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5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5篇
  8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9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兰天653 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以自育品系96-18-1-3-2-1 为母本、00-30-3-2 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抗条锈丰产旱地冬小麦新品种,2020 年通过甘肃省品种审定(甘审麦20200011)。该品种冬性,中秆,长芒,白粒。抗寒抗旱性强,株型紧凑,抗倒伏。条锈病免疫,中抗白粉病,聚合了Yr15、Yr29、Yr30 和YrZH84 等9 个已知抗条锈基因。籽粒粗蛋白含量(干基)13.21%,湿面筋(14% 水分基)含量30.4%,Zeleny 沉淀值25.8mL ;吸水量59.0mL/100g,面团形成时间2.0min,稳定时间1.6min。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606.0kg/hm2,比对照兰天19 号增产5.7%。适于甘肃东南部一般山塬区种植。  相似文献   
72.
条锈病流行对小麦生产造成巨大损失,选育和种植持久抗性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有效的策略。为达到多基因聚合培育持久抗病品种的目标,必须不断发掘抗病种质、解析其抗病遗传机制并开发分子标记。基于文献,对条锈病抗性基因发掘涉及的抗病性、分子标记、基因定位方法和定位进展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明确了小麦条锈病基因定位涉及技术的现状、局限性及优势,从而为后续的条锈病抗性基因发掘、多基因聚合和持久抗性小麦品种的选育与生产布局提供技术指导,以降低西北麦区和小麦主产区条锈病流行的频率,进一步促进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73.
74.
为保护河西生态、保障粮食安全、优化种植业结构,恢复河西走廊冬小麦规模化种植很有必要。通过分析河西走廊种植冬小麦所具有的多方面优势,针对该区域冬小麦扩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河西走廊扩大种植冬小麦的发展对策是:加强优质节水高产抗病新品种选育,建设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深入开展粮菜结合、农牧结合复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加强耕作栽培管理;做好麦蚜及小麦黄矮病发生预测预报、综合治理防控研究工作;政府需改变政策导向,加大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75.
聚合成株期抗性基因和全生育期抗病基因是小麦条锈病菌源越夏区甘肃陇南小麦生产中重要的育种策略, 可以减轻致病性小种定向选择压力、兼顾苗期抗病性和成株抗病性及提高品种抗病持久性。本研究利用常规育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以抗病品种‘兰天15号’‘兰天26号’和品系‘C69-17-13-14-15-6-1’作为抗病基因供体亲本, 聚合成株期抗性基因Yr30/Lr27/Sr2, 全生育期抗病基因Yr9、Yr37/Lr17/Sr38和YrZH84, 对杂交组合‘兰天26号’ב兰天15号’和‘C69-17-13-14-15-6-1’ב兰天26’的后代进行抗性鉴定与目标基因分子检测, 育成了适宜在条锈病越夏核心菌源区甘肃陇南山旱地推广种植的冬小麦新品种‘兰天132’(Yr9+Lr37/Yr17/Sr38+Yr30/Lr27/Sr2+YrZH84)和‘兰天196’(Yr9+Lr37/Yr17/Sr38+Yr30/Lr27/Sr2), 其苗期均对主要流行小种CYR33免疫, 对CYR34感病, 田间成株期对混合菌(CYR32、CYR33、CYR34、Gui22-1、ZS等重要流行小种)高抗至免疫, 并具有较好的抗旱性和丰产性。基因聚合新品种‘兰天132’和‘兰天196’有望成为我国条锈病西北越夏核心菌源区陇南小麦生产中持久抗性新品种。  相似文献   
76.
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甘肃省特别是陇南越夏区危害严重,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且环境友好的措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育成333个抗条锈冬小麦新品种,在甘肃陇南小麦条锈病的持续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陇南越夏区条锈菌毒性变异速度快,抗源材料及生产品种抗性保持时间短,病菌新小种出现与品种抗条锈病性丧失周而复始。介绍了甘肃陇南越夏区在中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中的作用,回顾了主要抗源材料及生产品种抗条锈病性变异特点,总结了抗源利用及品种应用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抗病品种(基因)的利用方向和现有品种的布局建议,旨在为持续控制该区域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