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篇
综合类   30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08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中草药对肠炎沙门氏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探讨单味及多味复方中草药的药理活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用2倍稀释法测定13种中草药对肠炎沙门氏菌的体外MIC;将13种中药两两组合后测定MIC,依据结果组成8个复方,测定它们及5个中药方剂的MIC.结果单味中草药对肠炎沙门氏菌的MIC在15.6~500 g/L之间;78种两味中药组合的MIC在15.6~500 g/L之间,少数组合有拮抗作用;13种3~10味中药组合MIC在15.6~250 g/L之间,大部分组合表现协同作用,显示出中药配伍优势.  相似文献   
92.
用自行设计的 1对引物 you1 和 you2 -对 5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IBV)地方分离株 (HN2 ,HN4,JX1,SC2和SC4)的基因组 RNA进行 RT- PCR,均成功地扩增出预期大小 (约 16 30 bp)的目的片段 ,经 PCR、酶切鉴定为 S1基因。将 5个毒株的 S1基因克隆到 p GEM- T载体中 ,重组质粒经 Eco R 和 Hind 单酶切以及用引物 you1 和 you2 -进行质粒 PCR扩增鉴定 ,证明 IBV- S1基因已成功地克隆到了 p GEM- T载体中。同时 ,为了测序的方便 ,还将 IBV- S1基因作了目的片段 (约 10 6 0 bp)的亚克隆并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93.
1 发病情况2 0 0 2年 3~ 5月广东三水某番鸭养殖场饲养的番鸭连续发生以急性败血症为特征的传染病。其中一群 2 30 0只 1 5日龄番鸭发病 ,于 4月 2 2日邀请我们协助诊治。现场可见病鸭食欲减退或废绝、呼吸困难、腹泻 ,拉黄白色或黄绿色稀粪 ,两腿无力 ,眼鼻有浆液性分泌物 ,部分病鸭表现神经症状。发病率40 %左右 ,每天死亡 2 5~ 30只。2 实验室检验2 .1 剖检病变 剖检主要病变为气囊增厚 ,表面有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 ,心冠脂肪、心内外膜出血 ,心包积液 ,肝脾肿大并有大量的出血点 ,出血性卡他性肠炎。2 .2 触片镜检 分别取病死…  相似文献   
94.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养禽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小规模的农村家庭副业过渡到大规模集约化商品生产,为提高人们食品的蛋白质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随着与国外家禽及其产品的贸易日益频繁,一些烈性传染病和新病也随之传进我国,并广泛地扩散和传播。饲养方式的改变也使禽病发生了变化——昔日分散条件下发生率不高的一些疾病,在饲养密度高的禽群中则可能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等等。因  相似文献   
95.
番鸭白点病发病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番鸭白点病病毒人工感染雏番鸭后第1、3、5、7、10、14d分别采集免疫器官和消化器官进行病理剖检和病理组织学观察,并测定血浆中的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以研究白点病的发病机理。结果,感染后第1d,胸腺、脾、腔上囊开始出现肿大、出血和充血的现象,第3~7d病变较严重。胸腺以淋巴细胞坏死和减少为主要病变;脾除了淋巴细胞坏死和减少外,还有单核细胞浸润和髓窦红细胞淤积现象;腔上囊以淋巴细胞坏死和单核细胞浸润为主要病变。染毒后第3d,食管、腺胃、肝、胰、小肠等开始出现少量炎性细胞和红细胞浸润,第5d时各消化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和坏死,随着病程的发展,炎性细胞和红细胞逐渐增多。第10d时病变开始减轻,炎性细胞和红细胞浸润减少。血浆MDA含量在感染后第3d开始升高,到第5d时感染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浆NO水平在感染后第1d就开始升高,至第7d达顶峰。试验结果提示,MDA和NO参与了白点病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96.
本文对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危害、病原学、疾病的诊断和防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该病的特征和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并对番鸭细小病毒新的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7.
剑麻渣果胶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剑麻渣为原料提取果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提取条件,并对剑麻果胶的分离及脱色进行研究,得出制备剑麻果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2.2 mol.L-1的草酸-草酸铵缓冲溶液为提取剂,料液比为0.1 g.mL-1,时间90min,温度80℃,在pH4.0条件下用乙醇沉淀果胶,果胶产率为14.87%;用w为1.8%~2.4%的过氧化氢脱色,获得浅黄色果胶.理化性质研究表明,剑麻果胶为酯化度23%的低酯果胶,w(半乳糖醛酸)为66%,pH、灰分等指标均符合国家轻工行业标准.  相似文献   
98.
根据3个鸡痘病毒株的TK基因序列,借助基因分析软件设计合成了引物H1 、H2一。对PPV地方分离弱毒株PPVR的3个型PPVD(大)、PPVZ(中)、PPVX(小)和强毒株PPVY及鸽痘病毒疫苗株VVG、鸡痘病毒疫苗株VVJ进行TK基因的PCR,均成功地扩增出预期大小的目的片段。对PCR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NcoI进行酶切分析,结果酶切产物得到两条条带,大小分别为628 bp和732 bp,与3个已发表的TK基因分析结果一致。分别将6个禽痘病毒TK基因克隆至pGEM-T Easy载体中,重组质粒经PCR和酶切鉴定后,进行测序。结果表明,本试验获得的TK基因长1 360 bp,存在一个NcoI酶切位点,两个XbaI酶切位点。序列分析表明:PPVD和PPVX同VVG和VVJ的TK基因同源性为100%;在TK基因的编码区内PPVY有一个碱基与其它毒株不同;各毒株TK基因的侧翼都存在15 bp的正向重复序列和8 bp的倒转重复序列;PPVD、PPVX和PPVZ虽然来源于同一个毒株,但TK基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9.
为评价巴马小型猪对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P-PRRSV)的敏感性,本研究选择PRRSV抗体阴性的16头巴马小型猪和17头本地二元杂交猪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分为低剂量接毒组、高剂量接毒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低剂量、高剂量接毒组肌肉注射接种PRRSV NVDC-JXA1强毒株,对照组1和接毒组混合饲养,对照组2分开饲养作为空白对照。接毒后每天测量体温,观察精神、食欲、死亡等情况,死亡动物剖检病变,攻毒后每隔7d采血用RT-PCR法检测病原,连续观察21d。结果绝大部分猪体温升高到41℃以上,且有3个以上温次,所有接种及混养动物都死亡,巴马小型猪死亡时间在8d~17d,二元杂交猪在7d~13d,死亡动物出现肺充血、出血、实变,扁桃体、淋巴结、肝脏、肾脏、皮下有出血等症状,病原RTPCR检测为阳性,说明攻毒动物死于HP-PRRS,表明巴马小型猪对PRRSV NVDC-JXA1强毒株非常敏感,可用于PRRS活疫苗的检验。  相似文献   
100.
H5、H9亚型禽流感病毒快速鉴别诊断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快速、敏感、特异地鉴别诊断我国目前流行的禽流感,根据H5、H9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序列的保守区域设计并合成2对特异性引物,利用这2对引物对H5、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HA基因片段进行二联RT—PCR扩增,并对二联RT—PCR检测方法进行了敏感性及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这2对引物能特异地扩增H5、H9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490bp和686bp;该检测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初步建立起快速、敏感、特异地鉴别检测H5、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子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