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篇
综合类   30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08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1.
番鸭"三周病"、细小病毒型"白点病"和小鹅瘟是雏番鸭常见的三种细小病毒病,对番鸭养殖业危害较为严重。本文对从广东惠州及周边地区病死番鸭中分离鉴定的1株番鸭细小病毒型"白点病"病毒、1株小鹅瘟病毒和1株番鸭"三周病"病毒分别感染健康雏番鸭,将发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进行对比,从而为基层兽医工作者提供三种番鸭细小病毒病临床鉴别、初步诊断更加直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82.
对3个中国广东的鸽Ⅰ型副粘病毒分离株(P4,P5和P7)基因组RNA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扩增了F基因75%的基因区域(343-1673nt),其中毒株P4和P7准确扩增出预期大小明亮的DNA片段,而P5扩增出片段很淡,用该RT-PCR产物作模板以相同引物再作PCR,结果可以扩增出大小与预期一致的明亮条带,此方法可以快速检测鸽Ⅰ型副粘病毒(PPMV-1)。  相似文献   
83.
鹅的副粘病毒病又叫“鹅的新城疫”,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由鹅源禽Ⅰ型副粘病毒(Avian Paramyxovirus-1,APMV-1)引起的鹅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其病原与鸡的新城疫病毒是同类病毒中的不同毒株。1997年最先发生于我国华南地区,而后江苏、浙江、辽宁、吉林等地也陆续发生,现已在全国范围内流行,成为我国养鹅业危害最大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84.
剑麻渣果胶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剑麻渣为原料提取果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提取条件,并对剑麻果胶的分离及脱色进行研究,得出制备剑麻果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2.2 mol.L-1的草酸-草酸铵缓冲溶液为提取剂,料液比为0.1 g.mL-1,时间90min,温度80℃,在pH4.0条件下用乙醇沉淀果胶,果胶产率为14.87%;用w为1.8%~2.4%的过氧化氢脱色,获得浅黄色果胶.理化性质研究表明,剑麻果胶为酯化度23%的低酯果胶,w(半乳糖醛酸)为66%,pH、灰分等指标均符合国家轻工行业标准.  相似文献   
85.
对广东肾变病型鸡中分离致弱的IBV D41株S1基因PCR产物作了Hae Ⅲ酶切分析,发现其酶切产物与IBV M41的一样,而与美国肾变型标准株Gray、Holte不同。根据国外用RFLP区分IBV血清型的判定标准,D41株应归属于马萨诸塞血清型,综合此分离株的其它特性,说明华南地区存在着IBV变异株的流行。  相似文献   
86.
非典型新城疫成为危害山地养鸡的主要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几年的发展,闽赣山地养鸡已形成全国最大的山地鸡养殖基地之一。由于采取半放牧的饲养方式,越来越多的疫病不呈暴发的形式而呈散发性发生,尤其是鸡新城疫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发病率不高、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病理变化不典型和死亡率低为特征的非典型新城疫已成为山地养鸡的突出问题。该病一般于30日龄左右开始发病,多以呼吸道症状和神经症状为主,以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为特征,死亡率在5%~30%,若并发其他传染病,则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由于初期症状不明显,禽主当作一般性呼吸道、肠道疾病来治疗,延误了时机,给该病的诊断和防治带来很大困…  相似文献   
87.
建立两种支原体检测方法,直接培养法和PCR方法。两种方法互为补充,共同应用于生产检验,为生产提供及时可靠数据的同时对产品严格把关,提高产品质量,对树立公司品牌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8.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养禽与禽病防治中的应用及前景王林川华南家业大学动物医学系广州510642)在我国及世界上发达国家的高科技发展规划中,排列首位的是生物技术。在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上,分子生物学技术部分是最活跃的领域。近十年来,在我国养禽与禽病防治研究中...  相似文献   
89.
中草药对肠炎沙门氏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探讨单味及多味复方中草药的药理活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用2倍稀释法测定13种中草药对肠炎沙门氏菌的体外MIC;将13种中药两两组合后测定MIC,依据结果组成8个复方,测定它们及5个中药方剂的MIC.结果单味中草药对肠炎沙门氏菌的MIC在15.6~500 g/L之间;78种两味中药组合的MIC在15.6~500 g/L之间,少数组合有拮抗作用;13种3~10味中药组合MIC在15.6~250 g/L之间,大部分组合表现协同作用,显示出中药配伍优势.  相似文献   
90.
用自行设计的 1对引物 you1 和 you2 -对 5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IBV)地方分离株 (HN2 ,HN4,JX1,SC2和SC4)的基因组 RNA进行 RT- PCR,均成功地扩增出预期大小 (约 16 30 bp)的目的片段 ,经 PCR、酶切鉴定为 S1基因。将 5个毒株的 S1基因克隆到 p GEM- T载体中 ,重组质粒经 Eco R 和 Hind 单酶切以及用引物 you1 和 you2 -进行质粒 PCR扩增鉴定 ,证明 IBV- S1基因已成功地克隆到了 p GEM- T载体中。同时 ,为了测序的方便 ,还将 IBV- S1基因作了目的片段 (约 10 6 0 bp)的亚克隆并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