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3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3篇
  23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5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为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和保护广东近岸海洋生态环境,于2004—2010年对广东沿岸17个主要港湾的海水养殖牡蛎进行了采样,运用原子荧光光谱法监测其总汞含量,并结合1989—1993年的历史监测数据分析了广东近岸海域总体及粤东、珠江口和粤西三大主要海区牡蛎体内汞的时空分布规律,应用单因子指数法和人体暴露风险系数法(HQ)评价了牡蛎体汞含量对人体暴露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1989—2010年广东沿海牡蛎体内汞含量的检出率为100%,变化范围为(0.080±0.114)mg·kg-(1湿重,下同)。单因子指数评价结果与风险系数(HQ)评价结果一致。上世纪80年代末(1989年)广东海域牡蛎体内汞含量处于污染水平,健康风险系数较大(HQ=3.39×10-2);90年代(1991—1993年)牡蛎体内汞含量逐年降低,健康风险显著降低(HQ=2.23×10-2,P〈0.05);2004年以来,全海域的牡蛎体内汞含量一直稳定地维持在较低水平([0.012±0.006)mg·kg-1];粤东、珠江口海域牡蛎体内含量稳定下降,粤西海域降幅有所减小。2006—2010年,人均摄取牡蛎软组织20g·d-1,每年食用200d,食用20a后,在人均寿命70岁的时间内,其健康风险系数HQ为0.13×10-2,食用安全,不存在潜在的危害性,食用广东沿海牡蛎对人体日均总汞允许摄入限量的贡献率仅为0.13%。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鱼体抗氧化系统以及神经系统对水体中汞胁迫的响应机制,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汞离子对红鳍笛鲷幼鱼[体长为(4.95±0.79)cm,体重为(4.57±2.02)g]的急性毒性及对鱼体肝脏、鳃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半静水实验条件下,汞离子对红鳍笛鲷幼鱼的安全浓度为0.040mg/L。汞离子暴露6h时,各浓度组的肝脏SOD酶活均比对照组有显著升高(P<0.05)。随暴露时间的增加,低浓度组SOD的活性变化较小,而高浓度组鱼体肝脏SOD的活性出现被诱导或被抑制的现象,表明鱼体在高浓度汞胁迫下抗氧化系统出现一定程度的紊乱。鳃的SOD活力在暴露6h亦显著升高,随时间的延长,各浓度组SOD的活性具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MDA含量的变化表明,鳃组织在暴露6h时已开始受到显著损伤(P<0.05),而肝在6h时无显著变化,在12h时开始受损伤。脑组织AChE活性在暴露6h时略受抑制(P>0.05);暴露12h时高浓度组显著增加(P<0.05),诱导率平均为36%;汞离子暴露24h时,鱼脑AChE的抑制率分别为28%~38%;暴露48h、96h时抑制率...  相似文献   
13.
合理选取标志放流鱼的规格是成功监测放流鱼类动态及评估增殖效果的关键步骤。本研究以黄鳍棘鲷为对象,通过2个实验评价标志鱼的适宜规格。实验1对比了4种体长的黄鳍棘鲷(平均体长5、7、11和14 cm)作T型标志后其生长、存活和标志保留情况,并利用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分别分析标志鱼存活率和标志保留率的规格特异性;实验2模拟了不同混合比例下2种体长黄鳍棘鲷标志鱼与不标志鱼的捕捞情况,并利用重抽样方法对捕捞结果作计算机重抽样,分析2种鱼能否充分混合以及标志鱼的规格、比例对捕捞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1)7、11和14 cm标志组的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2)标志鱼的存活率随体长的增加而增加(5 cm标志组的鱼在标志后7 d内全部死亡,7、11和14 cm标志组的存活率分别为77.5%、92.5%和100.0%)。标志鱼的存活率与初始体长的逻辑斯蒂回归关系式为P=exp(0.099X-6.900)/[1+exp(0.099X-6.900)];(3)各组的标志保留率较高(7、11和14 cm标志组的标志保留率分别为97.5%、100.0%和100.0%),但与体长无明显关系;(4)模拟捕捞结果与计算机重抽样结果无显著差异,二者均不受鱼体规格的影响,但受标志鱼比例的影响极显著,标志鱼比例越高,其捕获率也越高。综上,建议今后采用T型标志方法开展增殖放流品种(如黄鳍棘鲷)的相关研究时,应综合考虑成本和可接受的误差范围以选择符合研究目的的标志鱼规格,若需标志鱼的存活率高于50.0%,则体长至少为7 cm,高于75.0%则体长至少为8 cm,高于95.0%则体长至少为10 cm。此外,在成本允许的条件下,建议尽可能增加放流鱼类中标志鱼的比例以提高增殖效果评估的代表性,而具体适宜的比例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广东沿海牡蛎体镉(Cd)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食用健康风险,实验根据2001-2010年广东17个海湾的牡蛎体Cd含量监测结果及1989-1999年的历史数据,分析了广东沿海总体及粤东、珠江口、粤西3大海区牡蛎体镉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风险商法评价其健康风险.1989-2010年广东沿海累计268频次的监测结果表明:牡蛎体Cd含量变化范围为未检出~10.80 mg/kg(均值1.14 mg/kg,以湿重表示,下同),检出率97.01%;其中98.64%符合中国、美国牡蛎体或贝类的Cd含量限量标准(≤4 mg/kg).珠江口海域达标率为三大海域最低(86.5%),是今后生物监测与海洋环境管理的重点.2001-2010年牡蛎体Cd含量的健康风险依次为儿童-青少年(5~17岁)>老年人(60岁以上)>成年人(18~59岁);连续食用广东沿海牡蛎10年,其Cd含量在70年内不会对人体构成Cd摄入过量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分析,对小冀工业区周边土壤中六种重金属(Cd、Cr、Cu、Ni、Pb和Zn)进行了总量测定。参照GB15618-1995二级标准,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土壤质量进行了现状评价,并采用Tessier五步连续萃取法对超标重金属Cd、Ni和Zn进行了形态分析及生物活性分析。结果表明:1)Cr、Cu和Pb含量均未超过国标二级标准,Cd、Ni和Zn三种重金属含量均超标,工业区综合污染非常严重,主要污染元素是Cd;2)Cd、Ni和Zn在土壤中的形态分布差异性较大,Cd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存在,Ni和Zn主要以残渣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存在;3)金属生物活性系数大小顺序为Cd>Zn>Ni,迁移系数的大小顺序是Cd>Zn>Ni,其中Cd的生态风险很大。  相似文献   
16.
蚯蚓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学锋  曹静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415-7416
综述了蚯蚓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指示和修复作用,为蚯蚓在重金属土壤植物修复方面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 地处渭北高原的蒲城县坞泥大队和大荔县小坡大队,在夏秋蚕期,除加强桑园管理提高叶质,合理调节环境,精心饲育外,狠抓了消毒防病工作,夺得了蚕茧丰收。夏蚕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盆栽实验,通过模拟添加不同水平的EDTA,强化小蓬草修复Cd及Pb-Cd复合污染的土壤.分析了小蓬草对Cd的吸收特性及EDTA对其转运、富集Cd的影响.结果表明,当EDTA的添加水平为5.0 mmol·kg-1时,单一Cd处理下的小蓬草地上部分的Cd含量达到最大值,比对照提高了70.4%;在Pb-Cd复合污染处理下,EDTA的添加水平为2.5 mmol·kg-1时,小蓬草地上部分Cd含量及其转运系数、富集系数均达到最大值,比较对照增加了535%、89%、1464%.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典型溴化阻燃剂六溴环十二烷(HBCD)和重金属Cu2+对海水小球藻(Chlorella salina)的毒性作用,本研究测定HBCD和Cu2+单独和联合暴露96 h后小球藻的细胞密度、Chla含量和叶绿素荧光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单独暴露下,HBCD处理组藻细胞密度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其中500μg·L-1 HBCD处理组抑制率最高(32.99%),Chl a含量和Fv/Fm则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Cu2+处理组中,96 h-EC50分别为637μg·L-1(细胞密度)和541μg·L-1(Chl a含量),Chl a含量对Cu2+的敏感性高于细胞密度,海水小球藻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且呈剂量-效应关系,1 260μg·L-1和2 000μg·L-1 Cu2+处理组中Fv/Fm分别显著降低24.24%和32.32%;HBCD和Cu2+<...  相似文献   
20.
新乡市寺庄顶污灌区土壤及小麦重金属污染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通过田间采样及室内样品分析,对新乡市寺庄顶污灌区土壤和小麦子实中重金属污染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土壤中Cr含量达标,Cd、Ni、Zn和Cu的含量超标,其平均含量分别为65.31、1 196.64、2 799.25和145.78mg·kg-1,是国家土壤环境二级标准的108.85、19.94、9.33和1.46倍;污染最严重的Cd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存在,所占比例平均为56.84%,Ni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存在,所占比例平均为37.44%和39.55%,Zn主要以残渣态存在,所占比例平均为78.24%.Cu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存在,所占比例平均为57.70%.小麦子实中Cd污染最严重,其平均含量为2.55 mg·kg-1,是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25.5倍,这主要是南于土壤中Cd总最严重超标且迁移能力最强的可交换态所占比例较高引起的,Ni、Cr和Zn含量分别是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12.98、6.12和1.32倍,表明长期污水灌溉对寺庄顶灌区小麦的食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