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8篇
  6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2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垦丁有中国最独特的热带海岸林,这里也是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幸运的话,还可以在此见到神奇的“落鹰”景观。
  兰屿岛因盛产蝴蝶兰而闻名于世,岛上的达悟人被称为“飞鱼部落”,他们认为飞鱼是“天赐神鱼”,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飞鱼祭”。
  雨林中的绿岛监狱曾关押着众多政治犯和黑道人物,其严酷的封闭环境,令外人噤若寒蝉,称之为“台湾的恶魔岛”。  相似文献   
22.
为研究膜下滴灌施肥技术对攀枝花烤烟烟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以6种不同施肥技术,3次重复开展大田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T1)技术相比,膜下滴灌施肥技术可明显缓解攀枝花烟区生产中遭遇的前期干旱问题,促进烟株的生长发育,改善烟株的农艺性状。采用膜下滴灌施肥氮、磷施肥总量分别减少15 、18kg/hm2(T5)时对烤烟产量产值的影响不大。但同时减少氮磷钾肥施用量(T4)或氮、磷施肥总量分别减少23 、21kg/hm2(T6)时会造成较明显的减产减值效果。T2和T5处理烟叶中各项化学成分趋于协调平衡,更接近优质烟叶适宜含量范围。因此,综合考虑建议攀枝花烟区膜下滴灌施肥方案为:在常规施肥量基础上,钾肥用量不变,氮、磷施肥总量分别减少15、18 kg/hm2。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究持续性秸秆还田减施化肥对水稻产量和氮磷随径流流失的影响,为当地农业资源循环再利用和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四川省广汉市开展连续3 a (2018—2020年)的田间小区试验,设置常规施肥处理(T1)和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减氮28.57%,减磷25.11%(T2)2种施肥方式,分别测定了地表径流中氮磷浓度、流失量,水稻秸秆、籽粒的产量和氮磷吸收量、水稻收获时土壤养分。[结果] 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T2可达到显著的增产效果,其中2020年T2比T1增产16.93%。与T1相比,T2的总氮和硝态氮流失量分别增加6.25%~14.97%,6.99%~15.03%,可溶性总氮、总磷和可溶性总磷流失量分别降低0.94%~6.03%,4.66%~10.32%和5.77%~21.15%。土壤中全磷、速效磷、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年际变化显著(p<0.05)。与T1相比,T2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8.79%的全磷和30.56%的速效磷。[结论] 持续秸秆还田与减施化肥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减少了化肥投入量,降低了磷素的径流流失量,但增加了氮素径流流失的风险,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应进一步优化处理。  相似文献   
24.
我国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历史已有5000多年,蚕桑文化成为一种精神现象,其影响源远流长.蚕桑文化产品则是以蚕桑文化为基础建立的综合产业,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本文在概述蚕桑文化的意识形态载体和非意识形态载体的基础上,提出当代蚕桑文化产品的市场将向着高质量、绿色低碳、多元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并指出四川省当前蚕桑文化产品产业发展应以实现超大集群的产业规模、培育壮大具有文化属性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为基础.  相似文献   
25.
蚕桑产业是支撑四川省山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本研究旨在推进四川省蚕桑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以四川省市州尺度上的蚕桑产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蚕桑产业的发展基础、发展势能、政策扶持力度和环境容量4个发展要素,并针对“近年来四川省桑园面积逐年上升,但蚕茧产量以及占全国总产量比例逐渐下降”这一矛盾现象,采用K均值聚类法确定了四川省各市州蚕桑产业的5种发展类型。结果表明:Ⅰ类区环境容量大,但发展基础薄弱、产区面积逐年减少、政策扶持力度弱,含成都市等12个非产区。Ⅱ类区发展基础好、政策扶持力度高,但环境容量小、产区面积逐年减少,含绵阳市1个主产区。Ⅲ类区有一定的发展基础、环境容量大、势能足,但政策扶持力度弱,含攀枝花市等5个一般产区。Ⅳ类区发展基础极好、势能足、政策扶植力度大,但环境容量小,含凉山州与宜宾2个优势产区。Ⅴ类区发展基础好、政策扶持力度高,但环境容量小、发展势能不足,含南充市1个主产区。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建议逐渐淘汰Ⅰ类区,针对Ⅱ类区与Ⅴ类区稳面积、强势能,对Ⅲ类区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种植,对Ⅳ类区加强全产业链的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26.
农业人口是四川省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探明四川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对于区域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从人员从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教育资源、农业科技进步、人口质量、迁移成本、空间位置和耕作条件等8个方面选择了25个潜在驱动因子,采用人口测度法、逐步回归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以1999—2008年和2008—2018年两个时期四川省5个经济区共计21个地市(州)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其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显示:①1999—2018年内,80.95%的地市(州)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持续减少,9.52%的地市(州)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在增加后持续减少。②1999—2018年内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改变与地形密切相关。③除地形外,1999—2008年的主要驱动因子还有人口出生率、中学生数量和三产产值的变化,2008—2018年的主动驱动因子则还有房价和农业机械化水平。④在1999—2008年中,区域平均坡度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年变化率的影响以通过影响中学生数量的年变化率和出生率的年变化率的间接效应为主,但直接效应不可忽视。⑤在2008—2018年中,农用电机数量的年变化率直接有效影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年变化率。农业机械的推广和应用可以促使更多的人口从事第一产业的生产劳动。上述研究结果暗示了农业劳动力流失的内在机制存在明显的时间分异。目前,虽然农业劳动力的地域分异特征明显,但农业科技的直接效应已经进一步凸显,未来将有望依赖农业科技打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地域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27.
真菌病害是林木的主要生物胁迫之一,严重影响林业生态安全和经济效益。近年来随着组学技术的突破,转录组技术和代谢组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林木真菌病害研究,主要包括致病和抗病关键基因的挖掘、林木防御物质的动态合成、抗病分子育种等方面,但林木如何抵御真菌病害及其两者间的互作机制仍是今后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文中通过对林木遭受真菌侵染后的转录组信息和代谢组信息进行探讨,包括类黄酮物质合成途径、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林木防御关键基因和关键代谢物、关键防御机制及功能网络等,将在理论上丰富林木响应真菌病害侵染的过程,为林木和真菌病害的互作研究奠定基础,并为林木抗性育种和化学防治提供参考;此外,基于目前转录组和代谢组在林木真菌病害防御反应方面的研究,对林木基因组研究、多组学联合研究以及病原菌组学研究等进行展望,以期为林木真菌病害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8.
面对全产业链发展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需求,模块化生产和产品内分工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以蚕茧生产中栽桑环节和养蚕环节的分工为题,讨论分析了种养一体的局限性和种养分离的优势,探讨了种养分离下的收益分配方式,提出当前桑叶的最低收购价保持在1.5元/kg才有利于维持桑叶生产的平稳健康发展。期望通过揭示种养分离的高效、可持续性,推动蚕桑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29.
蚕沙组分的计量分析及开发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沙是养蚕生产中的大宗废弃物,也是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副产物之一。蚕沙中的有机质和矿质养分含量较高,可用其生产生物有机肥和食用菌栽培基质;蚕沙中的粗蛋白、碳水化合物以及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含量也较高,可作为动物饲料的原料;蚕沙中含有丰富的叶绿素、果胶等,还含有香豆素/内酯、黄酮类/酚类和甾体/萜类等活性成分,可用蚕沙入药和提取化工原料。本文较为系统地综述了蚕沙中可利用组分及其计量分析的主要研究结果,介绍了蚕沙开发应用涉及的行业领域及主要产品,并讨论了未来蚕沙综合利用研究的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30.
野生桑种质攀枝花1号的发现与驯化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桑种质,尤其是具有特异性状的野生桑种质,是桑树重要的基因资源。在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发现一株树型高大的乔木野生桑树,其树龄在650 a左右,长势繁茂,叶片大而有光泽,桑椹味甜清香。将这株野生桑的1年生枝条作为接穗,以桑品种云桑2号的3年生植株为砧木,用袋接法进行嫁接繁殖,并命名为攀枝花1号。调查嫁接繁殖植株经小范围栽培驯化后的主要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结果表明:攀枝花1号属于中生中熟偏早类型,叶片大而厚、光滑无毛、柔软适口,用于家蚕饲养的摄食性好;果实大而多,平均单果质量2.5 g,成熟桑椹黄白色、黄红色或黄绿色,含糖量高,味甜清香。初步鉴定攀枝花1号是一份具有优异性状的果叶兼用型特色桑种质资源,具有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