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3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9篇 |
农学 | 2篇 |
基础科学 | 7篇 |
2篇 | |
综合类 | 89篇 |
农作物 | 5篇 |
水产渔业 | 3篇 |
畜牧兽医 | 37篇 |
园艺 | 13篇 |
植物保护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目的】分析不同化学型油用樟树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及其抗旱性,为樟树品种选育及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年生的9种化学型油用樟树(1号~9号)叶片为试验材料,观测其解剖学结构和气孔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各化学型油用樟树的抗旱性。【结果】1号樟树(桉叶油素型)的叶片厚度最厚,为141.16μm,显著高于其他化学型油用樟树(P0.05,下同);6号樟树(龙脑型)的叶片厚度最薄,显著低于其他化学型油用樟树。1号和2号樟树(芳樟醇型I)叶片的栅栏组织厚度较厚,分别为65.55和65.67μm,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但显著高于其他化学型油用樟树;6号樟树叶片的栅栏组织厚度最薄,为45.37μm,4号樟树(黄樟油素型)次之,二者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其他化学型油用樟树。4号和9号樟树(柠檬醛型II)的叶脉密度较大,分别为8.86和8.14mm/mm~2,二者差异显著,且显著大于其他化学型油用樟树;7号樟树(柠檬醛型I)的叶脉密度最小(2.14 mm/mm~2),显著小于其他化学型油用樟树。气孔密度较大的是1号和3号樟树(芳樟醇型II),分别为430.0和436.0个/mm~2,二者差异不显著,但显著大于其他化学型油用樟树;气孔密度最小的是7号樟树,为227.0个/mm~2,显著小于其他化学型油用樟树。在保卫细胞长度方面,7号和8号樟树较大,2号和3号樟树较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桉叶油素型的1号樟树、芳樟醇型I的2号樟树和芳樟醇型II的3号樟树抗旱性较强,黄樟油素型的4号樟树抗旱能力最弱。【结论】叶片厚度、中脉导管直径、栅栏组织厚度和气孔密度可作为评价樟树抗旱能力的叶解剖结构特征指标;桉叶油素型、芳樟醇型I和芳樟醇型II樟树抗旱性较强,可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引种栽培,黄樟油素型的抗旱能力最弱,不宜引种。 相似文献
92.
烟台市苹果蚜自然传播及发生为害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发生苹果绵蚜的果园进行了广泛调查,自然传播是发生区内绵蚜传播蔓延的主要方式,传播范围为1-5km,其寄主广泛,果园管理粗放,加之防治不力,会导致猖獗为害,为害损失率为4.70-29.31%。 相似文献
93.
94.
【目的】探讨对节白蜡对人居环境空气中常见几种化学污染物的清除效果。【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对节白蜡清除常见挥发性空气污染物效果及其自身的挥发性物质释放情况。【结果】对节白蜡对甲醛、苯和甲苯、氨、臭氧等空气污染物具有良好清除作用。一株株型在(26~38)cm×(36~40)cm的对节白蜡,在0.56~2.22 mg·m-3的甲醛质量浓度范围内,对甲醛的最大清除速率达(65.17±2.80)μg·h-1;在1.35 mg·m-3苯和1.09 mg·m-3甲苯的混合污染空气中,对苯和甲苯的清除速率分别达12.37和10.97μg·h-1;在含4.34 mg·m-3氨的空气中,对气态氨的清除速率达(296.04±13.07)μg·h-1,清除率达97.48%±4.31%以上;促进臭氧分解速率提高45%~100%,半衰期缩短一半。光照和盆土有利于对节白蜡对几种污染物的清除。试验期间,植株形态外观上未观察到肉眼可见的损伤。正常生长状态下,完整叶没... 相似文献
95.
在30只急性肝损伤家兔上对甘遂配伍甘草的怍用进行了实验研究。内容包括临床观察,SGPT 值测定、病理剖检及组织学检查。试验结果表明,甘遂与甘草按1:1,1:2和2:1的比例配伍并不出现明显的刺激作用和毒性反应,也不会使病情加重或减轻. 相似文献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