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77篇
农学   3篇
  7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71.
【目的】研究不同水平氮的供应对木本固氮植物杂交相思树适应镉环境胁迫及其生物修复能力的影响,可为有目的地进行相思树栽培提供施肥依据。【方法】以杂交相思树 (Acacia mangium × Acacia auriculiformis) 为试材进行了盆栽试验。Cd2+ 设3个水平(0、30、60 mg/kg),在Cd2+ 30 mg/kg的基础上设施尿素2个水平(0.4、0.8 g/kg) ,共5个处理。研究了杂交相思幼苗的干物质、氮(N)、磷(P)、钾(K)、镉(Cd)的积累和分配规律。【结果】Cd2+ 胁迫显著抑制了杂交相思幼苗根、茎、叶和总干物质的积累,限制了N、P、K等元素的吸收和积累;杂交相思Cd转移系数为0.044~0.224,根Cd含量明显高于茎和叶,并且根部Cd累积能力要大于地上部;但Cd2+ 60 mg/kg胁迫下,杂交相思通过向地上部分转移Cd以更好地适应强胁迫环境。Cd2+ 30 mg/kg胁迫下,高氮 (0.8 g/kg) 较低氮 (0.4 g/kg) 更显著地促进了茎、叶和植株总的P、K积累,而低氮更有效地增加了根的N、P、K积累量;高氮较低氮更显著地提高了茎、叶干重以及干物质在茎叶中的分配比例,低氮则提高了根干重以及干物质在根中的分配比例和根冠比;Cd2+ 胁迫下施氮显著促进了杂交相思对Cd的吸收和积累,提高了Cd转移系数;低氮更显著地促进了根、叶和总Cd的积累,高氮更显著地促进了茎Cd的积累及Cd在茎、叶中的分配比例。【结论】Cd2+ 胁迫下杂交相思通过改变干物质及N、P、K、Cd积累和分配规律以及提高N、P和K利用率的方式,保证根系生长,以更好地适应胁迫环境。低Cd2+ 胁迫下 (30 mg/kg),施氮可缓解杂交相思由镉胁迫所引起的对N、K吸收的抑制,促进杂交相思各器官干物质以及N、P、K、Cd的积累。低施氮量 (尿素 0.4 g/kg) 促进相思树生长的效果更佳,高施氮量 (尿素 0.8 g/kg) 促进Cd向地上部的运转,提高其对Cd生物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72.
为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遗传多样性,以广西、海南和云南13个土沉香居群的147个家系为材料,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分子标记技术和POPGEN 32软件对土沉香进行多态性分析和遗传多样性比较,采用NTSY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采用Mantle检验分析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筛选出的34条引物共获得291个扩增位点数,其中多态性位点数230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均值为78.97%。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均值为0.226 1,香农信息指数均值为0.332 0,遗传分化系数均值为0.265 0,基因流均值为1.387 1,表明13个土沉香居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极高的遗传分化水平。海南屯昌与海南澄迈居群间的遗传距离最小、遗传一致度最大,海南乐东与广西浦北居群间的遗传距离最大、遗传一致度最小。以遗传距离0.90为阈值,可将13个土沉香居群划分为3大类;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解释率为3.1%,表现为不相关。  相似文献   
73.
以国内最大的桉树基因库东门林场引种的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家系群体的初级种子园为基础材料来源,通过对其进行生长量和主要遗传参数的综合分析,选择出二代种子园的入选优良家系,并根据种子园配置的基本原则,适当将入选家系进行分级,使用约束变换区组设计和随机完全区组设计,对二代种子园进行合理配置,以便为建立尾叶桉二代种子园提供优良材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4.
扦插育苗是大面积推广尾赤桉(Eucalyptus urophylla×E.camaldulensis)无性系造林的主要方法。圃地的选择、母株的管理、扦插基质、生根激素的选择等都是育苗的关键。  相似文献   
75.
[目的]分析桂西南蚬木群落优势种群的种间关联性,揭示其种群间的共生关系,为桂西南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基于样方调查,采用方差分析、X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测定桂西南喀斯特山地蚬木群落乔木层优势种的总体关联性、种间联结和种间相关性,并结合PCA(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主成分分析)排序进行生态种组划分.[结果]蚬木群落优势种群的总体关联性呈不显著正关联(P>0.05),种群间联结性较弱;X2检验有51种对呈正关联,50种对呈负关联,4种对无关联,正负关联种对数比值为1.02;Pearson相关系数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呈负相关的种对数分别占68.60%和62.70%,正、负相关种对数比值分别为0.46和0.58,表现为负关联趋势;15个优势种划分为5个生态种组,组内物种间关系多数呈正相关.[结论]桂西南蚬木群落乔木层优势种的种间联结较松散,物种分布格局相对独立,其优势种可划分为5个生态种组,组内物种对相同生境具有趋同适应性,组间物种具有不同的生态要求.  相似文献   
76.
通过对5年生的黑荆成年母树进行冬季、春季不同高度的截干复幼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冬季60cm处截干对黑荆萌芽效果最好,存活率为85%。用复幼后的萌芽枝和不同年龄未复幼处理枝条作扦插对比试验,结果表明:5年生复幼后的半木质化萌芽枝在合适的扦插条件下,具备一定的生根能力,本试验中1 000mg/L CPD处理30s的扦插成活率为41.3%;而5年生未经复幼处理的黑荆母树半木质化枝条没有生根能力,扦插成活率为0%;1年生未经复幼处理的半木质化枝条,本身比较幼态,生根率可达83.3%。截干复幼处理使5年生黑荆母树实现了部分幼态性状。  相似文献   
77.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镉胁迫及施氮措施对喀斯特特有树种蚬木(Excentrodendron hsienmu)抗性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镉胁迫显著降低了蚬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P0.05),高镉胁迫(120 mg/kg)时,分别比对照(CK)降低19.0%、12.0%和33.3%;镉胁迫显著提高蚬木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5),高镉胁迫时,分别比CK升高65.3%、72.9%和12.1%。低镉胁迫(30 mg/kg)下施氮,蚬木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在低氮(0.4 g/kg)处理时达到最高,分别比不施氮处理升高8.6%、8.8%和4.1%,同时丙二醛含量也达到最低,比不施氮处理降低19.9%,以上除叶绿素外,其它指标均与不施氮处理存在显著差异(P0.05);蚬木叶片脯氨酸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则表现不断上升趋势,高氮(0.8 g/kg)处理时,脯氨酸比不施氮处理显著降低9.2%,可溶性糖则升高51.5%,但低氮与高氮之间均无显著差异。高镉(120 mg/kg)胁迫下施氮,蚬木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不断降低,并且高氮处理分别比不施氮处理显著降低19.3%、25.0%和38.2%;施氮均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提升可溶性糖含量,而对丙二醛无显著影响。镉胁迫下施氮,蚬木主要通过增加体内可溶性糖含量来更好的适应镉胁迫环境。低镉胁迫下施低氮对蚬木镉胁迫环境的适应性有一定的提升作用,而高镉下施氮以及低镉下施高氮均使氮协同镉对蚬木产生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78.
对采自广西凭祥的柚木种子进行分级测定和萌发试验,研究柚木种子大小变异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柚木种子重量的变异性最大,纵向长度的变异性与横向宽度相当,重量分布呈右偏态分布和尖峰分布,集中分布在0.22~1.02 g,长度和宽度分布呈左偏态分布和扁平分布,分别集中分布在8.97~14.57 mm和10.19~15.69 mm.大粒种子空粒率低、发芽快、发芽率高,所萌发的小苗苗高、地径和根长也显著大于小粒种子,但是这种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小,后期差异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79.
为探索适宜在石漠化区翅荚木(Zenia insignis Chun)林下种植的优良牧草,对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柱花草(Stylosanthes humilis H.B.K.)、山毛豆(Tephrosia candida DC.)在林下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3种牧草的产量差异极显著,其中象草产量最高,首次采割的产量达701 kg/667 m~2,其次是山毛豆,产量达450 kg/667 m~2,而柱花草的产量最低,仅为178 kg/667 m~2。间种3种牧草与不间种之间的翅荚木胸径、树高生长量差异不显著,间种对翅荚木生长无显著影响。综合比较认为,象草和山毛豆适宜在石漠化区的翅荚木林下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0.
台湾桤木(Alnus formosana)种源和家系存在着较为丰富的变异,选育潜力大,苗期评价可为台湾桤木优良家系早期选择提供参考。本研究对台湾桤木的5个种源、65个家系7个月生苗木的生长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源和家系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表现较好的是双流和卫子种源。采用改良后的布雷金多性状综合评定法,并以苗高、地径和变异系数为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初选出13个优良家系,其平均苗高69.60 cm、平均地径4.19 mm,分别比群体平均值高12.44%和10.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