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79篇
农学   36篇
基础科学   25篇
  27篇
综合类   301篇
农作物   31篇
水产渔业   31篇
畜牧兽医   172篇
园艺   83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AA雏鸡3日龄感染禽成髓细胞性白血病病毒(VAMV)的BAI-A株,实质器官肝、心和肾中原有组织被骨髓性肿瘤组织取代。感染雏鸡分组同时给予黄芪多糖和香菇多糖,不仅降低禽髓细胞性白血病(AMB)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且在此后3周内提高上述器官内LPO含量,清除肿瘤细胞作用明显加强,其中各实质器官中LPO含量通过给予黄芪多糖在10日龄升高,而给予香菇多糖则分别在10日龄和24日龄2次升高。  相似文献   
102.
红螯螯虾繁育和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螯螫虾,引进我国后被称为澳洲龙虾,原系澳大利亚的野生种类,1971年澳大利亚才开始进行人工养殖,外形酷似龙虾,是目前世界上优良的淡水养殖虾类之一。1990年6月广东省新会市牛湾镇从澳大利亚引进繁殖和养殖。我场1995年4月27日从广东省平山市水口镇引进150~200克/只亲虾554只,7~10厘米虾种86只(死10只),5月25日引进7~10厘米虾种1850只(其中死亡200只),雌雄比例1:1。现将试验观察情况初报如下:一、生物学特征红螫螯虾隶属十足目,拟螯虾科,光亮虾属,一般个体100~200克,最大个体可达500克。体色里镶嵌色褐绿,头胸部和…  相似文献   
103.
选择12种有抑菌作用的中药的有效成分,采用平板挖洞法对3种水产常见致病菌作药物敏感试验,然后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12种中药有效成分对3种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12种中药有效成分对3株细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没食子酸、槲皮素、黄岑苷、大黄酸、盐酸小檗碱、大黄素甲醚对温和气单胞菌抑制效果最好, 没食子酸、槲皮素对温和气单胞菌MIC,MBC最小,MIC为0.03125 mg/ml,MBC为0.0625 mg/ml;大黄素甲醚、没食子酸、甘草酸、槲皮素对嗜水气单胞菌抑制效果最好, 大黄素甲醚、没食子酸、甘草酸对嗜水气单胞菌MIC,MBC最小,MIC为0.03125 mg/ml,MBC为0.0625 mg/ml;大黄素甲醚、甘草酸、没食子酸、盐酸小檗碱对变形杆菌抑制效果为最好,没食子酸,大黄素甲醚、甘草酸对变形杆菌MIC,MBC均最小,MIC为0.03125 mg/ml,MBC为0.0625 mg/ml。  相似文献   
104.
观察了20头新生荷斯坦犊牛右心室乳头肌和腱索的形态特征。右心室内有三个乳头肌,即壁乳头肌、隔前乳头肌、隔后乳头肌。三个乳头肌中壁乳头肌最大,隔前乳头肌最小。在三例标本中隔前乳头肌缺如。乳头肌分三个型,总计60例乳头肌中,游离型6例(10%),中间型24例(40%),附着型30例(50%)。腱索总数为17.93±3.34条。  相似文献   
105.
为研究闽楠幼苗耐低温胁迫的能力,以闽楠一年生盆栽苗为材料,人工模拟不同的低温环境(10℃、5℃、0℃、-5℃)进行培养试验,以25℃条件下生长的幼苗为对照,观察幼苗叶片在胁迫下的形态变化,并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胁迫10d时,5℃和10℃处理的幼苗其叶形、叶色和枝梢形态与对照相比未见明显变化,但0℃处理的幼苗叶片则有明显变化;20d时,10℃条件下闽楠成熟叶片萎蔫下垂并伴有少许叶片脱落现象,而0℃处理的叶片还伴有失绿现象。经过-5℃/24h处理,幼苗叶片失绿且伴有结冰现象;常温恢复1h和12h后,叶片出现反卷、失绿严重、叶片重度萎蔫并脱落的现象。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和持续长时间的处理,闽楠幼苗叶片细胞质膜透性、SOD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增加,MDA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叶绿素含量呈持续下降趋势。经过24h的冻害处理及常温恢复1h和12h,闽楠幼苗叶片细胞质膜透性、叶绿素含量、MDA含量、SOD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呈不同程度的变化趋势。用Logistic方程计算出闽楠幼苗半致死温度为-2.9℃。试验结果说明闽楠幼苗可以抵抗一定程度的低温,但持续20d的冷害和-5℃/24h冻害及常温恢复12h处理,其幼苗叶片的正常代谢及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06.
吴楚  税蓉  韦巧  张文英 《草地学报》2018,26(3):786-790
植物根内生真菌印度梨形孢(Piriformospora indica)具有广泛的侵染能力,可以提高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抗逆性。通过盆栽试验对黑麦草进行印度梨形孢接种,以研究印度梨形孢对黑麦草气体交换和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印度梨形孢对黑麦草的侵染可以显著提高其黑麦草光系统Ⅱ光量子产量Y (Ⅱ)和光化学淬灭qP以及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而显著降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同时显著降低黑麦草的水分利用效率,而显著提高其光能利用效率。印度梨形孢与黑麦草共生使黑麦草的总生物量增加了10.87%。  相似文献   
107.
副黏病毒科的病原对多数动物和人具有传染性。副黏病毒感染能够引起猪蓝眼病以及曼那角病毒病。主要论述了猪副黏病毒的临床表现与预防。  相似文献   
108.
【目的】研究提高酿酒葡萄苗木品质(质量)和良种繁育速度(效率)的技术,建立酿酒葡萄品种紫大夫、小味儿多和长相思等品种的组培脱毒快繁技术体系,为提高小众酿酒葡萄品种苗木的品质及快速繁殖提供依据。【方法】以3个酿酒葡萄1年生腋芽为外植体,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分析不同消毒方式对外植体成活率的影响,研究不同浓度6-BA、IBA、NAA和不同培养基组合对腋芽萌发、增殖及生根培养的影响。【结果】腋芽经10%次氯酸钠消毒7.5 min, 75%乙醇消毒30 s, 0.1%HgCl2消毒10 min能提高腋芽的成活率,降低污染率;经消毒后的外植体接种到添加1.0 mg/L 6-BA和0.05 mg/L NAA的MS培养基中,其萌芽率最高;将启动培养的无菌新芽接种到添加1.0 mg/L 6-BA和0.3 mg/L IBA的1/2MS培养基中,丛生芽增殖效果最佳,将增殖培养后的单芽切下接种到添加0.4 mg/L IBA和0.4 mg/L NAA的1/2MS生根培养基中,组培苗的生根综合质量最佳。【结论】建立了3个酿酒葡萄品种组培快繁脱毒技术体系。采用热处理结合茎尖进行组培苗的脱毒,...  相似文献   
109.
‘京佳2号’杏由‘串枝红’ב金玉杏’杂交育成。果实椭圆形,平均单果质量77.6 g,大果118.0 g;果皮底色黄,果面近1/2着深红色红晕;果肉黄色,汁液中多,纤维中等,酸甜适口,有香气;含可溶性固形物13.1%,可滴定酸1.46%,可溶性糖6.4%,维生素C 67.3 mg · kg-1,果实发育期87 d左右。丰产稳产,较抗寒,综合性状优良。  相似文献   
110.
百子莲开花相关基因ApFT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方法得到了百子莲(Agapanthus praecox ssp. orientalisFT基因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ApFT,GenBank登录号为KC951108。序列分析表明,百子莲ApFT基因cDNA全长815 bp,其中开放阅读框534 bp,编码177个氨基酸,5′非编码区(5′UTR)和3′非编码区(3′UTR)分别为89 bp和192 bp。ApFT编码的蛋白有一个单一而非常保守的PEBP(Phosphatidylethanolamine-binding protein,PEBP磷酸乙醇胺结合蛋白)结构域,与玉米(MFT2)、拟南芥(AtFT)和温州蜜柑(CuMFT1)等植物的FT蛋白有较高的相似性,同源性均在50%以上。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百子莲ApFT与玉米(MFT2)聚类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qRT-PCR结果显示,整个花芽分化过程中ApFT在叶片中表达量高,茎尖中表达量低。随着花芽分化的进程,在叶片中ApFT表达量逐渐降低,而茎尖中ApFT的表达量在诱导期均高于营养期和花芽分化期,推测该基因可能在调节百子莲花芽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