半合成品两大类,天然品由不同链霉菌的培养液中提取获得,有四环素(Tetracycline)、土霉素(Oxytetra-cycline)、金霉素(Chlortetracyline)和去甲金霉素。半合成品有多西环素(Doxycycline)、美他环素(Metacy-cline)和米诺环素(Minocycline)等。在畜禽生产中,四环素类药物被广泛作为药物添加剂,用于防治肠道感染、促生长和提高奶牛产奶量,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和养蜂中预防和治疗多种感染性疾…  相似文献   
105.
2008年从安徽两个发病猪场采集疑似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料,在Marc-145细胞上盲传4代~5代,发现明显细胞病变,各分离到1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S08株和ZJ08株)。用RT-PCR扩增这两个分离毒株的NSP2和ORF7基因,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分离毒株核苷酸同源性高于99.0%;在NSP2基因上,这两个分离毒株均发生30个氨基酸的不连续缺失,它们与CH-1a株之间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0.7%和80.2%;在ORF7基因上,与2007年国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毒株HuN4核苷酸同源性较高,分别为98.4%和99.5%,且ORF7基因均存在K46→R46,H109→Q109,V117→A117氨基酸突变。这些信息显示这两个安徽分离株属美洲型毒株,具有高致病性特征,与国内高致病性毒株位于同一基因群。  相似文献   
106.
为快速鉴别诊断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伪狂犬病,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P-PRRSV)Nsp2基因缺失区和猪伪狂犬病病毒(PRV) gB基因保守区序列,分别设计并合成了2对特异性扩增引物,通过对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能够同时检测HP-PRRSV和PRV的双重PCR诊断方法.利用建立的双重PCR方法对30份临床可疑样品进行检测,并与商品化单项PCR试剂盒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双重PCR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与商品化单项PCR试剂盒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因此,该双重PCR方法能够用于HP-PRRSV和PRV单项或混合感染的临床样品快速鉴别检测.  相似文献   
107.
针对安徽省部分地区猪伪狂犬病发病率较高,给全省的养猪业造成较大危害的状况,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安徽省7个地区21个养猪场的187头疑似发病猪的血清进行伪狂犬病病毒(PRV)的检测,并对阳性猪的流行病学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猪PRV平均阳性率为34.2%;其中安徽省南部地区PRV阳性率最高,北部地区最低,规模养殖场PRV阳性率明显低于散养户,其结果为安徽省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8.
根据基因库中鸡β-防御素Gal-6cDNA基因序列设计2对引物,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从安徽三黄鸡白细胞RNA中扩增了β-防御素Gal-6cDNA基因片段。得到了大小为250bp片段。将扩增产物纯化并克隆到PGEM-T-Easy载体上,转化感受态细胞DH-5α,经筛选获得重组质粒并测序,用P3/P4引物从重组质粒中扩增出成熟肽,大小约150个bp。测序后Blast分析表明,安徽三黄鸡序列与基因库上已发表的序列相差一个碱基,Gal-6多肽共有67个氨基酸组成,分别是20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5个氨基酸的原片段、42个氨基酸的成熟肽。  相似文献   
109.
恩诺沙星在鸡肉组织中残留的ELISA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用N-羟基琥珀酰亚胺法和氯甲酸异丁酯法把恩诺沙星(ENR)与载体蛋白牛血清白蛋白(BSA)和鸡卵清蛋白(OVA)偶联制备免疫抗原和包被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得到ENR的多克隆抗体,建立了ENR间接竞争ELISA方法。结果表明:抗ENR血清效价达达1∶212以上,得到标准曲线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2341X+0.1193(R2=0.9878),中值(IC50)为36 ng/mL,最低检测限(LOD)为10 ng/mL,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为10~1000 ng/mL。批内变异系数为3.18%~7.64%,批间变异系数为9.69%~11.94%,鸡组织中的ENR的回收率为76.5%~89.42%。本试验建立的ELISA方法能够满足恩诺沙星兽药残留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10.
大肠杆菌Ⅲ型分泌系统2(Escherichia coli 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 2,ETT2)参与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的致病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ETT2结构基因epaPQR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作用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ETT2的致病机制提供依据。基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epaPQR基因缺失株和回复株,通过生长曲线测定、运动性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等试验,分析epaPQR基因对APE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通过血清杀菌与组织载菌量等试验分析epaPQR基因对APEC致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功构建ETT2结构基因epaPQR基因缺失株和回复株,epaPQR基因缺失后,其生长能力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并没有显著改变(P>0.05);但epaPQR基因缺失后,其运动能力显著降低(P<0.05),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缺失株鞭毛数量明显减少,通过荧光定量PCR发现,鞭毛T3SS结构基因及鞭毛输出蛋白基因的转录水平均显著下调(P<0.05)。epaPQR基因缺失后其抗血清杀菌能力显著增强(P<0.05),缺失株AE81ΔepaPQR在雏鸡体内不同器官的定殖能力显著降低。结果说明,ETT2结构基因epaPQR参与调控APEC的鞭毛形成,影响APEC抗血清杀菌能力以及在体内组织器官的定殖能力,表明epaPQR在APEC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深入探究ETT2功能和APEC致病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