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8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0篇 |
农学 | 9篇 |
基础科学 | 13篇 |
12篇 | |
综合类 | 58篇 |
农作物 | 3篇 |
水产渔业 | 5篇 |
畜牧兽医 | 38篇 |
园艺 | 12篇 |
植物保护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8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大熊猫放归计划框架与操作程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依据IUCN/RSG关于物种放归的标准,借鉴麋鹿、普氏野马和扬子鳄等物种放归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大熊猫放归的基本内容和程序,即:足够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知识;适宜栖息地的选择;充足的释放动物种源;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有效的工作小组的分析和综合,从潜在的栖息地的评估和选择,到小规模的释放试验性项目,长期监测,发展到正式放归项目实施。 相似文献
22.
在渭北山区种植冬小麦采用膜侧沟播、覆膜沟穴播、平膜穴播、露地条播的试验表明,4种方式的土壤含水量大小依次为膜侧沟播覆膜沟穴播平膜穴播露地条播植株株高、穗长、小穗数由大到小顺序为沟穴播、平膜穴播、膜侧沟播、露地条播;产量水平高低的次序为覆膜沟穴播、侧沟播、平膜穴播、露地条播。地膜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在干旱少雨的山区均有良好的增温保墒效应,小麦生育期缩短,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3.
闭蓄态磷是(氢)氧化铁形成的不溶性胶状薄膜包被的铁磷或铝磷等含磷物质的总称,主要存在于热带及亚热带风化程度较高的酸性富铁土壤中,其数量和形态受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闭蓄态磷作为一种植物难以直接利用的磷形态,在土壤磷库中比例较高,影响土壤磷有效性与当季利用率。闭蓄态磷的形成与转化主要受土壤pH、氮磷、水分、有机质(有机酸、生物炭等)、铁、铝、钙、土壤质地、植物以及微生物等影响。人为施肥能够直接导致农田土壤表层的闭蓄态磷含量升高,而随着铁铝氧化物向下迁移土壤深层闭蓄态磷增加更为明显,闭蓄态磷含量与氧化铁含量显著相关。在pH较低条件下,水分以及有机质的增加也可能促进闭蓄态磷的形成。在长期土壤自然发育过程中,闭蓄态磷比例逐渐增加但增长较缓慢。在农田土壤中,闭蓄态磷受高强度集约化种植影响而呈现波动变化且变化速度快,这可能是由于耕地复种指数高、作物较强养分获取能力、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变化或有机无机肥料添加的激发作用。小分子有机酸、植物根系和微生物是活化闭蓄态磷的重要因素,在维持土壤内部磷循环平衡的同时,通过调节土壤水分,有机替代和增强微生物功能等不同农田管理措施,能够实现对闭蓄态磷的活化利用和精准调控。目前闭蓄态磷表征方法主要局限于化学提取,且存在提取不完全和不精确等问题。Chang & Jackson磷分级方法定量闭蓄态磷更符合于目前广泛接受的闭蓄态磷定义。土壤闭蓄态磷的定量方法与形成转化模拟,多元素耦合促进闭蓄态磷形成以及闭蓄态磷活化调控等是潜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24.
磷素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也是联系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作用的关键元素。对磷酸根在矿物表面吸附反应机制的深入认识,有助于了解其在陆地和水环境中的形态、迁移、转化和生物有效性。本文主要综述了磷酸根在常见(土壤)矿物表面吸附机制的研究进展。各种分析技术或方法,如OH–释放量分析、Zeta电位分析(电泳迁移率测试)、等温滴定量热法、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X射线吸收光谱、表面络合模型、量子化学计算等,均以不同方式揭示磷酸根在不同矿物体系的吸附机制。磷酸根在矿物(尤其是铁、铝氧化物)表面的吸附通常伴随着水基和羟基的交换。一般认为磷酸根在矿物表面主要形成双齿双核、单齿单核内圈络合物,且受pH的影响较大。pH以及磷酸根在矿物表面的吸附密度影响内圈络合物的质子化状态。在低pH、高磷浓度、较高反应温度、较长吸附时间,以及弱晶质矿物吸附等条件下矿物表面吸附的磷可在矿物表面转化形成含磷的表面沉淀,造成矿物溶解转化以及磷生物有效性的进一步降低。最后展望了磷酸盐在矿物-水界面吸附有关的研究热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25.
为探讨龙葵(Solanum nigrum L.)耐镉(Cd)机理,采用基质培养法,研究了50 μmol·L-1 Cd(CdCl2·2.5H2O)处理120 d对其生长和叶片细胞壁果胶、木质素含量、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纤维素酶(Cx)、NADH-过氧化物酶(NADH-POD)、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GPOD)和松柏醇过氧化物酶(CAPX)活性以及质外体汁液中过氧化氢(H2O2)含量和G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Cd处理显著抑制了龙葵地上和地下部的伸长生长、降低了根的干物质积累(P<0.05),但茎的分枝增多,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胞间CO2浓度无显著变化(P>0.05);细胞壁结合酶NADH-POD、GPOD和CAPX活性以及果胶含量显著增高(P<0.05),而PG活性显著下降(P<0.05),Cx活性和木质素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质外体汁液中H2O2含量显著增加(P<0.05),GPOD和SOD同工酶谱及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CAT同工酶谱带增宽,APX同工酶谱带数增加,二者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说明50 μmol·L-1 Cd较长时间处理龙葵植株,其地上部分生长仍处于良好状态,表现出对Cd毒害的耐性,这与Cd处理后叶片细胞壁果胶含量和结合酶GPOD以及质外体汁液中APX、CAT活性升高有关,推测这是龙葵耐Cd的一种机理。 相似文献
26.
对天水市鱼菜共生产业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了发展现状,并分析了鱼菜共生产业发展特点,以期为该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
为了研究添加蚯蚓对断奶仔猪和后备母猪诱食性的应用效果,本试验选用27日龄断奶仔猪60头和70 kg后备母猪6头,随机分为2个处理。处理Ⅰ: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处理Ⅱ:试验组,饲喂基础饲粮+蚯蚓产品(纽萨夫,N·S·F)。准确记录10 d试验期内断奶仔猪和后备母猪的采食量,计算平均日采食量和偏食率。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N·S·F显著提高了断奶仔猪的平均日采食量,其偏食率高达59.33%(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N·S·F后备母猪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提高,后备母猪的偏食率高达88.27%(P0.05)。饲粮中添加蚯蚓能提高断奶仔猪和后备母猪平均日采食量,提高其偏食率,诱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8.
天然有机质(NOM)在土壤、沉积物和水体等环境中无处不在,其中富里酸和胡敏酸是主要形态。富里酸及胡敏酸活性高,易与天然矿物颗粒和金属离子发生相互作用,影响矿物的表面化学特性以及金属离子的形态与迁移性,进而在控制环境中金属离子的生物有效性和毒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富里酸和胡敏酸等NOM和金属离子在矿物表面共吸附特性与主要影响因素,归纳了表面络合模型和现代光谱技术在上述三元体系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反应机制研究进展。NOM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金属离子在矿物表面的吸附特性和反应机制,并受体系pH、金属离子类型和浓度、NOM浓度、NOM和金属离子的添加顺序、矿物类型等因素的影响。低pH时,NOM通常促进矿物对金属离子的吸附。NOM和金属离子在矿物表面的共吸附机制包括:NOM和金属离子竞争吸附表面活性吸附位点;在溶液中形成NOM-金属离子络合物;形成金属离子桥接矿物表面位点与NOM的A型三元络合物(矿物-金属离子-NOM)或NOM联接矿物表面与金属离子的B型三元表面络合物(矿物-NOM-金属离子);静电作用改变表面电荷特征。最后展望了天然有机质等配体与金属离子在矿物表面共吸附有关的研究热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29.
从1990-2004年对平菇栽培、管理、销售等一系列的过程中出现的几次春季平菇子实体突然大量死亡原因的诊断分析得出:进入春季后,日平均气温稳定回升到15℃左右.平菇幼蕾大量发生,幼菇生长正常,突遇持续一候左右的日最高气温≥32℃且日平均气温≥23℃的高温天气时段(菇棚内日最高气温≥35℃且日平均气温≥25℃),或突遇持续一候左右.日最低气温≤0℃,日平均气温0℃左右低温天气侵袭影响,致使基质营养输送出现紊乱,导致子实体大量萎蔫死亡,市场平菇突然稀少,菇价猛长,并且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仲春和初春.冷暖天气交替之时。因此。通过分析总结,相应提出一些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30.
陕西省大荔县沙苑地区杏的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也非常丰富。万斤黄杏是许庄镇冯笃信1997年在该地区官池村杏园发现的优异单株。1试栽情况笔者对发现的单株进行了连续3年观察,结果性能好,1999年8月采接穗繁苗,2000年以半成苗建园。园址位于县城西3kg处,系洛惠灌区,土质中壤,中等肥力。面积1320m 2,株行距1.5m×3.5m,每666.7m 2栽128株。2001年开花株率100%,2002—2005年平均株产分别为11.8、33.5、34.8、43.4kg,每666.7m 2产量分别为1515、4293、4495、5556kg,市场售价1.60~2.20元k/g,每666.7m 2平均收5000元。另外,许庄镇冯家党村冯乾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