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4篇
  1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为研究广东省罗坑镇野生型与栽培型红茶香气物质并确定其特异性香气成分, 采用顶空固相微 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芦溪野生红茶、 花蕉岩野生红茶、 上坑野生红茶、 上斜野 生红茶、 奖公茶红茶等的红茶香气组成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 在广东罗坑红茶中共鉴定出 66种 香气化合物, 主要种类包含醇类、 酯类、 醛类、 酮类、 烯类和烷烃类等, 其中醇类和醛类是主要的香气物质, 占香气物质的 70%以上。香气化合物中香叶醇、 苯甲醛、 β-芳樟醇和水杨酸甲酯是 4种最主要的成分, 加上苯乙醛、 脱氢芳樟醇及β-紫罗酮共同组成野生红茶的主导香气成分; 其中苯甲醛是特异性香气成分, 也是杏仁香气特征的重要体现。感官审评的结果与香气物质的分析结果一致。罗坑野生红茶杏 仁香特征明显, 带甜香。  相似文献   
22.
茶叶审评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茶叶审评技术的研究进展。茶叶审评对茶叶生产起着指导和促进作用,对科学研究起到客观评定的作用,一直以来被看作是茶叶生产的中枢。目前,对茶叶品质的评判主要通过感官审评技术进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研究并引入了很多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3.
中国是世界红茶生产和饮用文化的起源国,中国红茶发展600多年来,经历了"始创与发展"、"鼎盛辉煌"、"走向衰落"、"振兴发展"和"转型升级"五个重要历史阶段。本文在回顾我国红茶数百年发展与兴衰史基础上,得出发展现代红茶需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技术、体制和机制"的启示,同时结合对中国现代红茶产业面临的主要问...  相似文献   
24.
不同产地陈香茶主要理化成分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1种包括不同产地、不同生熟度的陈香茶为研究材料,比较分析了主要理化成分的差异及原因。结果表明,沱茶、普洱茶、六堡茶咖啡碱含量高于藏茶和茯砖茶,生熟茶咖啡碱含量差异不显著;生茶氨基酸总量高于熟茶,最高为2008年普洱生茶,茯砖茶含量最低;沱茶和普洱生茶茶多酚含量达28%以上,最低为2008年茯砖茶;可溶性糖含量藏茶最少,普洱散茶最高,熟茶高于生茶;茯砖水浸出物含量最高,最低为藏茶,总体上滋味比较醇厚;熟茶的茶色素含量明显是生茶的2倍多,茯茶、六堡茶和藏茶色素含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25.
红茶香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红茶香气组分的分析鉴定方法、生态环境及加工操作对红茶香气成分的影响、红茶香气形成机理3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红茶香气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红茶香气成分的鉴定及加工操作对香气成分的影响,为今后的研究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6.
为探索茶叶中花青素综合提取方法及其提取液稳定性等问题,采用超声辅助、酸性乙醇提取法,综合提取分离茶叶中的花青素物质;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分析法确定最佳的提取条件,以获得花青素粗提液。研究结果表明,乙醇浓度为80%、酸浓度为0.6%、料液比1/25、提取3次,可以获得含量较高的花青素,提取率为378.25 mg/100 g。pH稳定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酸性条件下花青素保留率较高;碱性条件下花青素保留率降低。该研究将为拓展花青素的生产来源、组成鉴定、开发特色茶叶保健产品等奠定前瞻性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多总体均值向量检验法应用于不同季节英德红茶鉴别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春、秋两季茶叶中Ca、Mg、Fe、Mn、Zn、Cu这6种矿质元素含量,并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茶样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及可溶性糖的含量。应用t检验法及两正态总体均值向量检验法,判断春秋季节茶叶矿质元素及生化成分结果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春、秋两季英德红茶中Ca、Mg含量最高,其次是Mn、Fe、Zn、Cu。单因素方差分析中,春秋两季茶叶的矿质元素中Zn元素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元素均无显著差异。生化成分分析中,春秋两季茶样中的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但以矿质元素或生化成分含量作为总体进行分析,春秋两季英德红茶的矿质元素、生化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该方法可为区分各季节间英德红茶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
乌龙茶审评方法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龙茶独特的香味和品质风韵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目前乌龙茶的审评主要是感官审评,此外理化审评、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等也可以应用到乌龙茶的审评上.  相似文献   
29.
以13份广东省境内收集的苦茶资源为研究对象,来自不同省份的28份代表性品种(系)为对照,分析苦茶资源中嘌呤生物碱含量特征.结果显示,咖啡碱、可可碱、苦茶碱及生物碱总量均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差异,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78~1.94,变异系数(CV)为34.89%~191.19%.系统聚类分析将试验材料分为6个类群,类...  相似文献   
30.
为探明陈香茶饮用的安全性,以不同产地的陈香茶为原料,采用国家标准测定方法对其主要的品质安全性指标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普洱散茶菌落总数最多,在本研究范围内未检测出黄曲霉素、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有1个样品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农药残留符合GB 2763-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的要求;重金属铅的含量在0.38~4.70 mg/kg,符合茶叶卫生标准和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要求;总灰分含量范围在5.42%~7.27%,水不溶性灰分含量在2.1%~3.81%,水溶性灰分占总灰分的50%以上,酸不溶性灰分在0.139%~0.793%,说明茶叶品质较好。总体来看,陈香茶的安全性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