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4篇
  1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为研究连续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客家炒青绿茶品质成分的变化,以金萱茶树品种为原料,通过实时3次重复取样的方法,对连续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7个工序客家炒青绿茶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连续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从鲜叶、萎凋、杀青、揉捻、动态失水、一炒到二炒,客家炒青绿茶的主要品质成分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咖啡碱和非酯型儿茶素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儿茶素总量和酯型儿茶素含量呈增加趋势.利用该生产线生产的清香型客家炒青绿茶具有与手工制作产品同样的品质特征.萎凋、杀青和一炒是连续化加工7个工序中茶叶主要品质成分发生最显著变化的工序,科学控制好萎凋、杀青和一炒工序,对于提高连续化生产线加工清香型客家炒青绿茶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2.
中国茶之美     
在中华民族丰富璀璨的传统文化中,茶文化是一枝奇葩,它不仅历史悠久、形式完美,而且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茶艺作为茶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茶艺”这一词语源于我国的古茶道,早在唐代诗人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便第1次提出“茶道”一词。20世纪70年代,台湾首次提出“茶艺”一词,“茶艺”这一词语逐步被越来越多的茶人所熟悉和接受。  相似文献   
33.
广东英德红茶代表产品的香气成分鉴定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索英德红茶有别于其他红茶香气的物质基础和主要的芳香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以云南滇红、印度阿萨姆红茶和斯里兰卡乌瓦红茶为对照,对产自广东省的英红9号、英红1号红茶和群体红茶3个代表性产品的主要香气组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广东英德红茶样品中共鉴定出50多种香气化合物,主要包含醇类、酯类、醛类、酮类、烯类和烷烃类等,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香气组分是醇类物质,平均含量占总香气的67.03%;其次是酯类和醛类,平均含量分别是12.85%和11.33%;香气化合物中芳樟醇、水杨酸甲酯、氧化芳樟醇、橙花醇和壬醛的相对含量占香气物质总量的60%以上,呈现花果香、甜香等风味的芳香化合物是广东英德红茶香气的主要特征成分。  相似文献   
34.
素花党参多糖的超声提取和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素花党参中提取多糖并测定其含量[方法]用超声提取素花党参多糖;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其含量。[结果]测得素花党参中多糖含量为30.49%,平均收回率为99.24%,RSD=2.32%(n=6)。[结论]甘肃素花党参中多糖含量高,具有开发利用价值。超声提取是一种有效的多糖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35.
普洱茶香气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茶叶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香气物质在茶叶中的含量很少,一般只占干物质的0.02%.普洱茶有与其他茶类不同的独特香气,呈香物质及其含量也有所不同,加工过程会导致香气组分及含量的变化.对普洱茶香气的研究进展做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36.
国内外茶树花研究进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利片j茶树的叶片,而忽略了对茶树其他部分的利用.茶树花是茶树的生殖器官之一.很多研究表明,茶树花是一种附加值很高的副产物.不仅可以用来制茶、生产饮料、酒类等产品,还可以提取和利用其内含的蛋白质、茶多糖、氨基酸、茶多酚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概述了近年来茶树花的研究进展及其概况,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7.
以丹霞2号春季鲜叶为原料,研究不同萎凋和发酵时间对红茶品质风格及其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萎凋时间的不断延长,红茶中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咖啡碱含量在4%~5%之间变化;茶红素和茶褐素的变化趋势一致,萎凋38 h时含量达到最大,之后下降;茶黄素含量变化不大,维持在较低水平;茶多酚含量总体表现下降趋势,水浸出物则不断增加.在发酵过程中,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红茶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均呈下降趋势,12h之后下降趋势减慢;茶褐素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呈增加趋势,茶红素刚好相反;茶黄素含量有缓慢降低的趋势.综合分析不同萎凋和发酵程度成品红茶感官审评及其主要理化成分含量结果,认为丹霞2号茶树品种加工红茶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萎凋33~36 h、发酵12~16 h.  相似文献   
38.
通过采集广东省茶叶专业镇——大浦枫朗镇和廉江长山镇茶园的10份土壤样品,对茶园土壤中的6种重金属Cr、Cu、Pb、As、Cd、Hg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两镇茶园土壤中的6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值均低于“NY 5020-2001无公害茶园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限定值,重金属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只不超标,综合污染指数(P<0.7)在安全范围之内,说明两镇茶园的土壤环境未受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39.
通过分析1951~2010年的农业灾害数据和气候数据,及根据前人定义的3类东亚冬季风指数,将这3类东亚冬季风指数与全国干旱、寒潮等农业灾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强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寒潮发生的频率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与干旱呈现出负相关关系,这对于我国的农业灾害预报有着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0.
我国茶叶饮用的4个阶段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利用茶叶的特点为主线,以历史资料考证的结果为依据,把人类利用茶叶的过程大致划分为"吃茶"、"喝茶"、"饮(品)茶"和"艺茶"4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饮用特点及饮用程式作了简要地阐述;指出人类最初利用茶叶的目的和方式是"食用"而不是"药用";同时对4个阶段的茶叶饮用的历史沿革、冲泡鉴赏技艺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比较系统而赋有新意的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