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9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23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垦丰7号(中早熟,高产品种);垦丰9号(高油,高产,多分枝品种);垦丰10号(高产,附瘠薄品种);垦丰11(早熟,高产品种);垦丰12(中熟,高产,分枝型品种);垦丰13(中早熟,高油,高产,分枝型品种);  相似文献   
22.
大豆新品种垦丰5号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8,自引:17,他引:8  
本文对“垦丰5号”大豆品种选育经过,产量表现,主要特征特性,适应区域和栽培要点进行了概述。“垦丰5号”不但是一个优良品种,而且还是一个遗传较大的优异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23.
国审大豆新品种垦豆39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垦豆39为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农作物开发研究所育成的高产、耐瘠薄、高油新品种,2年区域试验共12点次,平均产量177.2公斤/亩,较对照合丰50增产13.1%。2013—2014年品质分析,平均粗脂肪含量23.05%,粗蛋白含量37.09%。2013—2014年接种鉴定均中感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感3号株系、抗灰斑病。在适宜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19天,为中早熟品种。适于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吉林省东部半山区、内蒙古兴安盟地区等地区春播种植。  相似文献   
24.
高产大豆新品种垦丰23号是农垦科学院作物所于1997年以合丰35号为母本,九交90-102为父本有性杂交经过多年选育而成。该品种主要特点是丰产性好,适应性强,中抗灰斑病,秆强,抗倒伏,蛋白质含量较高。该品种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种植。2009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相似文献   
25.
大豆海南南繁生物逆境栽培管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6.
东北春大豆籽粒性状的生态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东北大豆籽粒性状的生态特性,采用东北地区代表性品种361份,于2012-2014年在东北地区北安、扎兰屯、克山、牡丹江、佳木斯、大庆、长春、白城、铁岭9个代表性地点进行了试验研究。本文将品种在所有环境下的平均值作为该品种在常规田间管理条件下获得的常规值,常规值的大小代表了品种的基因型值,用以作为与生态区值比较的标准。研究结果显示:(1)东北地区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蛋脂总量为40.47%、21.35%和61.82%,百粒重总平均值为19.06 g。不同试点间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蛋脂总量最大相差约2~3个百分点,百粒重最大相差约3 g;而品种间相对应性状则分别相差约8,4,6个百分点和20 g,品种间差异远大于试点间表达的平均差异。(2)品种按育成年代归类,不同育成年代品种平均值呈现一定的变异趋势,蛋白质含量和蛋脂总量随育成年代呈现下降趋势、油脂含量和百粒重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蛋白质含量从41.23%降至40.28%,蛋脂总量从62.16%降至61.74%,油脂含量从20.92%升至21.46%,百粒重从18.70 g升至19.29 g。但同一育成年代内品种的差异大于不同育成年代间平均值间的差异。(3)品种按熟期组归类,平均值呈现一定的变异趋势,蛋白质含量(39.97%~41.31%)呈现以MGⅠ组为底端,向早向晚均上升;油脂含量(20.42%~21.83%)与蛋脂总量(61.23%~62.92%)随熟期组变晚呈下降的趋势;百粒重在MGⅢ组(20.32 g)达到最大,在其它熟期组间(18.86~19.18 g)差异不显著。熟期组内品种籽粒性状的差异远大于熟期组间育成品种籽粒性状平均值间的差异。(4)各熟期组品种在各生态区籽粒性状的差异虽达到显著水平,但差异并不大。第Ⅰ亚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内蒙古北部地区,各熟期组在该地的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蛋脂含量、百粒重平均值分别低于相应的全试验平均值约0.1~0.4、0.6~1.3和1~1.5个百分点。第Ⅱ亚区主要包括黑龙江中南部至吉林省长春地区,MG000-MGⅠ油脂含量在该地比相应的全试验平均约高0.1~0.2个百分点,百粒重高约0.45~1.1 g。第Ⅲ亚区包括黑龙江西南至吉林省东北部缺水地区,MG000-MGⅡ的蛋白质含量在该亚区比相对应的常规值高约0.3~0.5个百分点,MG000-MGⅠ的蛋脂总量在该亚区均高于相应的常规值,其中MG000高约0.5个百分点,其余各组高0.1~0.2个百分点。第Ⅳ亚区主要包括辽宁省大部地区,MG000-MGⅡ的蛋白质含量在该亚区比相应的常规值高约0.2~0.6个百分点,油脂含量比相应的常规值高约0.7~1.64个百分点,蛋脂总量则比相应的常规值高约1个百分点。第Ⅰ亚区综合生态条件并不利于大豆高品质的表达,第Ⅱ亚区综合生态条件有利于油脂含量、百粒重的表达,第Ⅲ亚区综合生态条件有利于蛋白质含量、蛋脂总量的表达,第Ⅳ亚区综合生态条件有利于各品质性状的表达。东北各亚区生态环境对籽粒品质性状的表达有一定作用,但各亚区内品种间的遗传差异更大。根据品种在各生态亚区的表现筛选出一批籽粒性状有特色的品种供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27.
对大豆异黄酮、皂苷、磷脂、膳食纤维、寡聚糖、蛋白酶抑制剂、凝集素、露那辛等功能成分的结构、功效以及育种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为开展大豆功能成分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  相似文献   
28.
大豆新品种垦丰17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垦丰17号大豆新品种是以北丰8号为母本,以长农5号为父本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原代号垦00-407。2007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稳产、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介绍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9.
东北大豆种质资源株型和产量性状的生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东北大豆产量相关性状(地上部生物量、产量、表观收获指数、主茎荚数)和株型相关性状(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目、倒伏程度)生态特性及各亚区改良方向,本研究采用1916-2012年间搜集或育成的东北地区代表性资源361份,于2012-2014年在东北4个生态亚区的9个代表性地点进行试验研究(Ⅰ亚区:北安、扎兰屯,Ⅱ亚区:克山、牡丹江、佳木斯、长春,Ⅲ亚区:大庆、白城,Ⅳ亚区:铁岭)。(1)将品种在所有环境下的平均值作为该品种的综合值,用以作为与生态区值比较的标准。结果表明:东北大豆群体及各熟期组在各生态区产量和株型性状的差异虽达到显著水平,但绝对差异并不大。第Ⅰ亚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和内蒙古北部地区,东北大豆群体在该亚区的特点是植株高大主茎荚数偏低(仅为其它亚区值的一半左右);第Ⅱ亚区主要包括黑龙江中南部至吉林省长春地区,东北大豆群体在该亚区的特点是株型高大但倒伏问题突出;第Ⅲ亚区包括黑龙江西南至吉林省东北部缺水地区,东北大豆群体在该亚区的特点是植株矮小,主茎节数降低,但产量、主茎荚数和表观收获指数均较好;第Ⅳ亚区主要包括辽宁省大部地区,东北大豆群体在该亚区的特点是植株矮小,表观收获指数偏低、产量略低的特点。(2)通过将大豆按照产量高低分为3组(低产、中产、高产),讨论不同亚区不同产量类型大豆改良的方向及该亚区改良进展及理想的高产株型。结果表明:产量改良应通过改良地上部生物量来实现,不同亚区不同产量类型改良的方向略有不同。第Ⅰ亚区将中产型改良为高产型应重视主茎节数的增加,本地区高产品种应注意改良地上部生物量和主茎荚数,本群体在这两个性状优势有限;第Ⅱ亚区各产量类型改良均应注重主茎节数和株高的改良,中产型改良为高产型应重点关注主茎节数;第Ⅲ亚区改良与地上部生物量相关的株高、主茎、分枝性状均能改良各产量类型;第Ⅳ亚区应注意改良当地品种表观收获指数。根据各亚区内群体高产品种及当地适宜熟期组高产品种的株型特点,提出了不同亚区的高产株型,同时筛选出一批各生态亚区内高产品种供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30.
苦胆是猪、牛、羊、鸡、鸭、鹅等畜禽屠宰后的副产品之一。在我国历史上,苦胆作为药用原料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早在古代医药名著《本草纲目》中就收载有二十余种动物的胆汁为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近几年来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苦胆的药用价值及加工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例如,从猪苦胆中提取出的胆红素,自从成为合成人工牛黄的贵重原料以来,其价值突飞猛增(前几年含量90%,每公斤约8万元,现行价高达13万元以上)。而胆红素的生产工艺又十分简单,设备要求也不复杂,其经济效益却很显著。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各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是一条脱贫致富的途径。但是,在不少乡镇和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