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80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210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用纯化的人O型红细胞膜吸咐兔瘟病毒后,分别用超薄切片和负染对兔瘟病毒的结构和形态进行观察和研究。在超薄切片上兔瘟病毒的直径为27~32nm,病毒呈六角形或卵圆形,电子致密的髓蕊直径为14~17nm。病毒衣壳由2层结构组成,即壁厚约为2nm的六角形内壳层和由许多纤维状突起组成的外壳层,从负染样品可见兔瘟病毒呈球形,并通过病毒衣壳的外层亚基与红细胞膜表面相连,因此血凝因子存在于兔瘟病毒外层衣壳亚基的顶端。  相似文献   
122.
123.
斑点ELISEA检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及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4.
鹅副粘病毒YG97分离株HN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鹅副粘病毒分离株YG97经10日龄鸡胚增殖后纯化,提取病毒的基因组RNA,采用RT-PCR一次性扩增出与预期设计的1.9kb大小相符合的特异性条带。将扩增产物提纯后克隆入pGEM^R-T载体,经转化、筛选及酶切鉴定后,初步获得了含鹅副粘病毒HN基因的阳性克隆,进一步进行了序列测定。序列分析表明所扩增的病毒的HN基因片段的长度为198bp,共编码571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YG97与LaSota毒株核苷酸同源性为79%,氨基酸的同源性为87%。与台湾1995年分离株Taiwan/95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3%、96%,说明YG97与Taiwan/95亲缘关系较近,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与国内外部分发表的其它NDV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在80%-84%之间,氨基酸的同源性在87%-91%之间。同源性分析表明YG97相对于经典的NDV在HN基因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异。  相似文献   
125.
自1878年意大利暴发A型禽流感之后,1956年捷克斯洛伐克和英国学者首先从鸭中分离到流感病毒,乌克兰、美国、意大利、加拿大、南斯拉夫、波兰、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比利时、以色列、爱尔兰、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和大陆)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先后从健康鸭和野鸭分离到A型流感病毒,鉴定为H1N1、H2N6、H3N1、H  相似文献   
126.
从患眼炎、鼻窦炎不同发病鸡群的病料中共分离到17株细菌,经细菌学鉴定为禽波氏杆菌。该细菌能运动、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在鲜血琼脂上产生β溶血,在麦康凯琼脂上生长良好,形成光滑中央突起的珍珠状菌落;不利用糖类,不能在6.5%NaCl培养基中生长,尿素酶和硝酸盐还原试验均呈阳性,能凝集豚鼠和其他动物红血球;人工接种细菌均能使雏鸡发生相似于自然病例的临床症状和死亡,并且从病部回收到相应细菌  相似文献   
127.
禽副粘病毒Ⅰ型(APMV-1)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主要介绍了禽副粘病毒1型两种主要的囊膜糖蛋白基因的特点,结合最近出现的几种分类方法,描述了两种新近出现的副粘病毒病,强调了禽副粘病毒所表现出的新的致病特点,为研究禽副粘病毒病的防制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8.
本试验利用气管环组织培养中和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检测鸡血清中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抗体,由此确定7株IBV之间的抗原交叉范围,从而比较这两种检测方法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间接血凝试验中7株IBV之间的抗原相关性R值介于3.13~100之间,而气管环组织培养中和试验R值介于O.78~100之间。中和试验R值变化范围较血凝试验宽得多,两种检测方法相关系数R可达0.853。  相似文献   
129.
1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