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16篇 |
免费 | 120篇 |
国内免费 | 26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57篇 |
农学 | 354篇 |
基础科学 | 258篇 |
272篇 | |
综合类 | 2341篇 |
农作物 | 328篇 |
水产渔业 | 266篇 |
畜牧兽医 | 1324篇 |
园艺 | 461篇 |
植物保护 | 1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1篇 |
2023年 | 181篇 |
2022年 | 213篇 |
2021年 | 222篇 |
2020年 | 183篇 |
2019年 | 268篇 |
2018年 | 289篇 |
2017年 | 141篇 |
2016年 | 164篇 |
2015年 | 163篇 |
2014年 | 345篇 |
2013年 | 286篇 |
2012年 | 248篇 |
2011年 | 265篇 |
2010年 | 281篇 |
2009年 | 326篇 |
2008年 | 244篇 |
2007年 | 261篇 |
2006年 | 234篇 |
2005年 | 178篇 |
2004年 | 178篇 |
2003年 | 153篇 |
2002年 | 131篇 |
2001年 | 161篇 |
2000年 | 106篇 |
1999年 | 81篇 |
1998年 | 76篇 |
1997年 | 79篇 |
1996年 | 76篇 |
1995年 | 70篇 |
1994年 | 78篇 |
1993年 | 49篇 |
1992年 | 46篇 |
1991年 | 58篇 |
1990年 | 59篇 |
1989年 | 52篇 |
1988年 | 42篇 |
1987年 | 36篇 |
1986年 | 27篇 |
1985年 | 35篇 |
1984年 | 38篇 |
1983年 | 24篇 |
1982年 | 31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16篇 |
1979年 | 7篇 |
1966年 | 6篇 |
1965年 | 7篇 |
1964年 | 7篇 |
195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甘肃中部地区秋播小黑麦套作式复种甜高粱的效应及品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适宜于甘肃省中部地区的秋播小黑麦复种甜高粱技术,于2017-2018年在甘肃省兰州市开展了以前茬作物秋播小黑麦(甘农2号小黑麦)的种植方式为主区,小黑麦→甜高粱跨年复种方式为副区,甜高粱品种(大奖1000、大奖505)为副副区的3因素裂区试验.试验中测定秋播小黑麦株高、枝条数、草产量及营养指标,甜高粱的株高、叶片数、叶长、叶宽、茎粗、草产量及营养等相关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中部地区小黑麦复种甜高粱最佳复种方式为秋季甘农2号小黑麦种植3行留30 cm,翌年夏季空行间套作式复种1行甜高粱大奖1000,小黑麦和甜高粱分别于开花期和抽穗期收获,全年总鲜、干草产量分别可达136.52、38.52 t·hm-2. 相似文献
62.
本研究以感(岷山红三叶)、抗(澳大利亚红三叶品种♀Sensation×Renegade♂杂交新品系“甘农PR1”)白粉病红三叶材料为父母本杂交并种植成苗经人工接菌后筛选出抗、感白粉病的F1群体为作图群体,利用AFLP标记构建红三叶高密度遗传图谱,并利用区间作图法对抗白粉病QTL进行了定位分析,可以为红三叶抗白粉病基因克隆和转基因等分子辅助育种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49个AFLP标记构建得到的遗传图谱包含7个连锁群(LG1,LG2,LG3,LG4,LG5,LG6和LG7),遗传图谱的总距离为640.5 cM。其中,LG1连锁群的遗传距离(140.6 cM)和标记间平均距离(9.4 cM)均最大;LG4连锁群的遗传距离(55.2 cM)和标记间平均距离(1.8 cM)最小。应用区间作图法对红三叶抗白粉病基因进行QTL分析定位,共检测到5个抗白粉病相关QTL位点(qrp-1,qrp-2,qrp-3,qrp-4和qrp-5),其中qrp-1、qrp-2、qrp-3和qrp-4位于LG4连锁群上,qrp-5位于LG5连锁群上。5个QTL位点对抗白粉病的贡献率为29%~90%,qrp-1对红三叶白粉病抗性的贡献率最大(90%),为主效QTL。 相似文献
63.
为了解自制1%多杀菌素微乳注射剂在新西兰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采用ELISA和HPLC两种不同检测方法,分别分析血清和血浆中的药物浓度,PKsolver软件非房室模型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参数分别为:达峰时间Tmax为(4.00±0.00),(2.67±0.67)h,峰浓度Cmax为(363.25±13.39)ng/mL,(282.19±24.59)ng/mL;半衰期t1/2为(81.24±10.80)h,(70.61±15.38)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17.52±1.24)μg·h/mL,(17.39±2.38)μg·h/mL。相同注射方式,相同剂量的两种检测方法之间比较,血药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实测数据峰浓度Cmax差异显著(P0.05),其余参数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新西兰兔皮下注射多杀菌素吸收快速,消除缓慢,药物作用半衰期长,可在体内持续发挥药效。 相似文献
64.
65.
草地畜牧业羊群放牧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不同年龄段的母羊与公羊混合放牧;第二种是按母羊不同年龄分群放牧;种公羊定期单独放牧.96351部队牧场通过多年实践,从1998-2006年使母羊繁殖率从81%提高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66.
氮、磷、钾肥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了N、P、K肥对甘农3号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N、P、K肥施用量不同,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同.施肥量为47 kg N/hm2、120 kg P2O5/hm2、30 kg K2O/hm2时,实际种子产量最高,达1256.42 kg/hm2.N、P、K肥主要通过提高籽粒数/豆荚(x4)、豆荚数/花序(x3)和花序数/枝条(x2)来提高种子产量,表现种子产量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68.194 14.213X3 27.024X4. 相似文献
67.
不同毒力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对仔猪肺和外周免疫器官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毒力的PRRSV对仔猪肺脏和外周免疫器官损伤的差异,本实验分别采用PRRSV变异株(HuN4株)和PRRSV经典株(CH-1a株)感染35日龄健康的断奶仔猪,并在感染后0 d、3 d、7 d、10 d和14 d各迫杀3头,检测肺、颌下淋巴结、肠系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扁桃体和脾脏的病毒载量及病理变化情况,同时检测血清中抗PRRSV的抗体水平。结果表明:感染后3 d肺脏及各免疫器官可检测到病毒,HuN4感染组病毒载量比CH-1a感染组病毒载量高1 000倍;HuN4感染组病毒载量峰值出现在感染后10 d,而CH-1a感染组维持着较低水平的病毒载量。组织病理学检测显示HuN4感染组淋巴结内淋巴细胞显著减少,呈空泡状;CH-1a感染组淋巴结内淋巴细胞轻度减少,呈星隙状。本实验表明HuN4株比CH-1a株对肺和外周免疫器官造成更严重的损伤。 相似文献
68.
本试验以‘甘农2号’黑麦(Secale cereale L.)为试验材料,以‘冬牧70’和‘黑饲麦’为对照,来评价‘甘农2号’在2018-2019年在青海省不同区域(海晏县、湟中县、平安区)的适应性。结果表明:3个黑麦品种中,‘甘农2号’在3个试验点的平均干草产量(13.04 t·hm-2)显著高于‘冬牧70’和‘黑饲麦’,平均纤维含量显著低于‘冬牧70’和‘黑饲麦’;3个试验点中,海晏点3个黑麦品种的平均干草产量(12.06 t·hm-2)显著高于湟中和平安点;品种×年份交互作用中,2018年‘甘农2号’黑麦的平均干草产量(14.38 t·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试验点×年份交互作用中,2018年海晏点3个黑麦品种的平均干草产量(14.47 t·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上所述,‘甘农2号’黑麦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高且较稳定,适应青海省海晏县、湟中县和平安区以及其他气候相似区种植。 相似文献
69.
基于土地利用/覆盖的甘肃省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景观类型丰富多样,在中国西部地区的生态安全中起关键性作用,也为当地发展提供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生态服务。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甘肃省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的安全与稳定遭到严峻挑战。本研究基于欧洲航空局全球土地利用/覆盖数据(CCI-LC),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方法分析了2005-2019年甘肃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通过构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2005-2019年间,裸地面积减少最多,变化率1.88%,耕地次之,变化率2.31%;草地面积增加最多,变化率1.83%,建设用地次之,变化率191.08%。2)所有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中,建设用地的动态度最高且在整个研究时期内变化速率都保持在较高水平,综合动态度最大的时期为2010-2019年。3)土地利用/覆盖转移矩阵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草地、裸地之间的转入与转出以及其他土地类型向建设用地的转入。4)2019年整体的生态风险值较2005年明显上升。其中低风险区和较低风险区面积最多,转化最频繁;中等风险区、较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面积虽然较少,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增长。... 相似文献
70.
为鉴定乙型脑炎病毒(JEV)E蛋白I,II结构域抗原表位,本研究设计了一系列针对E蛋白的I、II结构域(1aa~296aa)部分重叠短肽,分别进行GST融合表达,用JEV阳性血清进行western blot和ELISA反应性筛选,获得了5个线性抗原表位分别为:E1(1FNCLGMGNRDFIEGAS16)、E10-4(77TGEAHNEK84)、E11-2(83EKRADSS YVCKQ94)、E19(145GTTTSENHGNYSAQVG160)和E33(257SQEGGLHHALAGAIVV272)。除E10和E19外,其它表位均为第一次通过实验方法确定的。将这5个融合蛋白对小鼠进行免疫,获得了高滴度的针对5个融合短肽的抗血清,研究证明了这些表位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本研究为乙型脑炎特异性诊断试剂及表位疫苗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