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14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7篇
  16篇
综合类   109篇
农作物   23篇
畜牧兽医   35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7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度、pH和离子条件是影响病原细菌对寄主吸附的基本因子,文章测定了它们对大白菜软腐欧氏杆菌(Erwinia carotovora pv.carotoyora)在寄主根毛上吸附的影响。病菌在5个给定温度下对寄主根毛吸附量的变化,呈现为由吸附起始温度(18℃)、温度稳恒渐近范围(18-22℃)和温度饱和点(22℃)组成的吸附动力曲线。病菌在12个pH梯度下的运动状态、生活力及对寄主根毛吸附量的变化表明,病菌吸附以pH5.8-7.2为适宜范围,pH4.6和8.2为低限和高限;偏酸(pH5.0以下)和偏碱(pH7.2以上)可通过影响病菌的生活力和运动性而影响吸附。5×10-6M的Ca++可使病菌吸附量提高2.5-4.2倍,同浓度的Mg++可使吸附量提高2.7倍。文章讨论了温度和pH条件影响吸附的动力学,以及吸附调节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2.
用全薯块吸头刺伤接种法测定时,较理想的测定条件为:每接种点接种0.1ml浓度为10~2~10~5CFU/ml菌悬液,随后在21±5℃~31±5℃(依所用菌株而定)下保持2~3天,以接种点腐烂斑的最大直径作记载标准。用新鲜薯片法测定时,除接种浓度为10~2~10~3CFU/ml,保持时间为1~2天及以侵染限值作评价标准外,其余条件和全薯块吸头刺伤接种法相同。当用皮孔浸渍法接种时,薯块在10_6CFU/ml菌悬液中浸5分钟,然后使薯块表面保持连续水膜,3~5天后测量薯块表面腐烂面积。上述3种方法都必须有20个以上重复,并使用大小一致、无伤无病的成熟薯块。  相似文献   
3.
Antinow(1984),Vicente(1985)等人曾证实,人体干扰素α,γ处理植物能诱导植物对植物病毒,如TMV等的抗性。为此,我们试图利用根癌农杆菌的Ti质粒载体将HuIFNa基因引入烟草和番茄,研究其表达,以及与诱导抗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试论病原物的致病基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致病基因(pathogenicity genes)是病原物中决定对植物致病性的有关基因。在侵染植物过程中,病原物致病基因决定了与植物建立寄生关系和破坏植物正常生理功能,调控了对植物趋性、吸附、侵入、定殖、扩展、破坏寄主和显症等病理学过程。  相似文献   
5.
 用培养皿滤纸吸附测定法和不伤根土壤拌菌处理及针刺接种法,测定了大白菜软腐病菌游动性突变体进入大白菜体内、并在其中侵染定殖和扩展的特性。结果表明,游动性丧失和增强的突变体都可以通过种子萌发和主动接触进入大白菜体内、并可以在体内有短期的繁殖,但菌量远低于野生菌。大白菜叶片接种实验说明,这两种突变体也都可以进行短距离扩展,但扩展距离和菌的繁殖量低于野生菌。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对甘州区库区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基本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工程后期的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比分析了长江上游流域2000—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利用输出系数模型,计算了土地利用引起的面源污染负荷,并从面源污染TN和TP负荷量、负荷强度和不同来源等角度,综合分析得出长江上游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面源污染影响及其差异。2000—2006年,长江上游流域耕地面积减少约1.10×104km2,林地面积增加约1.10×104km2,其他土地利用变化很小,表明西部大开发以来,天然林资源保护、长江防护林和退耕还林等工程实施效果明显。长江上游流域土地利用造成的TN和TP负荷量2000年分别为114.14×104t和3.39×104t,2006年分别为111.21×104t和3.31×104t。四川省西北部雅砻江中游流域、大渡河上游流域、岷江上游流域和贵州省北部乌江中游流域,2000—2006年面源TN和TP负荷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8.
对大豆疫霉菌胁迫下抗感不同野生大豆根、茎、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后,抗感野生大豆根、茎、叶中SOD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阶段多高于相应对照,且总体而言,抗病野生大豆比感病野生大豆SOD活性较相应对照增幅大。  相似文献   
9.
对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胁迫下抗感不同大豆品种根、茎、叶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毒素(稀释100倍,浓度为0.0897mg/mL)处理抗病大豆品种的根、茎和叶中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阶段与对照相比都升高,而感病品种在整个病程中虽然在某些阶段较对照有一定的提高,但幅度不大,在病程其他阶段苯丙氨酸解氨酶下降幅度远大于升高幅度。而浓度相对较高的毒素(稀释50倍,浓度为0.1794mg/mL)处理后抗感品种根、茎和叶中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较稀释100倍浓度毒素幅度小。  相似文献   
10.
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防治该病经济有效的方法是抗病育种,而抗性资源筛选又是抗病育种的基础.本研究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用黑龙江省的大豆疫霉菌的1号优势生理小种对来自全国19个省份的415份野生大豆资源进行了抗性鉴定,表现抗病的有96份,占总鉴定资源的23.1%,表现中抗的资源有152份,占36.6%,表现感病的资源有167份,占40.2%.根据野生大豆的来源分析发现,在我国,抗性野生大豆资源分布较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