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28篇
  3篇
综合类   49篇
农作物   9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41.
[目的]研究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单混播后越冬期根系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抗寒性的关系。[方法]通过对4种抗寒性不同的紫花苜蓿品种与无芒雀麦单、混播处理后,测定苜蓿根系在整个越冬期间的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苜蓿单播及与无芒雀麦混播后根系MDA含量随温度的变化呈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趋势;CAT活性随着自然温度的下降而增加,翌年春随着温度的回升而降低;SOD和POD的活性则随温度的大幅下降呈增加趋势,随着温度继续下降和寒冷时间的延长而有所下降,翌年又随苜蓿返青而有所提高。同一品种不同处理酶活性表现为混播高于单播。运用隶属函数法进行抗寒性综合评判,发现各处理抗寒性从强到弱依次为:Wega7F+无芒雀麦、Wega7F、WL319HQ+无芒雀麦、WL319HQ、驯鹿+无芒雀麦、驯鹿、敖汉+无芒雀麦、敖汉。[结论]该研究结果对于我国北方干旱寒冷地区苜蓿抗寒育种及栽培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2.
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高粱的生产潜力.本试验为了阐明矮秆早熟高粱品种‘吉杂141’在佳木斯地区的合理播种密度,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了15、20、25、30、35万株/hm2 4种播种密度,研究不同密度对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叶面积指数增加,叶绿素含量下降,株高差异不显著,穗长、穗粗逐渐下降,生物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千粒重和单穗重对产量影响最大,二者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产量可达到9 183.00 kg,/hm2.为该品种在本地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在佳木斯地区,‘吉杂141’最适播种密度为20万株/hm2.  相似文献   
43.
零磁空间诱变是一种地面模拟空间零磁场的诱变育种方法。为研究零磁空间处理对紫花苜蓿生长特性的影响,以4种紫花苜蓿种子为试验材料,经零磁空间处理180 d后,测定种子活力,并以当代试材为对象,研究其农艺性状及生理指标变化。结果表明,零磁空间诱变对苜蓿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而对幼苗苗长和根长的影响因品种不同而异;零磁空间诱变处理对供试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也不同,诱变处理抑制了驯鹿和龙牧806苜宿株高,而促进了肇东和敖汉苜蓿株高,提高了所有供试品种的分枝数以及生物产量,降低了茎叶比,而对干鲜比影响不明显。经诱变处理后植株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提高,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因品种不同变化不同,丙二醛浓度变化不明显。表明诱变变异因品种自身特性不同而异,通过诱变处理可以改良当代苜蓿农艺性状。本研究结果为后代选育有益变异株系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4.
申晓慧 《草地学报》2022,30(1):46-54
为了探究不同诱变处理对紫花苜蓿表观遗传学效应的影响,试验采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和60CO-γ两种诱变方法对紫花苜蓿种子进行处理,采用重亚硫酸盐测序(BS-seq)技术,对紫花苜蓿诱变前后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图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体内的DNA甲基化主要有mCG,mCHH和mCHG 3种类型;C位点发生甲基化的比率在EMS诱变处理下表现为上升,在60CO-γ诱变处理下表现为下降。此外,DNA甲基化主要发生在CG序列;对不同诱变处理组的差异甲基化区域(DMR)鉴定发现有105个基因在两组比较中均存在DMR,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在DMR相关基因中显著富集的通路主要包括氮代谢通路(Nitrogen metabolism)、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Starch and sucrose metabolism)、脯氨酸代谢(Proline metabolism)等生物学过程。因此,诱变改变了苜蓿DNA甲基化水平,为诱变突变体的筛选提供了丰富材料。  相似文献   
45.
以不同浓度的水杨酸溶液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进行处理,探讨不同浓度水杨酸溶液对这三种细菌的抑菌效果以及抑菌率.结果表明:水杨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其抑制作用呈现浓度效应,即随着水杨酸浓度的增大,抑菌效果越来越明显,水杨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稍差.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相对最弱.  相似文献   
46.
种植密度对玉米籽粒灌浆及脱水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为了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籽粒灌浆、脱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探寻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量与籽粒灌浆速率和脱水速率的相关性,建立玉米高产、高品质及合理密植栽培模式。以‘绿单2号’、‘绥玉10号’、‘鑫鑫1号’、‘德美亚3号’、‘吉单27’、‘嫩单11’为试验材料,采取裂区设计,种植密度为主区(种植密度设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10.5万株/hm2 4个水平),玉米品种为副区,测定授粉后不同时期各玉米品种籽粒灌浆速率、脱水速率、籽粒含水量、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籽粒灌浆及脱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德美亚3号’10.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授粉后55天灌浆即停止,其他玉米品种授粉后56~60天、61~65天籽粒灌浆速率差异不明显,并趋于0;授粉后41~65天,‘绿单2号’7.5万株/hm2处理籽粒含水量低于其他密度处理(P<0.05),65天籽粒含水量最低,为41.34%;‘德美亚3号’7.5万株/hm2种植密度籽粒脱水速率表现单峰曲线趋势,峰值出现在授粉后51~55天,为3.90%/d;6个玉米品种10.5万株/hm2处理产量均低于其各自玉米品种其他密度处理,说明三江平原地区10.5万株/hm2密度不适于该6个玉米品种。综合籽粒灌浆、脱水特性及产量性状,‘鑫鑫1号’、‘绥玉10号’最适密度为6.0万株/hm2,‘绿单2号’、‘德美亚3号’、‘吉单27’最适密度为7.5万株/hm2;‘嫩单11’对密度处理不敏感。  相似文献   
47.
申晓慧 《中国种业》2013,(12):59-60
为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大豆叶部性状及品质与产量的关系,以合农63号大豆为试验材料,试验设置了3个不同施肥处理,分别测定了开花后5个不同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及各时期蛋白质、脂肪含量。试验结果表明:合农63号大豆在R1-R7期的主要叶部性状均与产量呈正相关。各个施肥处理的不同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R1、R5期叶面积指数和全生育期的平均叶面积指数与产量达显著正相关,R6与R7期达到极显著正相关;R5、R6期与全生育时期平均叶绿素含量与产量达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产量呈负相关关系,生育后期达到显著负相关,脂肪含量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8.
利用Cu2+对黄瓜、萝卜种子进行处理,观察种子的萌发率以及萌发后根芽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Cu2+对黄瓜、萝卜种子的发芽率、根长、幼苗生长具有不同的作用.低浓度Cu2+促进种子萌发,高浓度Cu2+抑制种子萌发.Cu2+对黄瓜、萝卜根长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对幼苗芽长的影响不大.Cu2+对黄瓜、萝卜根的影响要显著高于对芽的影响.黄瓜和萝卜种子对Cu2+毒害具有较强的耐性,并且萝卜的耐性要强于黄瓜.  相似文献   
49.
[目的]为了更深入了解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在佳木斯地区生长及生产特性,从而更好地研究其在北方地区的抗寒性.[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在不同生长时期进行产量性状的测定.[结果]播种当年龙牧803植株最高,为66.80 cm;龙牧808单位长度株数、分枝数最高,分别为94株、184分枝,且全区产量最高;各品种在本地区越冬率均为100%;第一茬刈割测定各苜蓿品种产量顺序为龙牧808>龙牧803>驯鹿>敖汉苜蓿>肇东苜蓿>龙牧807;龙牧803种子产量及千粒重最高,比对照肇东苜蓿高20.24 9、0.09g.[结论]以上所供试的品种在佳木斯地区均具有较高的抗寒性;龙牧803和龙牧808既有较高的产草性能,又具备很好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50.
<正>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北起黑龙江、南抵兴凯湖、西邻小兴安岭、东至乌苏里江,三江平原占地面积约10.9万km2,人口862.5万。所包括的行政区域有佳木斯、抚远、同江、富锦、绥滨、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和鸡西等所属的21个县(市)及归属于哈尔滨市所管辖的依兰县,境内有52个国有农场和8个森工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