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通过对5年生的黑荆成年母树进行冬季、春季不同高度的截干复幼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冬季60cm处截干对黑荆萌芽效果最好,存活率为85%。用复幼后的萌芽枝和不同年龄未复幼处理枝条作扦插对比试验,结果表明:5年生复幼后的半木质化萌芽枝在合适的扦插条件下,具备一定的生根能力,本试验中1 000mg/L CPD处理30s的扦插成活率为41.3%;而5年生未经复幼处理的黑荆母树半木质化枝条没有生根能力,扦插成活率为0%;1年生未经复幼处理的半木质化枝条,本身比较幼态,生根率可达83.3%。截干复幼处理使5年生黑荆母树实现了部分幼态性状。 相似文献
72.
73.
为研究锰(Mn)胁迫对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幼苗叶片光合特性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以长势一致的0.5年生红锥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Mn浓度(CK、200、600、1 500和3 000 mg/kg)处理下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作用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随Mn浓度升高,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Fv/Fm、Pn、Tr、Gs及K和Cu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均在浓度为200或600 mg/kg时最高;P、Mn和Zn含量均呈上升趋势。Mn处理显著降低Fe含量,N、Ca和Mg含量在各处理间均差异不显著。叶绿素含量与Tr、Ci及P和Mn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类胡萝卜素含量与Ci及K和Mn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n与Fv/Fm、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及K和Cu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Tr... 相似文献
74.
红锥半同胞子代家系幼林生长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个地点的33个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半同胞子代家系10月龄幼林的生长性状(树高、地径、冠幅等)进行测定,以了解不同红锥半同胞子代家系幼林生长变异性。结果表明,家系之间树高、地径、冠幅等生长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各家系之间存在遗传变异,具有良种选择的遗传基础。红锥P3、A11、R3、A8、A5、A2、P6、B5、B2、R4、D1等家系在南宁表现较好,P8、P7、P3、R6、A7、R3、P6、D1、B5、A5、D3、B2、R5等家系在玉林具有较大生长潜力,P1、P7、P3、D3、B5、B2、R4、A2、P6等家系在柳州具有较大生长潜力。综合比较各家系在3个地区的生长表现,初步筛选出在各地均表现优良的P3、P6、B5、B2四个家系,分别归属于凭祥和博白种源,其树高生长量分别为1.37 m、1.23 m、1.23 m、1.19 m,比较对应一代家系分别增长7.62%、14.97%、20.29%、3.21%,遗传增益分别为6.52%、12.82%、17.37%、2.75%。在同一地区种植的红锥家系生长性状与环境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75.
[目的]研究台湾桤木混交造林的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源涵养能力,为台湾桤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合理经营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熵权法对台湾桤木×马尾松、台湾桤木×巨尾桉、台湾桤木×红锥及台湾桤木纯林的林分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文效应相关因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①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最大是台湾桤木×红锥(2∶1),台湾桤木×马尾松(1∶1)最少;台湾桤木×红锥(1∶2)的枯落物有效拦蓄率最大,台湾桤木×红锥(2∶1)的枯落物有效拦蓄量最大,台湾桤木×巨尾桉(2∶1)的枯落物有效拦蓄率和有效拦蓄量均最小。②台湾桤木混交林土壤容重均明显低于台湾桤木纯林,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自然含水率、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均是台湾桤木混交林大于台湾桤木纯林。③采用熵权法计算权重值占比例最大是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最少是土壤毛管孔隙度;台湾桤木不同混交造林模式水源涵养能力综合评价排序为:台湾桤木×巨尾桉(1∶2)台湾桤木×红锥(2∶1)台湾桤木×马尾松(1∶2)台湾桤木×红锥(1∶1)台湾桤木×巨尾桉(1∶1)台湾桤木×马尾松(2∶1)台湾桤木×红锥(1∶2)台湾桤木×巨尾桉(2∶1)台湾桤木×马尾松(1∶1)台湾桤木纯林。[结论]台湾桤木与马尾松、巨尾桉和红锥混交造林的水源涵养能力均优于台湾桤木纯林。 相似文献
76.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华江乡内广泛分布的毛竹林土壤为研究对象,以竹生物质炭和竹凋落物作为外源碳,设置对照(CK)、低添加量生物质炭(1% BC)、高添加量生物质炭(2% BC)、低添加量凋落物(1% L)、高添加量凋落物(2% L)5个处理,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外源碳添加对毛竹林土壤营养元素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竹生物质炭和竹凋落物添加均显著提高了土壤pH;竹生物质炭添加显著降低了而竹凋落物添加显著提高了土壤铵态氮(NH4+-N)含量(P<0.05),且高添加量(2% BC和2% L)的降低或提高作用更明显;不同外源碳添加均显著提高了土壤硝态氮(NO3–-N)含量,且凋落物添加的提高作用更明显;不同外源碳添加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AP)含量,且高添加量的提高作用更明显;竹生物质炭添加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降低了土壤可溶性氮(DN)含量,而竹凋落物添加显著提高了土壤DOC和DN含量;不同外源碳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氮含量(MBN)均没有显著影响,但降低了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NH4+-N、NO3–-N、DOC和DN是影响竹林土壤酶活性的关键性因子。 相似文献
77.
[目的]分析桂西南蚬木群落优势种群的种间关联性,揭示其种群间的共生关系,为桂西南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基于样方调查,采用方差分析、X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测定桂西南喀斯特山地蚬木群落乔木层优势种的总体关联性、种间联结和种间相关性,并结合PCA(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主成分分析)排序进行生态种组划分.[结果]蚬木群落优势种群的总体关联性呈不显著正关联(P>0.05),种群间联结性较弱;X2检验有51种对呈正关联,50种对呈负关联,4种对无关联,正负关联种对数比值为1.02;Pearson相关系数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呈负相关的种对数分别占68.60%和62.70%,正、负相关种对数比值分别为0.46和0.58,表现为负关联趋势;15个优势种划分为5个生态种组,组内物种间关系多数呈正相关.[结论]桂西南蚬木群落乔木层优势种的种间联结较松散,物种分布格局相对独立,其优势种可划分为5个生态种组,组内物种对相同生境具有趋同适应性,组间物种具有不同的生态要求. 相似文献
78.
为探讨柚木(Tectona grandis)种子的耐脱水性及其对幼苗生长的影响,用45℃热空气和室温硅胶2种方法将种子含水量降至12%、10%、9%、8%、7%、6%、5%、4%等8个梯度,在室温条件下密封贮藏1年后再测定其萌发能力。结果表明,使用此两种方法来干燥种子,其含水量最低可降至约6%和约4%,但对种子发芽能力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当种子含水量≥5%时,其发芽能力与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当含水量为5%~6%时,其发芽能力最高,较自然风干种子提高78%~90%;不同含水量种子萌发的幼苗生长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9.
为探明广西喀斯特山地翅荚木人工林的水源涵养功能,选择有代表性的17年生翅荚木人工林,对其林冠层、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源涵养能力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7年生翅荚木人工林林冠层最大持水量为7.23 t/hm^2,灌木层最大持水量为2.75 t/hm^2,草本层最大持水量为2.42 t/hm^2,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为8.01 t/hm^2,土壤层最大持水量为978.12 t/hm^2,林分总持水量达998.53 t/hm^2,形成了巨大的“绿色水库”。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