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9篇
林业   90篇
农学   46篇
基础科学   73篇
  42篇
综合类   400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22篇
畜牧兽医   122篇
园艺   46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0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31.
甘薯SAAT法遗传转化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AAT即声波辅助的农杆菌遗传转化方法。在遗传转化中,超声波处理可以在外植体上产生许多易于农杆菌进入的微小伤口和通道,从而提高转化率。该研究首次将SAAT法应用于甘薯遗传转化并对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优化,根癌农杆菌菌株为EHA101/pROA93(nptⅡ和gus),受体材料为甘薯品种栗子香的胚性悬浮细胞。结果表明,悬浮培养105 d,继代培养3 d,将经超声波处理30 s的胚性悬浮细胞侵染到OD600值稀释至0.5的对数生长期的EHA101菌液中10 m in,经4 d共培养后,GUS瞬时表达率最高,达到86.7%,稳定表达率为37.9%;转化时加入乙酰丁香酮亦能提高转化率;转基因植株筛选的适宜选择压为Kan 10 mg/L;适宜的抑菌剂为Carb 100 mg/L。  相似文献   
32.
渥丹百合种内居群形态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渥丹百合种内10个居群的茎、叶、花、果实、种子的25个性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不同居群的形态多样性。结果表明:根据分类学性状可将渥丹分为变种有斑百合、黄花渥丹和大花百合。大花百合比有斑百合的叶宽且短,花瓣长且宽,花粉生活力低,种子有胚率低;黄花渥丹比有斑百合叶长且宽,花瓣长且宽,种子有胚率和发芽率低。有斑百合与黄花渥丹亲缘关系较近,与大花百合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33.
水稻和杂草稻对镉胁迫反应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水培实验,研究不同浓度Cd2+胁迫对水稻和杂草稻植株的生长、色素含量、抗氧化酶的活性、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以及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Cd2+胁迫条件下,水稻和杂草稻植株地上部分外观伤害随着Cd2+浓度的升高而加重。(2)水稻和杂草稻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含量均表现为Cd2+胁迫浓度<0.5 mg.L-1时升高,Cd2+胁迫浓度>0.5 mg.L-1时降低的现象;水稻和杂草稻的类胡萝卜素含量也都表现出Cd2+胁迫浓度<0.5 mg.L-1时降低,然后升高,最后在Cd2+胁迫浓度>1 mg.L-1时降低的现象。(3)水稻的SOD、POD、CAT活性表现出在Cd2+浓度<1 mg.L-1时升高,在Cd2+浓度>1 mg.L-1时降低的现象;杂草稻的SOD、CAT活性表现出在Cd2+浓度<2 mg.L-1时升高,在Cd2+浓度>2 mg.L-1时降低的现象,杂草稻的POD活性表现出随着Cd2+浓度的升高而升高的现象;抗氧化酶活性随着Cd2+浓度升高的变化幅度是水稻>杂草稻。(4)Cd2+胁迫使水稻和杂草稻的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以及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且增加幅度是水稻>杂草稻,说明水稻产生了较严重的膜脂过氧化。总之,对于Cd2+胁迫,在敏感性上水稻>杂草稻,在抗性上杂草稻>水稻。  相似文献   
34.
1 危害症状 该病是马铃薯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病原菌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并有许多不同的生理小种。马铃薯晚疫病既危害地上部分,又危害地下部分,叶片发病时开始在叶尖或叶缘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斑点,在潮湿环境条件下迅速扩大变为褐色焦斑,并在病斑边缘生出一圈白色的霉,叶背面特明显。  相似文献   
35.
分析了明胶体系的凝冻强度、黏度和透射比在明胶浓度、蔗糖、NaCl及pH值4个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在试验范围内,随明胶浓度的增加,明胶凝冻强度呈线性增大趋势(R2=0.993),黏度呈二项式增大趋势(R2=0.975),透射比呈线性减小趋势(R2450=0.972,R2620=0.971)。随蔗糖浓度的增加,明胶凝冻强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三项式趋势(R2=0.940),黏度呈二项式增大趋势(R2=0.970),透射比则整体上呈增大趋势。随NaCl浓度的增加,明胶凝冻强度线性减小(R2=0.984);黏度先减小后增大,当NaCl浓度为2.00 mol/L时,黏度最小;透射比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pH值为4~7时,明胶体系的凝冻强度相对较高;而pH为7时,黏度最大;随p H值的增加,透射比呈先减小后微弱增大的二项式趋势。  相似文献   
36.
为监测豆酱工厂化生产的发酵过程,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对2015年10月和2016年1月两次豆酱生产发酵过程进行研究。分析测定发酵至第7、14、21和28 d酱醅样品中氨基酸态氮、总酸、总酯、总糖还原糖、氨基酸和感官指标。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酱醅总酸和总酯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发酵前期氨基酸态氮含量增加明显,中后期变化缓慢;总糖含量逐渐下降,还原糖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16年1月份酱醅的总酸、总酯、氨基酸态氮、总糖和还原糖高于2015年10月批次各指标。前期和中期的酱醅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后期发酵,呈鲜味氨基酸含量增加,豆酱香气和风味显著增强。豆酱发酵过程指标的监控,可以用于指导工厂不同季节和批次发酵工艺参数的调控。  相似文献   
37.
奶牛乳房炎(Bovine Mastitis)是严重影响奶牛养殖业和奶业健康发展最为重要的疾病,以埃希氏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为代表的革兰氏阴性肠杆菌科细菌是引起该病的重要病原菌。外膜蛋白A(Omp A)是肠杆菌科细菌外膜上的重要成分。研究表明,E.coli的Omp A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是预防E.coli引起奶牛乳房炎的重要候选疫苗抗原。但对引起奶牛乳房炎的肠杆菌科细菌Omp A的同源性及免疫原性分析缺乏报道。研究选取报导的引起奶牛乳房炎的牛源E.coli、克雷伯氏菌、沙门氏菌、福氏志贺氏菌、粘质沙雷氏菌、阴沟肠杆菌、弗氏柠檬酸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共29株,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它们Omp A的理化性质、氨基酸序列同源性、CD4+T细胞表位和线性B细胞表位。结果显示,这些细菌Omp A分别由346~359个氨基酸组成,无规则卷曲占比最大,稳定性好且均为亲水性,抗原性良好;与E.coli的Omp A同源性为97.2%~69.3%;都存在着1个高度同源的共同CD4+T细胞表位和6个同源性各异的共同线性B细胞表位。结果为进一步研究Omp A作为预防肠杆菌科细菌引起奶牛乳房炎候...  相似文献   
38.
王欣 《福建林业科技》2022,(2):42-48+57
于2021年6月,筛选10个评价因子,运用ArcGIS 10.2的空间叠加分析与重分类工具对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环境资源进行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综合生态敏感性较低,可划分为5个敏感等级区域:极敏感区123.65 km2、高敏感区271.63 km2、中敏感区284.75 km2、低敏感区194.1 km2、不敏感区67.02 km2,所占比例分别为13.14%、28.86%、30.26%、20.62%、7.12%。并根据武夷山国家公园试点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建议,可为武夷山国家公园后期的规划、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9.
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甘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饲料及工业原料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文中总结了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发展的历史、现状、成效及问题,分析了国内外甘薯产业和种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目前中国甘薯产业稳步发展,种植面积趋于平稳,年种植面积稳定在4×106 hm2左右;单产稳步提高,已达到世...  相似文献   
40.
计算机语言类的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编程能力以及对编程思维的培养.而现场编程教学法因其具有的“且想且编码”及开发环境下现场调试代码的特点,正好有助于编程能力和编程思维的培养.本研究就现场编程教学法的概念、实施、优势及对教师和教学环境的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为广大教师在编程语言教学方面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