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3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1篇
  42篇
综合类   99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5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耕作对渭北旱塬小麦-玉米轮作田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星宇  王浩  于琦  王瑞  王小利  李军 《中国农业科学》2021,54(14):2977-2990
【目的】探讨不同降水年型下,耕作方式对冬小麦-休闲-春玉米轮作田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为旱区粮田降雨高效利用与耕作制度创新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于2007—2019年在渭北旱塬进行长期定位保护性耕作试验,以传统翻耕(CT)为对照,设置免耕(NT)和深松(ST)2种少耕耕作方式,分析不同降水年型下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轮作田休闲期土壤蓄墒、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1)降水年型、耕作方式及其互作均显著影响休闲期末期土壤贮水量和休闲期蓄墒率,其中降水年型是休闲末期土壤贮水量和休闲期蓄墒率变化的主导因素。休闲末期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mm)表现为丰水年型(430.6)>欠水年型(405.9)>平水年型(381.5);NT(417.4)>ST(402.3)>CT(398.2);丰水年型NT处理休闲末期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最高(438.5),平水年型ST处理最低(370.2);休闲期蓄墒率(%)表现为丰水年型(27.1)>欠水年型(26.6)>平水年型(25.1);NT(27.6)>ST(26.4)>CT(25.8);欠水年型NT处理土壤蓄墒率最高(29.1),平水年型CT处理土壤蓄墒率最低(25.0)。(2)降水年型、耕作方式及其互作均显著影响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其中耕作方式是冬小麦产量(kg∙hm-2)和WUE(kg∙hm-2∙mm-1)变化的主导因素。冬小麦产量表现为丰水年型(4985)>欠水年型(3984);NT(4522)>ST(4468)>CT(4465);丰水年型NT处理产量最高(5033),欠水年型ST处理最低(3957);冬小麦WUE表现为丰水年型(15.4)>欠水年型(14.9);NT(16.2)>ST(15.4)>CT(14.0);丰水年型NT处理WUE最高(16.5),欠水年型CT处理最低(13.9)。(3)降水年型、耕作方式及其互作均显著影响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其中降水年型是春玉米产量(kg∙hm-2)和WUE(kg∙hm-2∙mm-1)变化的主导因素。春玉米产量表现为丰水年型(7677)>欠水年型(6999)>平水年型(5887);NT(6900)>ST(6879)>CT(6785);丰水年型ST处理产量最高(8003),平水年型ST处理最低(5723);春玉米WUE表现为丰水年型(18.7)>欠水年型(17.5)>平水年型(14.8);NT(17.8)>ST(17.0)>CT(16.2);丰水年型ST处理WUE最高(19.3),平水年型CT处理最低(13.9)。(4)在冬小麦-休闲-春玉米轮作周期中,耕作方式显著影响作物产量和WUE。其中NT处理多年平均产量和WUE分别较CT处理提高1.6%和9.5%,ST处理多年平均产量和WUE分别较CT处理提高1.2%和3.9%。【结论】综合各降水年型下土壤水分与作物产量得出,保护性耕作可以相对高效地实现保水增产目的,其中以免耕处理蓄水与增产效应最佳。从旱作农田高产高效及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综合考虑,推荐免耕作为黄土高原地区实现蓄水保墒及增产增收目的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82.
83.
产铁载体PGPR菌筛选及其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改进的CAS定性、定量方法,从16株PGPR菌株中初步筛选出具有抗病原真菌作用的菌株,再利用平板对峙法将筛选出的5株PGPR菌与3种病原真菌进行拮抗试验。结果表明,LHS11对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cumerinum),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niveum)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达到80%以上;其次是191对黄瓜枯萎病菌,抑菌率为74%,LHS11、191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抑制效果相近,抑菌率分别为64%和65%。191和LHS11是抑菌效果较好的生防PGPR菌株,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4.
为探究高羊茅FaGI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利用酵母双杂交、双分子荧光互补和免疫共沉淀探究与FaGI互作的蛋白;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过表达载体p1300-FaGI遗传转化拟南芥,获得转FaGI基因拟南芥株系,以拟南芥野生型Col-0、过表达FaGI基因株系和gi突变体为材料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并观察其开花表型。结果表明,利用酵母双杂交方法筛选出与FaGI互作的FaCO蛋白,并通过双分子荧光互补和免疫共沉淀证明了FaGI和FaCO在体内和体外存在互作关系;过表达FaGI基因拟南芥植株的开花时间比野生型Col-0提前约1.24 d;将FaGI-OE、gi与野生型比对,分别筛选出1 963和92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与野生型植株相比,过表达FaGI基因株系的差异基因富集在与生长发育、光周期途径、激素合成和信号传导、碳代谢等相关生物过程和代谢通路。综上,FaGI影响光周期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在长日照条件下过表达FaGI基因促进了拟南芥开花,同时该基因的功能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可作为高羊茅调控分子育种的目标基因。本研究结果为揭示FaGI基因的功能及其调控网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5.
光周期是调控植物开花的主要途径之一,GI在光周期途径中是控制生理节律和开花的关键因子。为探索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am distachyon)BdGI基因的表达模式和蛋白互作关系,本研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BdGI基因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和长日照下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运用酵母双杂交初步筛选出互作蛋白BdZTL,并用双分子荧光互补法(BiFC)和免疫共沉淀法(CoImmunoprecipitation)进行验证。qRT-PCR分析结果表明,BdGI基因在不同光照下和长日照下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不同,且都保持一定的昼夜节律,并且受到光周期的调控;利用酵母双杂交检测到GI与ZTL蛋白存在互作关系,双分子荧光互补与免疫共沉淀检测结果验证了两者互作关系的真实性。综上所述,BdGI的表达受光周期调控,具有昼夜节律性,在光周期诱导二穗短柄草开花的过程中也具备一定的调控作用。本研究结果为GI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明FaGST基因的功能和分子调控机制,为其后期的抗性利用与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前期构建的pCAMBIA1300-35S空载体和pCAMBIA1300-35S-FaGST过表达载体,将其转化感受态(DH5α)细胞后导入农杆菌GV3101,利用花序侵染法转化拟南芥,通过潮霉素(Hyp)进行筛选、PCR鉴定,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表达量。【结果】FaGST基因成功导入拟南芥中,获得6株空载体转基因拟南芥植株和8株转FaGST基因拟南芥植株;8株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FaGST基因表达量为1.31~2.06,较野生型拟南芥植株表达量(1.00)显著或极显著提高。【结论】成功获得拟南芥转基因纯合植株,FaGST基因在拟南芥植株中已过量表达。  相似文献   
87.
我国探险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探险旅游的基础理论出发,针对目前我国探险旅游的安全现状,提出了构建我国探险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88.
分析了食饵具有自私和无私两种行为的自治捕食者-食饵模型.证明了在适当条件下稳定极限环的存在性及物种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89.
小麦中外源遗传物质鉴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小麦近缘植物外源遗传物质不断导入普通小麦,对小麦中外源遗传物质的鉴定方法的研究不断得到深入。目前,鉴定方法有传统的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及生化标记与原位杂交、分子标记等。本文从不同层次对这些鉴定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优缺点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形态标记简单直观,但其数目少,多态性差;染色体计数和染色体构型分析能反应染色体在结构和数目上的变化,但无法确定外缘染色体的来源与易位位置,且费时费力;染色体分带对带有特征带的整条或大片段易位特别有效,对不显带的小片段无能为力;同工酶和种子贮藏蛋白常被用来鉴定部分同源染色体归属,稳定性好,但其标记的数量比较有限;分子原住杂交能准确鉴定是否含有外缘染色体,但无法明确附加、代换及易位的哪一条外源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RFLP、RADP、AFLP、SSR、SCAR和STS等分子标记以多态性高、不受季节环境影响而被广泛采用,但其在染色体定位上还需与其它鉴定方法相结合。小麦中外源遗传物质鉴定的准确性依赖于以上鉴定方法相互结合,相互验证。  相似文献   
90.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撑绿竹地上部秆、枝、叶的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旨在揭示撑绿竹的需肥规律,为其规范化种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氮磷钾的年吸收量、各器官的养分年吸收量以及地上部各器官的养分吸收总量均是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在处理4时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