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1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1.
为评价不同体色台湾泥鳅的生长性能,对相同规格的红体色台湾泥鳅“赣红1号”和正常体色台湾泥鳅进行了为期49 d的室内养殖对比试验。结果显示,“赣红1号”与正常体色台湾泥鳅的成活率、体质量增长率、体长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等生长性状均无显著性差异。随着养殖试验的进行,二者的肥满度均略有降低;体质量、体长的变异系数有增大的趋势,且体质量变异系数大于体长变异系数。研究表明,“赣红1号”与正常体色台湾泥鳅生长性能相当。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现代育种技术(如基因编辑和多组分析)的飞速发展,白羽肉鸡育种已经从传统选择向分子育种发展。该文对白羽快大型肉鸡的发展情况以及育种技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阐述,为我国白羽快大型肉鸡的育种工作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青海柴达木黑枸杞花青素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自噬的影响,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不同时间黑枸杞花青素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增殖情况;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黑枸杞花青素浓度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后自噬因子LC3-Ⅱ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情况;用Western B...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敌百虫、硫酸铜和二氧化氯等3种常用渔药对攀鲈(Anabas testudineus)的急性毒性,在水温(30±1)℃下,采用半静水式试验法进行了3种药物对攀鲈幼鱼[体质量(7.78±1.60)g、全长(7.89±0.44)cm)]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敌百虫对攀鲈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  相似文献   
15.
以自繁育攀鲈F1代为研究对象,按照传统的形态学测量方法对攀鲈的生物学性状进行准确描述;采用人工降温方法,每天降温1℃,直至试验鱼全部死亡,记录其F1代死亡率、累积存活率和半致死低温(LT50).结果表明:攀鲈9个可数性状参数分别为侧线鳞(29.00±1.81)、背鳍鳍棘数(17.24±0.54)、背鳍分枝鳍条(9.81...  相似文献   
16.
2021年4月对选留的攀鲈亲本进行驯化和强化培育,同时进行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试验.结果表明:引进攀鲈亲本在经过30天的强化培育后,雌雄亲本的成熟度达到90%以上;分4批次进行人工繁殖,均繁殖成功,繁殖成功率100%,抽样统计受精率75.0%,孵化率88.9%,总计出苗5.5万尾;经过30天培育,苗种成活率91%;夏花苗种充氧打包在室内静置模拟运输,24小时存活率95%以上.  相似文献   
17.
以作物[粳稻(Oryza sativa L.subsp.japonica Kato)、籼稻(Oryza sativa L.subsp.sativa)、小白菜(Brassica rapa L.ssp.pekinensis)和空心菜(Ipomoea aquatic Forsk)]-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共作为例,探索不同类型作物与鱼共作对养殖水体N2O产生和排放的影响。利用静态箱和顶空平衡-气相色谱法,测量水稻/蔬菜-黄颡鱼共作系统N2O排放通量和上覆水与土壤孔隙水N2O浓度。不同作物-鱼共作对养殖水体N2O排放均有显著消减作用。与单养鱼处理相比,籼稻-鱼共作、粳稻-鱼共作、空心菜-鱼共作和小白菜-鱼共作处理N2O排放量分别减少82.1%、69.2%、67.9%和60.3%。稻-鱼共作可以同时减少上覆水和土壤孔隙水中N2O浓度,但菜-鱼共作仅减少上覆水中N2O浓度。稻-鱼共作显著降低养殖水体TN、NH4+-N、NO3--N和底泥NH4+-N、DON浓度,菜-鱼共作仅显著降低养殖水体NO3--N浓度。作物-鱼共作处理显著增加养殖前期底泥中nirK和nosZ基因丰度,对nirS基因丰度没有显著影响。作物-鱼共作处理对鱼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是获得额外的作物产品,显著提高了系统氮素养分利用率。与单养鱼相比,水稻和蔬菜与鱼共作均能显著减少N2O排放,提高养殖系统氮素利用率。籼稻-鱼共作的减排效应要优于其他3种共作处理。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消化道结构特点及其功能与食性的关系,以采自东江和桃江水域的大刺鳅为研究对象,采用解剖、石蜡切片、HE染色和胃含物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大刺鳅消化道的形态学、组织学结构及食性特征。结果显示,大刺鳅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和肠构成;口咽腔具舌、咽骨和咽磨;食道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含有丰富的杯状细胞,内壁具纵行褶皱和次级分支,肌层由横纹肌和平滑肌共同组成;胃壁和肠壁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构成,肌层为平滑肌,分为环肌和纵肌;胃呈“V”型,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幽门部3个部分,各部分的肌层厚度相比差异显著(P<0.05),贲门部向胃体部逐渐增粗,且含有胃腺细胞,幽门部肌层极为发达,形成幽门括约肌;肠较短,具一个弯曲,肠道系数为0.325±0.050,肠绒毛丰富,前肠、中肠和后肠的肠绒毛高度相比差异显著(P<0.05);胃幽门部和前肠间有2个幽门盲囊。大刺鳅食谱较广,消化道中鉴定出虾类、水生昆虫、鱼类、螺、卵和植物碎屑6大类饵料,摄食时食物不经咀嚼直接吞入;食物多样性指数(H′)为2.19, 不确定性较低,饵料优势指数(D)为0.33,集中性较高;虾类为大刺鳅的主要食物,其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质量百分比(W%)和数量百分比(N%)分别为97.75%、92.29%和73.07%。研究表明,大刺鳅属肉食性鱼类,其消化道形态和组织学结构表现出与食性相适应的特点,该研究可为大刺鳅人工养殖和饲料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不同浓度磺胺二甲嘧啶(sulfadimidine,SM2)对脊尾白虾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组(158、500μg/L)CAT和GHS-PX活性先上升后下降;高浓度组(1 580、5 000μg/L)在15 d时被显著抑制。500μg/L浓度组SOD活性在3 d时显著诱导(3.58倍);1 580、5 000μg/L浓度组在3 d时被显著诱导(2.68、3.22倍),在15 d时被显著抑制。低浓度组(50、158、500μg/L)MDA含量随暴露时间延长而增加;1 580、5 000μg/L浓度组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均在3 d时达到最大值(3.77、3.96倍)。提示GSH-Px、CAT、SOD活性和MDA含量对磺胺二甲嘧啶感应敏感,均可作为磺胺二甲嘧啶暴露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20.
2021年7月在江西新余和余江两个黄鳝养殖试验点开展饲料替代试验,根据不同养殖户养殖习惯和养殖模式(两年段养殖和一年段养殖),分别设置新余0%(全幼杂鱼)组、50%饲料替代组、100%饲料替代组;余江30%饲料替代组、50%饲料替代组、70%饲料替代组.结果显示,50%替代组生长要优于更高比例的饲料替代组(70%或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