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8篇
林业   97篇
农学   69篇
基础科学   3篇
  10篇
综合类   118篇
农作物   42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47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71.
建立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VWD)检测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在枣中残留量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两者在枣中的消解动态、最终残留水平以及膳食摄入风险。样品加盐酸后,用乙腈匀浆提取,Florisil柱净化,HPLC-VWD检测,外标法定量。运用慢性膳食摄入风险(%ADI)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ARf D)对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在不同人群的急(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在0.1~5 mg/kg添加水平下,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在枣中的平均回收率在76%~11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1%~9.6%之间;两种农药在枣中的定量限(LOQ)均为0.1 mg/kg。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在枣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5~2.5 d和12.4~18.4 d。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在枣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1~3.83和0.1~3.07 mg/kg。对2~6、7~14、18~30和60~70岁4类人群进行急(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施药后7 d,枣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对2~6岁的幼儿存在不可接受的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其他人群的急(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较低;二氰蒽醌在施药后7、14和21 d,吡唑醚菌酯在14和21 d对4类人群的急(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16%唑醚·氰蒽醌水分散粒剂防治枣树炭疽病,用药量为2.67 g/kg,施药间隔期7 d,最大施药次数3次,采收间隔期14 d,收获期的枣对各类人群的膳食摄入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372.
苹果中喹啉铜残留的GC测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决喹啉铜转化为8-羟基喹啉问题,以EDTA溶液为试验材料,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对苹果中喹啉铜残留进行研究。前处理过程中,喹啉铜转化为8-羟基喹啉,乙腈提取,用FTD检测器进行残留量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喹啉铜在0.0605~2.42 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605 mg/kg,苹果中喹啉铜添加回收率为79.8%~98.3%,RSD为1.0%~2.3%。该方法简单、可靠,可应用于水果中喹啉铜残留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373.
为了研究三江平原60 余年大豆生产主栽品种更替过程中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改进与变化规律,指导当前或今后的品种改良与创新,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选用三江平原不同年代同熟期组的18 个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试验结果表明,主要农艺性状随年代的推进,株高与有效分枝数呈降低趋势;底荚高度变化不大,总体呈增加趋势;主茎节数呈增加趋势;抗倒伏能力逐渐增强;生育日数逐年延长;品种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均呈不断增加的趋势;百粒重呈波动增加趋势。产量随着年代的推进逐年累加提高,产量变化幅度为2509.20~3311.25 kg/hm2,年平均产量增加13.35 kg/hm2,增长速度为0.53%。由于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改进与变化,特别是品种生育日数延长和产量性状的改进,不断的提高品种产量水平,所以导致了生产主栽品种不断更替与变化,这一结论对当前或今后品种改良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74.
选用耐密性不同的两个大豆品种,设置了22.5万株·hm-2、30.0万株·hm-2和37.5万株·hm-2等3个密度,研究耐密性大豆的光合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耐密品种垦丰16号,叶形指数高,上部冠层叶柄短,随着密度增加,耐密植品种垦丰16冠层上部叶柄长度显著低于普通品种,叶形指数高于普通品种,尤其是高密度条件下从第9节位开始垦丰16的叶形指数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普通品种合丰39,从第11节开始叶柄长度短于合丰39,有利于通风透光;随着密度增大,耐密植品种垦丰16的叶色值峰值出现时期没有明显变化,密植条件下生育后期叶片持绿性更强;随着密度增加耐密植品种垦丰16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下降速度慢,当密度为30.0万株·hm-2时垦丰16与合丰39的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分别为P=0.0423,P=0.0384),密度为37.5万株·hm-2时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分别为P=0.0026,P=0.0042);随着密度增加耐密品种垦丰16产量逐渐增加,不耐密品种合丰39产量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密度为37.5万株·hm-2时,两个品种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24)。不同密度条件下垦丰16与合丰39在形态和光合生理指标的变化可以看出,耐密性春大豆品种冠层结构更有利于在高密度条件下通风透光,密植条件下后期持绿性强,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受密度影响小,因此在高密度条件下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375.
赤霉酸在梨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制定赤霉酸在梨上的安全使用标准,将2.7%赤霉酸膏剂按37.5 mg/果进行田间试验,应用液相色谱法进行残留量分析检测,研究了赤霉酸(GA3、GA4+7)在梨中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赤霉酸在梨中的消解速度较快,半衰期为9.8~13.6天。赤霉酸在梨中的残留量随着时间延长而递减,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376.
为了选育半矮秆大豆新品种推广窄行密植栽培技术,采用美国半矮秆耐密植、高油大豆种质资源Hobbit与黑龙江省优良种质‘北丰11号’配制杂交组合,进行半矮秆耐密植大豆种质资源创新研究,育成半矮秆大豆新品种‘合农60号’。结果表明,‘合农60号’,具有半矮秆耐密植,株高50~65 cm,窄行密植条件下适宜密度为50万株~60万株,具有5467.95 kg/hm2的超高产潜力,脂肪含量22.25%,抗病能力强等突出优点,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77.
油用大豆新品种合农63选育与转化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油品种是发展油用大豆生产的关键,为选育高油、高产和综合性状优良的大豆品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在多年育种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优化亲本与改进育种方法及南繁北育,历经十余年的时间,以垦农18为母本,合丰47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成大豆新品种合农63,2012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审定编号:2012011),2016年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该品种生育日数115~120d,需≥10℃活动积温2 350℃,适宜北方春大豆中早熟区种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928.7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0增产16.1%;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581.3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0增产15.5%;油分含量23.27%,蛋白质含量39.25%;中抗灰斑病、抗疫霉根腐病;2012-2016年累计推广应用面积69.49万hm~2。  相似文献   
378.
本试验旨在探索更加优化的条件,使绒山羊成纤维细胞经处理后更多的处于有丝分裂G2/M期。本研究分别采用秋水仙素和nocodazole试剂对绒山羊成纤维细胞进行周期同步化处理,用流式细胞仪检测G2/M期的细胞数量并进行比对,观测最佳作用浓度。结果表明,秋水仙素的使用浓度不宜过大,且添加秋水仙素时间的不同也会对试验结果产生明显的影响。另外在相同条件下,经nocodazole处理的绒山羊成纤维细胞周期同步化效果比秋水仙素好,最优的处理条件是300 ng/mL nocodazole处理成纤维细胞24 h,所得G2/M期的细胞所占比例为15.10%。结果提示,对于绒山羊的成纤维细胞来说,细胞周期同步化处理时选择nocodazole更好一些。  相似文献   
379.
试验参考内蒙古白绒山羊2003~2011年的生产性能记录,并对产绒量和抓绒后体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研究中利用Excel和SAS程序整理数据。产绒量在2004、2008、2009、2011年呈明显降低趋势,而抓绒后体重增加。随年龄变化,4岁之前产绒量逐渐增加,4岁以后开始下降但仍有极少数羊的产绒量存在不同程度增加;抓绒后体重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在不考虑年份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产绒量与抓绒后体重4岁之前随年龄变化趋势一致,但随产绒量增加,抓绒后体重出现增加幅度变小的趋势;反之,随抓绒后体重增加,产绒量出现增加减缓趋势。而4岁以后,随产绒量增加,抓绒后体重降低;反之,随抓绒后体重增加,产绒量降低。表明在绒山羊生长后期产绒量和抓绒后体重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作用。  相似文献   
380.
为准确、全面研究超低温冷冻技术对山羊附睾精子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效果,本试验采用荧光探针JC-1单标和JC-1/PI双标2种荧光染色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两种检测手段对精子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变化进行检测分析,用JC-1单独染色,能准确、快速地区分高、低MMP精子,但不能明确区分精子的存活状态,采用JC-1与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双标法,则能明显判定精子的存活状态。通过对绒山羊附睾精子在冷冻前和解冻后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结果表明,单标记后高MMP精子尾部呈橙红色,低MMP精子尾部为绿色;双标后死亡精子头部呈红色(PI+)。对两种检测手段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荧光显微镜能够有效地区分出高、低MMP及死精子,但对于活精子中MMP的高低检测效果不理想;流式细胞仪则能够有效地区分活精子MMP的高低,而且结果准确,速度快,敏感性高。试验表明,两种检测方法相关性很高,分析同一处理样品时用JC+%和JC+/PI-%检测结果呈显著正相关(r=0.815,r=0.982,P<0.01)。因此,对于精子线粒体MMP的分析,采用JC-1单染与JC-1/PI双染的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与荧光显微镜进行联合检测,能比较全面、准确的反映出精子线粒体的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