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5篇
林业   27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50篇
  19篇
综合类   239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72篇
畜牧兽医   262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41.
<正>草鱼属鲤形目、鲤科、草鱼属,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硒,其肉质嫩而不腻,有开胃、滋补的疗效,深受消费者青睐,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已成为近年来水产品市场的畅销品种之一。滁州市福家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是以苗种繁育和鱼种养殖为主的省级水产良种场,近年来由于养殖技术落后等原因,鱼种培育单产及规格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13年在滁州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的技术支持下,通过引进和应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开展了1  相似文献   
142.
为研究余甘子不同器官中19种无机元素的分布规律,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干热河谷区余甘子不同器官(根、茎、叶、果实、种子)中19种无机元素含量,并对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所有余甘子器官样品中均检出B、Cu、Fe、Mg、Mn、Ni、Zn、Ca、K、Na、P、S共12种元素;Se、Si、Co、Cr、Pb、Cd、Mo仅在个别器官样品中检出。不同器官中B、Cu、Fe、Mg、Mn、Ni、Zn、Ca、K、Na、P、S元素含量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且存在极大值和极小值的特征。元素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负)相关关系。B、Cu、Fe、Mg、Mn、Ni、Zn、Ca、K、Na、P、S共12种无机元素可将余甘子不同器官分为3类,种子、茎、叶片聚为第一类,果实为第二类,根为第三类。Fe、Na、Zn、Cu、Ca和B元素是余甘子不同器官中的特征性元素。表明不同器官对不同元素的吸收和分配具有一定选择性,无机元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3.
<正> 溆浦鹅原产于湖南省溆浦县。具有体型大、生长快、耗料少、觅食力强、适应性好等特点尤其是经过人工强制填肥后,肥肝性能突出。是一个饲养历史悠久、深受群众欢迎的优良地方鹅种。  相似文献   
144.
黄草     
黄草,又名琅牙草,是徐州市邳县与山东省郯城县交界处的特产,约有三百多年的种植历史,是当地农民用于编织草鞋及蓑衣的原料。黄草叶片长四十至六十厘米,重量轻,质地软,韧性、耐折性和可编性强,是优质的编织原料。一九六二年开始编织黄草帽,草席及工  相似文献   
145.
陈亚瞿 《海洋渔业》1988,10(3):127-128
<正> 1988年甲型肝炎在上海地区的暴发流行,对人民健康造成很大危害,对国家经济也造成了很大损失。据上海市卫生防疫部门的研究结果确认这次甲型肝炎的暴发流行是市民食用了不洁毛蚶所引起的,他们还从市场上销售的毛蚶体内,分离出甲肝病毒。  相似文献   
146.
本试验旨在研究柠檬酸稀土对锦江黄牛屠宰性能、肉品质及脂肪代谢的影响。选用年龄、体质量相近的健康育肥期锦江公牛为试验动物,共12头,平均体质量为(374.75±4.02)kg,随机分成2组,即对照组和试验组,在试验组饲粮中的添加柠檬酸稀土400 mg/kg,对照组不添加柠檬酸稀土。试验期为期70 d。饲养试验结束进行屠宰,测定其屠宰性能,分析测定肉品质指标和脂肪代谢相关酶及激素指标。结果显示:饲粮中添加柠檬酸稀土显著提高了平均日增质量(P<0.05),显著降低了料质量比(P<0.05);饲粮中添加柠檬酸稀土可显著提高血清中GH和瘦素的水平(P<0.05);饲粮中添加柠檬酸稀土显著降低了育肥期锦江黄牛的脏脂率和脂肪率(P<0.05),有降低背膘厚及板油率的趋势(0.05≤P≤0.1);饲粮中添加柠檬酸稀土显著提高了牛肉中粗蛋白的含量(P<0.05),降低了粗脂肪及干物质的含量(P<0.05),同时具有提高剪切力的趋势(0.05≤P≤0.1);饲粮中添加柠檬酸稀土显著降低了肝脏中MDA的活性(P<0.05),对FAS活性具有降低的趋势(0.05≤P≤0.1);饲粮中添加柠檬酸稀土显著提高了肝脏中LPL的活性(P<0.05),对TL也有升高的趋势(0.05≤P≤0.1)。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400 mg/kg的柠檬酸稀土可改善锦江黄牛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提高肌肉中粗蛋白含量,同时还有明显的降低育肥期锦江黄牛体内脂肪含量的作用,提高肉牛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47.
抑制素(IE)是一种糖蛋白类激素,对动物的生殖机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综述了抑制素、抑制素生殖生理作用及其在动物繁殖中的应用,讨论了抑制素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8.
本试验旨在研究育肥后期锦江去势公牛的能量代谢规律及需要量。在育肥前期不同能量水平饲喂的基础上(育肥前期5种肉牛日粮综合净能(NEmf)依次为6.02、6.38、6.74、7.10、7.46 MJ/kg,每组10头牛,育肥116 d)继续育肥,育肥前期试验结束后,保持分组不变,挑选35头体型接近、体重(355.94±35.11) kg锦江牛继续育肥。按照中国《肉牛饲养标准》(NY/T 815-2004)中350 kg肉牛日增重1.2 kg/d所需净能的100%(A组)、106%(B组)、112%(C组)、118%(D组)、124%(E组)配制5种不同能量水平的试验日粮,5种日粮的NEmf依次为6.21、6.58、6.95、7.33、7.70 MJ/kg。采用饲养试验和消化代谢试验测定育肥后期锦江去势公牛生长性能及能量代谢指标,并建立消化能和代谢能能量需要模型。预试期10 d,正试期128 d。结果表明:①D、E组育肥后期锦江去势公牛的总能采食量较其他组显著降低(P<0.05)。②B组肥后期锦江去势公牛能量利用效率最高,总能消化率、总能代谢率分别为90.59%和83.36%。③育肥后期锦江去势公牛日增重与消化能采食量和代谢能采食量存在高度线性正相关(R^2=0.997、R^2=0.993),其消化能、代谢能需要量的回归方程分别为:DE_m=0.770W0.75+40.088×ADG;ME_m=0.645W0.75+38.603×ADG(其中DE为消化能总需要量(MJ/d);ME为代谢能总需要量(MJ/d);W0.75为单位代谢体重(kg);ADG为平均日增重(kg/d))。综上所述,育肥后期锦江牛的维持消化能总需要量(DE_m)和代谢能总需要量(ME_m)分别为0.770、0.645 MJ/(kg W0.75·d),每千克增重的消化能和代谢能需要量分别为40.088、38.603 MJ。  相似文献   
149.
试验旨在通过探讨不同添加剂对花生秧青贮品质的影响,为提高花生秧单独青贮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青贮试验包括4个处理组,即对照组(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甲酸处理组、纤维素酶处理组和绿汁发酵液处理组,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贮存40 d后开包检测。结果显示,纤维素酶组感官评分最高,等级为良,其他3组均为一般;与对照组相比,绿汁发酵液组p H值极显著降低(P0.01),甲酸组和纤维素酶组氨氮/总氮显著降低(P0.05),甲酸组乳酸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各处理组青贮料的干物质、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试验条件下,综合感官评定及实验室测定结果,以纤维素酶组青贮花生秧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50.
选用A、B和C 3种微生物制剂及其组合对稻草进行微贮试验,设7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试验期60 d,对微贮稻草进行感官品质评定和实验室指标评定,结果表明:1)添加微生物制剂及其组合提高了稻草的感官品质,改善稻草适口性。2)添加微生物制剂及其组合显著提高了稻草CP、EE和水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了干物质、有机物(OM)、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氨氮/总氮比值,提高稻草营养价值。3)在试验条件下,用微生物制剂处理稻草,单独使用以C制剂最好,联合试验以A+B+C组合最好,为在实际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