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3篇
林业   156篇
农学   70篇
  9篇
综合类   7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会同生态定位研究站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MIS与GIS结合应用于生态定位研究是一个较好的具体扩展性的解决生态数据量大、统计繁琐的解决方案,能实现生态定位研究的管理规范化、现代化、自动化和网络化,更好地为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服务。阐述了会同生态定位研究站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介绍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对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生态定位作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92.
探讨了湖南省现有森林植被17种树种(杉木、马尾松、湿地松、柏木、乐昌含笑、红花木莲、樟树、桢楠、甜槠、青冈栎、木荷、杜英、山矾、枫香、拟赤杨、杨树、毛竹)各器官的碳含量及其各器官碳含量的算术平均值。结果表明:同一树种不同器官碳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树种各器官碳含量由高至低的排序不完全一致,不同树种同一器官或同一树种不同器官碳含量算术平均值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叶树、常绿阔叶树、落叶阔叶树和毛竹各器官碳含量(g·g-1)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491~0.566,0.421~0.549,0.449~0.550,0.470~0.496,各树种种内各器官碳含量算术平均值在0.486~0.551 g·g-1之间变化,柏木最高,毛竹最低;针叶树碳含量高于阔叶树、毛竹,各树种树干碳含量普遍较高于其它各器官,变化范围在0.493~0.556 g·g-1之间,地上部分碳含量普遍高于相应树种的地下部分;17种树种各器官碳含量的算术平均值为0.504 g·g-1。  相似文献   
93.
王光军  田大伦  朱凡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268-10269,10277
介绍了南湾库区森林植物资源及植被特征,阐述了库区森林植被恢复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库区森林植被恢复与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4.
模拟酸雨对植物形态学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pH值的溶液模拟酸雨对6种南方城市常用的绿化植物进行处理,来研究酸雨对植物叶面积、单叶质量、根冠比等形态学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6个树种的3个形态学指标都受到一定的影响。①pH为5.0,4.0和3.0的模拟酸雨降低了广玉兰Magnoliagrandiflora,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的叶面积。②pH为5.0,4.0和3.0的模拟酸雨降低了广玉兰、樟树、桂花的单叶质量,使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叶片的单叶质量增加。③模拟酸雨促进樟树、红花木Loropetatum chinensevar.rubrum地下部分的生长,使二者的根冠比增大;与此相反,皋月杜鹃Rhododendron indicum的根冠比在模拟酸雨的作用下减小。④从植物形态学角度上看,广玉兰和桂花2个树种不适于在自然降水pH≤4的环境中生存,皋月杜鹃不适于在自然降水pH≤3的区域生存。图1表2参13  相似文献   
95.
田大伦  朱凡 《广西林业科学》2011,40(2):81-84,78
通过定位观测取得的数据,对不同林龄两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积累特征进行研究,并对第1代、第2代杉木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7、14、20年生两代杉木单株生物量和林分生物量均随林龄增大而增加.树叶、树枝生物量随着林龄增长所占比例逐渐减小,但树干生物量比例逐年增大,树根生物量变化不明显.7、14、20年生第2代杉木林的单株生物...  相似文献   
96.
杉木人工林采伐后水源涵养和固土保肥效益损失的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康文星  田大伦 《林业科学》2002,38(1):111-115
本文以连续定位测定数据 ,对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采伐后造成各种效益损失 ,用等效益相关代替法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 :杉木人工林采伐后 ,土壤蓄水量比有林区少 6 4 6m3·hm- 2 ,调洪能力少 786m3·hm- 2 ,枯水期提供水量少 318m3·hm- 2 ,每年流失的泥沙量比有林区多 4 8t·hm- 2 ,由此比有林区多流失的营养物质 ,纯N 0 0 87t·hm- 2 ,P 0 0 4 7t·hm- 2 ,K 0 10 1t·hm- 2 。通过有关计量计算得出 ,每采伐 1hm2 杉木林每年水源涵养效益损失 84 9元 ,固土保肥效益损失 5 0 4元 ,改良土壤效益损失 10 2元 ,共计损失 14 5 5元。这为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森林采伐损失的评价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7.
樟树人工林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樟树人工林形成的环境基础和森林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在樟树人工林建立气象站进行小气候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樟树人工林的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等表现出与太阳辐射趋势相同但不完全一致的变化规律,在晴天全光照条件下,林冠边界层叶面气温日变化呈现与太阳辐射相同的单峰变化趋势,但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一般比太阳辐射的峰值迟滞3~4 h左右;相对湿度的日动态全年呈“U”型变化,但不同生长季节的湿度最高值、最低值和变化幅度有差异,林冠中部的空气相对湿度均高于林冠下;土壤温度由于温度变化迟滞效应,日变化和季节变化与太阳辐射或气温变化不同步;土壤湿度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较小,在全年中,叶初期土壤含水率最高,叶盛期最低,叶衰期较高,表明土壤水分受植物生长影响大。  相似文献   
98.
采用样方收获法,利用实测数据,研究了湖南桃江血水草的生物量、碳含量、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血水草生物量为1744.70 kg/hm2,其中以地下根系生物量最高,为1278.63 kg/hm2,占血水草生物量的73.9%,且地下根系部分生物量与地上叶、茎部分生物量比值为2.74。血水草各器官平均碳含量为450.54 g/kg,从高到低排序为叶>茎>根。土壤层有机碳含量为6.63-38.50 g/kg,各层次碳含量分布不均,表层(0-15cm)土壤碳含量较高,并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生态系统碳贮量为101.19 t/hm2,碳库的分布格局为土壤层>植被层>枯落物层。植被层的碳贮量为0.79 t/hm2,占整个生态系统总碳贮量的0.78%;在植被层中,地下根系碳贮量为0.57 t/hm2,占植被层总碳贮量的72.2%,是植被层的主要碳库。枯落物层碳贮量较少,为0.22 t/hm2,仅占整个生态系统的0.22%,它是维系植物体地上碳库与土壤碳库形成循环的主要通道。血水草生态系统中的碳贮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土壤中,土壤层碳贮量可观,为100.18 t/hm2,占系统总碳贮量的99.0%,是血水草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碳库。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亚热带地区草本植物的生态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
会同第二代杉木林集水区水质生态效应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对会同第2代杉木林集水区的大气降水、穿透水、树干茎流水、地表水、地下水,集水区旁的小河水、水库水,县城河流水的水质进行了连续5个水文年的定位监测,研究了该集水区水质生态效应。结果表明:集水区地下水、集水区旁小河水、水库水、县城河流水之间的水质无显著性差异;大气降水中各元素含量按高低排列的顺序为K>Zn>Ca>Org—N>NH4—N>NO3—N>Fe>Si>Mg>Mn>P=Cu,穿透水和树干茎流水中,除Zn以外,其余元素的含量均比大气降水中的含量高,地表径流水中K、Ca、Fe、Si元素含量高于穿透水,地下水中N03—N、P、Mg、Si元素含量高于地表径流水。而NH4—N、Org-N、K、Ca、Fe、Cu、Mn低于地表径流水;大气降水中K、P元素含量变动明显,穿透水和树干茎流水中NH4—N、NO3—N、Org—N、P、K、Cu、Mn、Si元素含量变动系数均小于大气降水,而Ca、Mg、Zn含量变动系数却大于大气降水;林冠层对大气降水的化学淋溶量按大小依次为Ca>Mg>Fe>K>NH4—N>Mn>NO3—N>P>Cu>Org—N>Zn,Org—N和Zn为负淋溶效应;杉木林生态系统对大气降水中NH4—N、Org—N、K、Cu、Zn、Mn产生有效贮虑效应,其强度依次为Zn>Org—N>NH4—N>Mn>K>Cu>NO3-N。而P、Ca、Mg、Fe元素的贮滤强度为负值。  相似文献   
100.
樟树人工林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特征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樟树人工林林地不同坡向阳坡和阴坡的土壤水—物理性质进行为期两年的观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总孔隙度逐渐减小.通气度减弱.土壤台水量呈现下降趋势、土壤水分年动态变化主要决定于降雨量和降雨的分布状况,与降水的年动态变化一致.6月份达到最高.依此确定出土壤水分消耗期、相对稳定期、积累期3个时期.阴坡0~20cm、20~40cm层的渗透性能均好于阳坡同层土壤,0~20cm层达到稳渗所需时间阴坡比阳坡短.分别为56mim和64min;20~40cm层达到稳渗所需时间阴坡比阳坡长,分别为48mim和32min,阴坡、阳坡0~20cm层的初渗速度和稳渗速度均大于20~40cm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