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5篇
林业   8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3篇
  11篇
综合类   60篇
农作物   36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研究土壤结构和水分利用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于2018~2019年在黑龙江省云山农场设置常规旋耕(RT)、隔行深松(GS)、深松(ST)、浅翻(CT)、深翻(SF)5种耕作方式,分析比较不同耕作方式对三江平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有机碳含量与产量、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旋耕相比,在0~20 cm土层,深松处理显著增加了大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R0.25)、大于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和贡献率(ISOC0.25)、总有机碳含量,并且增加0~30 cm土层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而深翻处理增加了20~30 cm土层R0.25、ISOC0.25、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对于旋耕处理,深松处理效果最理想,两年中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分别增加9.64%、12.11%和8.44%、10.50%。综合分析,深松处理有利于土壤结构改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贡献率,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是该地区比较理想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62.
研究了寒地玉米"II1465"栽培方式与传统垄作栽培方式下,玉米根际微生态的变化。结果表明:"II1465"栽培与传统垄作相比,在0~10cm、10~20cm、20~30cm耕层的土壤容重分别比传统垄作降低了2.4%、3.1%、1.39%;孔隙度增加了5.9%、8.33%、2.08%;10~20cm耕层土壤增温快;在10~20cm耕层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P<0.05);土壤中的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磷酸酶活性在整个生育时期内均高于传统垄作处理。  相似文献   
63.
【目的】膜下滴灌玉米种植模式在松嫩平原西部大面积推广,研究该模式下不同叶龄追施不同氮肥量对玉米的干物质积累、 氮肥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可为建立该种植模式玉米施肥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底施N 60 kg/hm2、 P2O5 90 kg/hm2和K2O 120 kg/hm2的条件下,设置4个追施尿素态氮肥水平处理: 0(N0)、 40(N40)、 90(N90)和140(N140)kg/hm2,于叶龄指数为30%、 45%、 60%和75%时,随滴灌进行追施,以不追肥为对照(CK)。测定了不同处理玉米叶片光合效率、 干物质积累和运转以及产量,计算了氮肥的利用率。【结果】随着玉米生育进程,在一定施肥范围内(0~150 kg/hm2),玉米产量、 叶面积指数、 叶绿素含量、 干物质积累、 植株氮素积累、 氮肥利用率、 氮肥农学效率及氮收获指数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氮肥超过一定数量时(200 kg/hm2),各指标增加不明显,甚至下降。在叶龄指数为45%时追施90 kg/hm2氮肥处理,叶面积指数及叶绿素含量分别为6.92和2.69 mg/g,籽粒产量为11957.89 kg/hm2,干物质积累量、 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及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为423.76 g/plant、 14451.50 kg/hm2和85.86%;氮肥利用率、 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为69.10%和38.38 kg/k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结论】在松嫩平原西部膜下滴灌种植模式下,在玉米叶龄指数为45%时追施90 kg/hm2氮肥,可显著提高光合利用率,改善玉米生育后期的氮素吸收和干物质积累并增加产量,提高玉米对氮肥的吸收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4.
榆绿毛萤叶甲Pyrrhalta aenescens是呼和浩特市危害园林植物较重的害虫之一,长期危害榆树Ulmus pumila.为有效控制其危害,提高呼和浩特市园林绿色防控技术水平,通过室内试验,研究蠋蝽对榆绿毛萤叶甲的捕食反应,功能反应数据用HollingⅡ方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蠋蝽2~5龄若虫及成虫对榆绿毛萤叶甲...  相似文献   
65.
冬枣是一种生长期较长,而果实较大的枣树,果重达30~45g,霜降后果甜而脆,具有一般枣树之优点。这个品种可春秋两次嫁接。因其停止生长较晚,易受冻害。我们从实践中总结嫁接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66.
大棚秋冬茬黄瓜长季节无公害高效生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淮安市怡园果蔬专业合作社与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合作,引进各种类型的黄瓜品种进行试种,依据当地的消费习惯选育出系列有刺青膛黄瓜品种,品质佳、口感脆甜、高抗病虫、较耐贮藏。现将大棚秋冬茬黄瓜长季节无公害高效生产技术总结如下。1品种选择选用前期耐低温弱光、后期耐热,丰产性强,早熟,雌花节位低,前期产量高,高抗病虫的系列有刺青膛黄瓜品种。2育苗2.1配制营养土可用3份未种过瓜菜的肥沃地表土与1份腐熟  相似文献   
67.
<正>增施有机肥料能改土培肥,改善农产品品质,但由于传统有机肥料积制方式落后、经济效益较低、施用不方便而成为农民重视化肥轻视有机肥的根本原因。有机肥施用比例的下降,一方面造成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大量堆积,养分流失,污染环境;另一方面,土壤因长期缺乏有机肥料,养分失衡,地力下降。通过商品有机肥推广使用,可以有效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土壤疏松肥沃,有利于提高稻米的产量和品质,并促进农  相似文献   
68.
NaCl和Na2SO4胁迫对玉米幼苗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浓度NaCl和Na2SO4处理玉米幼苗,研究其生长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种盐均对玉米幼苗造成伤害.NaCl处理下的玉米幼苗酶活性要高于Na2SO4处理,并且NaCl处理下的玉米幼苗生长受抑制较大,说明NaCl对玉米幼苗的伤害要大于Na2SO4.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膜下滴灌栽培模式下氮肥分期追施量对玉米产量、氮素吸收积累与分配、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特征、土壤–作物系统的氮素平衡以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松嫩平原半干旱区精准、高效地实施玉米膜下滴灌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5年和2016年,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进行了大垄双行膜下滴灌田间试验。设置3个氮肥追施水平为90、120和150 kg/hm2,分别以T90、T120、T150表示,在叶龄指数为30% (拔节期)、60% (大喇叭口期) 和100% (吐丝期) 时追施。追施氮肥在三个时期的分配比例设为5∶5∶0 (A1)、3.3∶3.3∶3.3 (A2)、4∶5∶1 (A3)、3∶5∶2 (A4)、2∶5∶3 (A5),设置不施氮肥为对照 (CK)。调查分析了玉米产量、氮素吸收积累与分配、土壤中0—100 cm无机氮含量,计算了土壤–作物系统的氮素平衡以及氮肥利用效率。 【结果】 2015年、2016年两年试验结果表明,两年不同处理产量较对照增幅分别为13.88%~75.72%、13.73%~88.50%,其中T120A4处理玉米籽粒产量增幅最为明显,两年不同处理产量分别为11643、12952 kg/hm2,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同时其可有效调控玉米植株的氮素吸收积累与分配,使玉米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在拔节后45、60、75天较其他处理分别增加3.23~50.49、4.61~40.70、2.65~25.48 kg/hm2,籽粒氮素积累量在拔节后75天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8.51%~74.90%。土壤-作物系统氮素平衡方面,T120A4处理植株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5.58%~65.01%,玉米农田中0—100 cm土层无机氮残留总量为123.75 kg/hm2,0—60 cm土层无机氮残留比例为78.33%,均处中等水平,同时T120A4处理土壤-作物系统中的氮素盈余量与损失量分别为9.94、133.70 kg/hm2,均处最低水平,有效降低了氮素淋失的风险。T120A4处理氮肥偏生产力、农学利用率、表观利用率较其他处理增幅分别为8.66~31.53 kg/kg、11.76~26.28 kg/kg、3.54%~52.89%,且其氮素土壤依存率低于其他处理1.70%~32.64%,显著提高了玉米植株吸收来自肥料氮的比例。 【结论】 综合考虑玉米籽粒产量、氮素平衡和玉米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在本试验条件下追施氮肥120 kg/hm2,在30%、60%、100%叶龄指数时期追氮量分配比例3∶5∶2是最佳的氮肥分期追施方式。   相似文献   
70.
近年来,池塘放养密度不断加大,水体富营养化及养殖底质进一步恶化,加上环渤海地区水体盐度低,致使轮虫大量繁殖,给水产养殖带来巨大危害。针对这种情况,就轮虫的生态习性、危害及防治措施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