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3篇
  2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1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不同施氮条件下杂交中籼稻的群体质量与产量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高产中籼杂交水稻“皖稻153”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比较了不同施氮量对杂交中籼水稻群体质量、氮肥利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50 kg(N)·hm^-2、187.5 kg(N)·hm^-2、225.0 kg(N)·hm^-2、262.5 kg(N)·hm^-2和300.0 kg(N)·hm^-2等5种施氮量下杂交中籼稻产量差异显著,在150-262.5 kg(N)·hm^-2范围内,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以262.5 kg·hm^-2施氮处理的产量最高(11 355 kg·hm^-2),施氮量增加到300.0 kg(N)·hm^-2产量下降。不同施氮处理间产量差异主要是因为群体颖花量的差异,施氮量与群体颖花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63 5^**)。施氮量明显影响群体质量,适宜施氮量(262.5 kg·hm^-2)能保证杂交中籼水稻达到较高的叶面积指数(LAI)和粒叶比,在抽穗期维持较高的叶片干物质分配比例和单茎叶片重,有利于后期植株光合能力的提高和光合产物的积累,使后期物质积累的贡献率提高,从而增加产量。适宜施氮量(262.5 kg·hm^-2)的氮肥农学利用率也最高。推荐江淮稻区杂交中籼稻超高产栽培的适宜施氮量为262.5 kg·hm^-2。  相似文献   
22.
不同施氮条件下杂交中籼稻的群体质量与产量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超高产中籼杂交水稻"皖稻153"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比较了不同施氮量对杂交中籼水稻群体质量、氮肥利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50kg(N)·hm-2、187.5kg(N)·hm2、225.0kg(N)·hm2、262.5kg(N)·hm-2和300.0kg(N)·hm-2等5种施氮量下杂交中籼稻产量差异显著,在150~262.5kg(N)·hm-2范围内,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以262.5kg·hm-2施氮处理的产量最高(11355kg·hm-2),施氮量增加到300.0kg(N)·hm-2产量下降.不同施氮处理间产量差异主要是因为群体颖花量的差异,施氮量与群体颖花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635**).施氮量明显影响群体质量,适宜施氮量(262.5kg·hm-2)能保证杂交中籼水稻达到较高的叶面积指数(LAl)和粒叶比,在抽穗期维持较高的叶片干物质分配比例和单茎叶片重,有利于后期植株光合能力的提高和光合产物的积累,使后期物质积累的贡献率提高,从而增加产量.适宜施氮量(262.5kg·hm-2)的氮肥农学利用率也最高.推荐江淮稻区杂交中籼稻超高产栽培的适宜施氪量为262.5kg·hm-2.  相似文献   
23.
利用可控温室对杂交中籼品种——皖稻153耐高温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抽穗扬花期遇持续高温条件下,皖稻153的结实率仍达66%以上,明显高于高温敏感品种,且达极显著水平;每穗总粒数、每稳实粒数、千粒重等经济指标也与高温敏感品种达极显著水平.由此可知,皖稻153具有较强的耐高温特性.  相似文献   
24.
根据杂交中粳稻80优1号(80-4A/粳恢1号)父母本的特征特性,总结了其配套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25.
在两系杂交稻制种过程中,不育系穗发芽严重影响杂交稻种子的质量,通过应用40%乙烯、15%多效唑、穗芽克、脱落酸(ABA)抑制穗萌剂试验,结果显示,15%多效唑、穗芽克、脱落酸(ABA)提高杂交稻种子发芽率4.5%~9.0%。提高皖稻153种子发芽率效果最好的是15%多效唑,其次是穗芽克,脱落酸(ABA)也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26.
高产、优质两系中籼新组合皖稻153高产制种操作规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皖稻153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两系光敏核不育系1892S与恢复系RH003配组而成的籼型杂交中籼两系新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较优、中抗稻瘟病、抗倒性好、适应性广和易制种等特点。本文就其高产制种的前期准备、秧田期管理、本田期管理、提高产量和质量的措施以及收获工作进行了分析和规范。  相似文献   
27.
80优1号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BT型不育系80-4A与恢复系粳恢1号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粳稻新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优、适应性广等特点,于2007年2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8.
2006年皖稻153推荐参加湖北省新品种区试平均产量567.98公斤,比两优培九增产3.75%,居小组第三名,2005年湖北仙桃种植100亩,平均亩产715公斤。较两优培九增产7.5%:2006年湖北监利种植200亩一季早稻平均亩产.757公斤.同时在洪湖、京山、阳新等进行试种示范.均表现适应性广、高产、稳产、抗性强.尤其是耐高温能力极强。为了更好地了解在湖北省的表现我们把监利县农业执法大队的试验情况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9.
皖稻153(1892S/RH003)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优质、高产中籼新组合,在历年的省区试、生产试验中,表现出优质、高产、耐肥抗倒、适应性广等突出优点。2006年分别参加全国长江中下游中籼区试和湖北、江西、河南和广西引种试验,表现突出,在全国区试D中比Ⅱ优838增产4.94%.达极显著。米质优,提前破格进入生产示范。在湖北省区试中比两优培九增产3.75%,在河南省引种试验中比Ⅱ优838增产3.67%.在广西引种试验示范中比特优63增产8.8%。[第一段]  相似文献   
30.
H344S是以1892S为母本、以广占63S为父本杂交,经过7年12代系谱选择育成的育性稳定、败育彻底、育性转换临界温度较低(23.5℃)、株叶形态好、穗大粒多、抗性较好、米质优、配合力高、异交结实率高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2012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