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81篇
农学   3篇
  7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以蚬木林天然更新的幼苗营建其采穗圃,用其插穗进行扦插季节、扦插基质、插穗类型对蚬木扦插繁殖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扦插对蚬木始生根时间、成活率和苗高有显著的影响;春季扦插始根时间早,为43天,成活率最高,达99%;夏季扦插成活率最低,为89.7%。在广西桂中南平均气温最冷月(1月)用纯黄心土和黄心土80%+细沙20%作为基质扦插成活率均较高,分别达98.12%和95.67%;而平均气温最高月(7月)用纯黄心土作为基质扦插成活率为72.22%,用黄心土80%+细沙20%作为基质扦插成活率仅24%,扦插成活率较低。蚬木不同类型插穗扦插对始根时间和成活率有显著影响,半木质化有顶芽和完全木质化无顶芽的插穗成活率较高,分别达98.90%和98.75%,比嫩枝插穗成活率增加6.45%和6.30%,但始根时间比嫩枝插穗迟了7天。嫩枝(未木质化)、半木质化有顶芽、完全木质化无顶芽3种类型插穗均可用于蚬木扦插繁殖。  相似文献   
32.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了包衣缓释专用肥(B)、水蒸气造粒专用肥(Z)、硫酸造粒专用肥(S)及有机-无机肥(L)对桉树(Eucalyptus L Herit.)幼苗叶片营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8个月后,不同肥料处理均能有效促进桉树幼苗的生长,与对照相比,对地径增加的幅度从大到小的排序为有机-无机肥(27.49%)、包衣缓释专用肥(25.99%)、蒸气造粒肥(24.30%)、硫酸造粒肥(14.59%);对苗高增加的幅度从大到小的排序为包衣缓释专用肥(65.68%)、有机-无机肥(60.36%)、硫酸造粒肥(59.76%)、蒸气造粒肥(58.58%)。有机-无机肥处理的桉树幼苗叶片的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5.00%、4.02%、6.57%;包衣缓释专用肥处理的桉树幼苗叶片全氮、全磷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4.44%、1.86%,而2种常规无机专用肥处理8个月后已基本失去供肥能力,桉树幼苗叶片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均低于对照或与对照持平。  相似文献   
33.
在广西选择8个试验点进行台湾桤木(Alnus formosana)区域引种试验,3年生台湾桤木最优单株树高为10 m,胸径10.10 cm,材积为0.078 m~3;2年生台湾桤木最优单株树高达到4.8 m,胸径为3.2 cm,材积为0.011 m~3。通过对各试验点的林分及土壤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8个试验点的立地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台湾桤木造林初期对立地条件要求不明显,能适应各种立地情况,但随着林龄的增加,差异性逐渐凸显,因此立地条件是保证台湾桤木引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4.
以广西平果县喀斯特石漠化地区7种主要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方法,对涵盖林分生长、凋落物和土壤3类23个参数进行分析,选取对质量变异敏感、能最大限度代表所有候选参数的最小数据集,应用熵权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其植被恢复效应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被恢复效应评价最小数据集由胸径、最大拦蓄量、土壤自然含水量、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6个参数组成。2)植被恢复效应加权关联度由大至小依次为银合欢0.795>任豆0.631>柚木0.583>香樟0.541>顶果木0.433>乌墨0.391>苏木0.381。3)不同模式植被恢复效应存在一定差异,银合欢属Ⅰ级(优),任豆属Ⅱ级(良),柚木和香樟属Ⅲ级(中),顶果木、乌墨和苏木属Ⅳ级(差)。4)银合欢和任豆属固氮类先锋树种占据着演替早期生态位,更能适应演替早期的环境,在生理特征上有明显优势。5)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初期筛选配置适生先锋树种,率先恢复植物群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有利于演替后续优势物种的入侵和定居,加快植被恢复演替进程。6)实例验证了基于熵权灰色关联分析法用于植被恢复效应评价的可行性,为植被恢复效应定量化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35.
利用4个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自由授粉子代试验(其中D46、D54 2个试验为第1代子代试验,D135、SE35 2个试验为第2代子代试验)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性状和木材材性进行遗传参数估算.研究结果表明,生长性状和树皮性状受到较低的遗传控制,其狭义遗传力(h2):胸径(DBH) 0.0...  相似文献   
36.
通过在广西3个不同的区域试验点进行种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间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均有极显著差异,不同地点间生长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及种源间显著,地点与种源的交互作用不明显;筛选出在各个区域点都表现优良的浦北和博白种源,与种源整体平均值比较,平均树高提高9.10%和12.24%,平均胸径提高13.49%,单株材积提高38.13%和44.68%,优良浦北种源的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遗传增益分别为7.44%、11.33%、30.06%,优良博白种源遗传增益分别为10.02%、11.33%、35.23%;2个优良种源在形质指标上同样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与种源整体平均比较,通直度、圆满度、枝下高、分枝角度、最大分枝、冠幅分别提高6.71%和5.97%、6.31%和5.24%、6.64%和5.59%、2.97%和3.99%、3.03%和2.32%、3.92%和2.80%。  相似文献   
37.
进行抗寒、抗风及抗青枯病的杂交桉优良无性系选育,开展区域试验和示范推广,最终选育出抗逆性较强的杂交桉优良无性系品种。区域试验,不同无性系在同一区域点存在显著差异,同一无性系在不同区域点也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的杂交桉无性系之间的抗寒、抗风及抗青枯病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来源于不同亲本组合的无性系类型存在较大差别的抗寒、抗风及抗青枯病能力。  相似文献   
38.
桉树采种母树林和种子园营建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母树林和种子园要以树种(种源)选择为基础,选择立地较好、交通方便、远离同缘树种的园地;保留密度是影响种子园产量的主要因素,尾叶桉母树林保留约175株/hm^2为宜,尾叶桉、巨尾桉、巨桉种子园保留300~450株/hm^2为宜,赤桉、园角桉保留400~600株/hm^2;加强对母树林和种子园的土壤、树体管理,合理配置种子园无性系(家系);家系试验转化为种子园是营建种子园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39.
桉树矮化控制授粉种子园营建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利用东门桉树的优良基因和杂种优势,获得更高的遗传增益,并改进人工杂交育种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东门林场通过在引种试验和杂交子代测定试验中选取优良单株作为营建桉树矮化控制授粉种子园的材料,利用嫁接、药物处理、截顶、压枝等技术,营建桉树矮化控制授粉种子园,目前在杂交育种中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40.
何琴飞      郑威      彭玉华      谭长强      何峰      申文辉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36(4):48-54
基于野外调查与室内浸水试验,研究贝江河林场不同林龄组的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储量、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储量为1.41~7.77 t·hm-2,大小顺序为成熟林>近熟林>幼龄林>中林龄,且未分解层大于半分解层;最大持水量为2.88~12.01 t·hm-2,大小顺序与总储量一致;最大持水率为171.0%~266.8%,大小顺序为幼龄林>中林龄>近熟林>成熟林。不同林龄不同分解程度凋落物的持水动态变化规律一致,即持水量和持水率随着浸水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0.25 h前增加较快,最后达到最大值;吸水速率随着浸水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在0.5 h前吸水速率很高,之后渐渐趋于饱和;且持水量和持水率与浸泡时间均呈对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总体上,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林龄的增加有利于凋落物的积累和持水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