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14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5篇
  16篇
综合类   109篇
农作物   23篇
畜牧兽医   35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73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利用来源于水稻白叶枯菌株JXOⅢ的无毒基因avrXa3构建的同源序列突变转化单元,同源重组得到PXO99~A菌株的1个缺失突变体PXO99△avr。PXO99~A及其突变体基因组DNA以内切酶BamHⅠ完全消化后进行同源检测,发现突变体PXO99△avr中有3条杂交带消失,有2条带信号减弱。进一步以相同探针检测PXO99~A的基因文库,限制性酶切分析和Southern杂交归类,共获得13个不同的阳性克隆。众多avrBs3/PthA基因在基因组中单独存在,或2个和2个以上串联排列。经比对,克隆p5所含条带与突变体缺失的5条带大小相同。因此认为随机交换产生的突变体中有5个基因被敲除。将此文库克隆(p5)分别导入PXO99~A和突变体PXO99△avr中,苗期接种试验表明:p5互补突变体能使其毒性恢复接近PXO99~A的致病表型,推测此克隆正是突变体缺失的基因。同时也表明:缺失的5个串联基因的综合作用主要表现为毒性功能。  相似文献   
52.
细菌素在植物细菌病害生防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于细菌素的研究和应用,最初是出于医学上的考虑,所以迄今研究最充分的是大肠杆菌所产生的细菌素——大肠菌素(Colicin)。1925年Gratia发现一株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所产生的细菌素时,认为它是一种非常专化的抗菌物质。后来才发现这类抗菌物质是蛋白质,与一般抗菌素不同,并正式使用细菌素这个名称(Bacteriocin)(Jacob 1953).目前普遍承认的细菌素定义是:“一种细菌的某些菌系所产生的对该种细菌的另一些菌株或  相似文献   
53.
小麦纹枯病生防菌株的筛选及小区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小麦根系获得1株对小麦纹枯病菌和另外6种病原真菌和3种病原细菌有显著抑制活性的菌株B_3(Bacillus sp.)。在NA平板上,不同方法测得B_3对小麦纹枯病菌的生长抑制率为73.3~99.5%。PDA培养基中加入12.5%B_3无细胞培养滤液时,纹枯病菌的菌丝生长减少80%以上。种子处理后B_3能在小麦根系及地面以下茎杆和叶鞘组织中定殖。B_3培养液在1:10~1:10000浓度下可提高小麦发芽率5.7~21.7%,并增加根和芽的生长,提高根/芽比。在盆钵及小区试验中,B_3粉剂种子处理后小麦出苗快而齐,幼苗生长茁壮。在人工接种病菌的灭菌土和自然土盆钵中,防病效果分别为30.1%和49.4%。小区试验以B_3粉剂拌种拔节期平均防效62%。处理比对照增加有效穗6.6%,千粒重增加0.92克,增加小麦产量13.7%。  相似文献   
54.
腐植酸对水溶液中丁草胺光化学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采用紫外光照射的方法研究了腐植酸对丁草胺光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潮土腐槙酸对丁草胺的光降解具明显的抑制.潮土腐植酸浓度较低(<10mg·L-1)时,随腐植酸浓度的增加对丁草胺光降解的抑制作用越强,丁草胺光降解速率越低:当潮腐植酸的浓度≥10mg·L-1时,腐植变化对丁草胺光降解的抑制作用影响不大,20mg·L-1腐植酸与10mg·L-1腐植酸对丁草胺光降解的影响相近.不同腐植酸对丁草胺光降解的抑制作用不同,商品腐植酸对丁草胺降解抑制作用较强,潮土腐植酸和黑土腐植酸对丁草胺光降解的抑制作用则相对较弱.这种现象可能是由腐植酸的纯度和腐植酸本身结构我的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55.
水稻对白叶枯病菌抗性相关蛋白的双向电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56.
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防治该病经济有效的方法是抗病育种,而抗性资源筛选又是抗病育种的基础.本研究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用黑龙江省的大豆疫霉菌的1号优势生理小种对来自全国19个省份的415份野生大豆资源进行了抗性鉴定,表现抗病的有96份,占总鉴定资源的23.1%,表现中抗的资源有152份,占36.6%,表现感病的资源有167份,占40.2%.根据野生大豆的来源分析发现,在我国,抗性野生大豆资源分布较广泛.  相似文献   
57.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比分析了长江上游流域2000—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利用输出系数模型,计算了土地利用引起的面源污染负荷,并从面源污染TN和TP负荷量、负荷强度和不同来源等角度,综合分析得出长江上游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面源污染影响及其差异。2000—2006年,长江上游流域耕地面积减少约1.10×104km2,林地面积增加约1.10×104km2,其他土地利用变化很小,表明西部大开发以来,天然林资源保护、长江防护林和退耕还林等工程实施效果明显。长江上游流域土地利用造成的TN和TP负荷量2000年分别为114.14×104t和3.39×104t,2006年分别为111.21×104t和3.31×104t。四川省西北部雅砻江中游流域、大渡河上游流域、岷江上游流域和贵州省北部乌江中游流域,2000—2006年面源TN和TP负荷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58.
对大豆疫霉菌胁迫下抗感不同野生大豆根、茎、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后,抗感野生大豆根、茎、叶中SOD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阶段多高于相应对照,且总体而言,抗病野生大豆比感病野生大豆SOD活性较相应对照增幅大。  相似文献   
59.
对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胁迫下抗感不同大豆品种根、茎、叶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毒素(稀释100倍,浓度为0.0897mg/mL)处理抗病大豆品种的根、茎和叶中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阶段与对照相比都升高,而感病品种在整个病程中虽然在某些阶段较对照有一定的提高,但幅度不大,在病程其他阶段苯丙氨酸解氨酶下降幅度远大于升高幅度。而浓度相对较高的毒素(稀释50倍,浓度为0.1794mg/mL)处理后抗感品种根、茎和叶中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较稀释100倍浓度毒素幅度小。  相似文献   
60.
用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的游动孢子悬浮液处理抗感性不同的野生大豆下胚轴,接种后3~72 h,用透射电镜观察野生大豆与大豆疫霉菌的亲和性与非亲和性互作中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3~36 h,感病野生大豆随接种时间延长下胚轴细胞器结构破坏严重,而抗病野生大豆细胞结构基本完整;接种后48 h,抗病野生大豆的细胞壁物质累加,出现胞壁沉积物,而感病野生大豆细胞壁出现部分降解;接种后72 h,抗病野生大豆细胞质壁分离,但细胞器结构基本完整,感病野生大豆细胞器几乎无完整的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