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3篇
  8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喷雾干燥条件对树莓粉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树莓粉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性质,以麦芽糊精为助干剂,考查喷雾干燥条件对树莓粉理化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进风温度(190~230℃)、麦芽糊精添加量(70%~110%,按照树莓汁固形物计算)、热空气流量(0.66~1.10 m3/min)、进料量(2.67~8 m L/min)对树莓粉的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性质产生显著的影响,树莓粉得率、堆积密度、溶解时间、红度值和黄度值都呈现升高趋势,含水率、亮度值、总酚浓度、(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率、超氧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都呈现下降的趋势。并且,麦芽糊精添加量110%,树莓粉得率、总酚浓度和抗氧化能力显著增加,然而进风温度220℃、热空气流量0.99 m3/min和进料量6.67 m L/min使树莓粉得率升高时,其总酚浓度和抗氧化能力均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22.
大颖草(Roegneria grandiglumis)是新培育的重要沙生草种,适宜于沙化地区的人工建植。为探索高海拔地区大颖草种植技术,本文通过小区试验和产量分析,研究播种技术与大颖草产量及农艺性状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大颖草播种量为30 kg·hm-2,行距为30或35 cm时,单序籽粒数、单序籽粒重和种子产量明显较大;当播种量达到30或40 kg·hm-2,行距在20~40 cm时,干草产量均达到最佳值。对播量和行距进行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后发现,大颖草干草产量与单序籽粒重、根长、穗宽、主穗长、茎粗及正二叶宽呈正相关性;大颖草的种子产量与单序籽粒重、单序籽粒数、穗宽、正二叶宽、株高及第二节间长呈正相关关系。综合分析认为,播种量为30 kg·hm-2,行距为30 cm时,大颖草各项农艺性状和干草产量均较好。本试验可为大颖草在青藏高原海拔3 000 m地区科学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3.
为建立利用微波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恩施富硒茶中金属元素含量的方法,采用硝酸-双氧水处理来自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富硒茶样品,并对其进行微波消解,然后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茶叶中Ca、Mg、Zn、Fe、Cu、Mn、Na、K、Sr、Cr、Ni、Se共12种金属元素的含量,并对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恩施富硒茶中Ca、Mg、Zn、Fe、Cu、Mn、Na、K、Sr、Cr、Ni、Se的含量分别为1 410.29、1 396.22、103.84、150.88、12.68、311.57、357.42、14 021.99、7.09、3.77、10.08、0.31 μg/g。该方法灵敏度高(上述金属元素的检出限分别为0.011 2、0.012 5、0.001 9、0.001 5、0.005 7、0.012 5、0.003 8、0.005 9、0.012 4、0.004 5、0.006 3、0.008 9),且回收率为95.3%~104.8%,相对标准偏差<5%。利用微波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恩施富硒茶中金属元素含量,该方法精密度较好,准确度较高,为恩施富硒茶叶中金属元素含量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4.
基于Hydrus-1D的黄河泥沙充填复垦土壤夹层结构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东部矿区煤粮复合区面积大,因采煤沉陷积水,导致大面积的耕地破坏,采煤沉陷地复垦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黄河泥沙夹层式充填复垦技术对实现采煤沉陷地复垦具有积极意义.为优化黄河泥沙充填复垦夹层式土壤剖面设计,该研究采用Hydrus-1D模拟分析了在充填复垦土壤总厚度一定的情况下,不同夹层厚度、位置和数量对重构土壤入渗和...  相似文献   
25.
介绍了橘潜叶甲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及其与柑橘潜叶蛾的为害识别,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6.
灵芝是我国传统“九大仙草”之一的名贵中药材,具有调节免疫、抗肿瘤、抗病毒、降血糖、抗氧化等药理活性。灵芝种类繁多,品质参差不齐,种质资源鉴定以及新品种培育是灵芝育种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SR)技术可从DNA分子层面对灵芝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和遗传多样性评估,有效避免了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对推动灵芝产业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灵芝全基因组信息,利用MISA软件扫描到4 038个SSR位点,共设计出1 442对引物,随机合成50对引物并用2个灵芝DNA进行验证,发现其中44对引物为真实SSR引物,占总数的88%。我们利用筛选出的44对SSR引物对11份灵芝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估,结果发现,11份灵芝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在0.120~0.962,其中GL-2号和GL-11号、GL-3号和GL-11号灵芝材料间遗传距离最大(0.962),GL-7号和GL-8号灵芝材料间遗传距离最小(0.120)。通过聚类分析对11份灵芝材料进行区分,其中野生的菌种及其后代(第3类)可以很好地与栽培菌种及其后代(第1类和第2类)区分,但是相同原始菌种LZ32来源的不同世代家系可划分为2大类,这可能是原始菌种LZ32不纯造成的结果。通过本研究证明灵芝全基因组SSR分子标记技术可用于种质资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27.
核桃楸皮样品经硝酸-双氧水微波消解后,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其中Ca、Mg、Zn、Fe、Cu、Co、Mn、Na、K、Sr、Cr、Pb等金属元素含量,并对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测得核桃楸皮中的Ca、Mg、Zn、Fe、Cu、Co、Mn、Na、K、Sr、Cr、Pb含量分别为15.212、1.055、0.067、0.411、0.032、0.012、0.119、1.170、10.895、0.121、0.006、0.014 mg·g~(-1)。该方法灵敏度高(检出限分别为0.011 6、0.011 6、0.000 6、0.010 8、0.002 4、0.012 1、0.002 2、0.002 6、0.002 2、0.002 4、0.011 4、0.010 6μg·mL~(-1)),准确度高(回收率为97.4%~104.3%),精密度好(相对标准偏差5%,n=10)。  相似文献   
28.
稻田土壤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大,是土壤有机碳矿化的驱动者和有机碳库的固持者。以福州平原稻田为试验样地,分别施加生物炭、炉渣、生物炭+炉渣3种处理,测定分析不同处理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旨在探究稻田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碳库稳定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1)炉渣与生物炭施加能够增加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真菌/细菌比值,有利于土壤碳库稳定性,其中混合施加效果更为显著。(2)3种施加处理均使早稻拔节期真菌数量及真菌/细菌比值显著升高,其中真菌/细菌比值分别提高0.016,0.015,0.018,同时使晚稻乳熟期厌氧细菌数量显著增加。生物炭单一施加及混施处理使晚稻拔节期好氧细菌数量显著升高。混施处理使早稻乳熟期好氧细菌数量显著升高(p<0.05)。(3)炉渣施加处理显著提高了早稻乳熟期土壤DOC的含量,生物炭施加处理显著提高早稻乳熟期土壤SOC含量,混施处理使早稻拔节期土壤SOC含量显著升高,使晚稻拔节期土壤DOC显著升高(p<0.05),并且早、晚稻拔节期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乳熟期。(4)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及有机碳含量三者相互影响,早稻土壤pH与土壤MB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真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晚稻土壤含水量与DOC、好氧细菌、厌氧细菌、真菌呈正相关。MBC与厌氧细菌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29.
采用盆栽法研究不同浓度NaCl(0,50,100,150,200,250,300 mmol·L^(-1))胁迫对扁蓿豆(Melilotoides uthenica)苗期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胁迫天数下,随盐浓度的升高扁蓿豆株高、叶面积、茎粗均呈降低趋势,根冠比呈增大趋势。胁迫第14.21和28 d,150~300 mmol·L^(-1)浓度下株高显著低于对照(P<0.05);300 mmol·L^(-1)浓度下,叶面积、茎粗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根冠比显著大于对照及其他各浓度处理(P<0.05)。即盐胁迫下,扁蓿豆各生长部位对盐敏感性不同。扁蓿豆叶绿素、丙二醛(MDA)、叶片相对水分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在不同胁迫时期,不同盐浓度影响有差异。胁迫第14 d时200~300 mmol·L^(-1)浓度处理、胁迫第21d和28 d时100~300 mmol·L^(-1)浓度处理均使扁蓿豆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胁迫第14 d时250~300 mmol·L^(-1)浓度处理、胁迫第21 d时200~300 mmol·L^(-1)浓度处理、胁迫第28 d时150~300 mmol·L^(-1)浓度处理均使其叶片相对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和其他浓度处理(P<0.05)。可见,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抑制扁蓿豆幼苗生长的临界盐浓度值在减小,即盐胁迫对扁蓿豆幼苗的抑制程度与盐浓度、胁迫时间成正比。  相似文献   
30.
黏土夹层位置对黄河泥沙充填复垦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中国东部地区,土地复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将采煤沉陷地复垦为耕地,复垦后的耕地生产力水平应接近损毁前的水平。然而,采用传统的黄河泥沙一次性充填后覆盖一定厚度土壤层的复垦方式,复垦后土壤持水性差,生产力水平低。夹层式充填复垦能够有效改善传统充填复垦土壤的水分特性,该文研究夹层位置对黄河泥沙填复垦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共设计当地普通农田土壤剖面(CK1),传统"上土下沙"土壤剖面构型(CK2)及5个夹层式土壤剖面构型处理T1~T5:在60 cm厚的黄河泥沙充填层中的不同位置夹20 cm厚心土层(黏土层),夹层距离表土距离分别为50 cm(T1),55 cm(T2),60 cm(T3),65 cm(T4)及70 cm(T5)。通过室内入渗试验,分析不同位置设置夹层后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及含水率分布情况,优选适应于该地区的夹层式土壤剖面构型。结果表明:入渗率随着夹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即夹层位置距离土表55cm为一临界深度,此时重构土壤的入渗率最低、湿润锋的运移速度最慢、阻水效果最强,但考虑到研究区强降雨天气,易形成地表径流。当心土夹层位置距离土表60cm时,更接近普通农田土壤水分入渗特性,是黄河泥沙夹层式充填复垦的理想选择。该研究对深入探讨黄河泥沙夹层式充填复垦内部作用机理和指导滨黄河地区采煤沉陷地的土地复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