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东北春小麦根腐病防治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东北春小麦根腐病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ex Sorokin)shoem.是推广抗锈良种后出现的问题。苗期引起根腐,成株期发生叶斑、穗腐和黑胚粒。病菌有两种类型定名为H_1和H_2型,田间前者占优势。病种子和病株残体是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源,种子消毒和轮作可减轻苗期根腐并提高种子出苗率。根腐病菌寄主范围很广,来自29种禾本科杂草和作物上的菌株均能侵染小麦。温室和田间试验结果,小麦灌浆乳熟期发病对产量影响最大,也是形成黑胚粒时期。目前尚无免疫品种,农家种和半冬性品种比国外品种和硬粒小麦抗病,Triticum timopheevii表现高抗。采取种植抗病品种结合种子消毒、轮作、增施氮肥等综合防治技术是防治小麦根腐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2.
我国玉米新病害顶腐病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报道了我国玉米上的一种新病害玉米顶腐病,是由串珠镰孢亚粘团变种(Fusarium moniliforme var.subglutinans Wr.&Reink)侵染所致。人工接种玉米后表现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一致,除侵染玉米外,尚能侵染高粱、苏丹草、谷子、小麦、水稻、珍珠粟等禾本科作物引起顶腐病,并可侵染狗尾草和马唐草等植物。病菌生长的适宜温度25~30℃,最适为28℃;大、小2型分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均为25~30℃。木糖、葡萄糖、蔗糖、乳糖、半乳糖和菊糖均是病菌生长的良好碳源。适宜病菌生长的培养基为Richard's、PDA、PSA、玉米粉和燕麦片培养基。田间发病程度因地势而异,低洼易涝地和园田地发病重、坡地和高岗地发病轻。  相似文献   
53.
54.
 以谷子腥黑穗菌(Tilletia setariae Ling)冬孢子接种正开花的谷子小花后引起发病,为花器局部侵染,当年侵染当年发病的非系统侵染病害。以二甲基亚砜处理,紫外光线照射和土壤越冬处理的冬抱子均能打破其休限期。在15-30℃里均能萌发,最适萌发温度为25℃,在pH4-7里均可萌发,以pH6为最适。碳、氮源对冬孢子萌发无明显的刺激作用。病菌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最适温度是20℃,最适pH值为7.0。在PDA上生长最佳。棉子糖、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为最佳碳源,DL-丝氨酸为最佳氮源。冬孢子经扫描电镜观察为T型(瘤突型)。萌发产生的担孢子数多达百个,虽"毛刷状"。在人工培养基上能产生厚垣孢子。以0.5% KOH-safranin O快速核染色剂染色,看到菌丝细胞里多含有双核,及锁状联合。  相似文献   
55.
1985~1986年对15个高粱品种籽粒,7个高粱米样品,以滤纸保湿法和分离培养法,从高粱籽粒和高粱米内部和表面共分离鉴定出19个真菌属、26个真菌种。致使籽粒霉变的病原菌种是Fusarium moniliforme和F.oxysporum。两种分离方法以分离培养法出现的种类和数量,远比滤纸保湿法的数量多。高粱米上寄藏的真菌种数的数量不及籽粒上出现频率高Drechslera sorghicola,Glomerella sorghi,Gonatohotrysafricanus,Stachybotrys chartarum,Torula graminis是国内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56.
玉米病害的病菌变异与抗病品种选育   总被引:16,自引:16,他引:16  
我国玉米上发生的病害约30余种,引起病害的病原有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50余种.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青枯病、穗粒腐病、纹枯病、全蚀病、矮花叶病等.每年因各种病害造成玉米产量损失达10%.本文简要的论述了国内外对玉米品种的抗病性与病菌致病性的相互作用的最新研究概况.为掌握病菌的变异规律与今后应采取的选育抗病品种的策略和方法,提供了科学的信息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