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7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2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龙眼采后腐烂相关细菌与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龙眼腐烂果实中分离细菌和真菌,并结合菌落形态观察以及16S rDNA和ITS序列分析对所分离的细菌和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龙眼腐烂果实中分离得到11株细菌和7株真菌。菌落形态观察以及16S rDNA和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所分离的细菌主要鉴定为奥斯陆莫拉菌、短小芽胞杆菌、柠檬明串珠菌、肠膜状明串珠菌和东方醋酸菌。所分离的真菌主要鉴定为淡色生赤壳菌、葡萄座腔菌科真菌、间座壳菌、疖葡萄座腔菌和木贼镰孢菌。从龙眼腐烂果实中分离到的细菌和真菌目前在龙眼采后病害中未见相关报道,对于其致病性检测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回接验证,以明确导致采后龙眼果实腐烂的主导微生物。  相似文献   
32.
不同药剂防治香蕉枯萎病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筛选防治香蕉枯萎病的药剂,测定了9种药剂在PDA平板上的抑菌效果,以及它们在土壤中的抑菌率。结果表明,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的500倍稀释液在PDA平板上具有显著的抑菌效果,平均抑菌圈直径分别为3.14 cm、1.86 cm和1.51 cm,它们在土壤中抑菌率分别为85.19%、75.31%和54.32%,显著高于其他药剂。选用这3种药剂和溴氯海因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每株香蕉分别施用200 mL的上述4种药剂1000倍稀释液,连续施用3次,咪鲜胺、多菌灵和福美双的盆栽防治效果分别为64.65%、48.23%和45.71%,显著高于溴氯海因药剂的防效26.77%。这些结果为香蕉枯萎病的综合防控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33.
为有效评价生防菌对香蕉尖孢镰刀菌古巴转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bense,FOC4)B2的防病能力,通过对收集的生防菌资源进行抗性筛选,对筛选到的3株拮抗菌进行了抑菌观察、抗病谱测定、土壤抑菌能力监测及盆栽苗拮抗能力测定,并对测试菌进行了形态观察和16 r DNA测序鉴定。结果表明:249个测试菌中有109个菌株在对峙培养中表现拮抗能力,其中有三个菌株A5-6, D7-16和CL7的抑菌效果较为稳定。显微观察显示:三个拮抗菌会导致病原菌B2的菌丝发育畸形、膨胀、胞壁增厚、部分形成泡状、内容物外渗生长,以及抑制孢子的萌发等显著影响。抑菌谱测试表明,菌株对包括FOC以内的其它真菌性病害抑菌率在60%以上,但对尖孢镰刀菌其它专化型抑菌率较低,仅在40%-50%之间。土壤拮抗性能评价结果表明:拮抗菌单独对土壤中FOC数量的控制有限,只能降低一个数量级,但对盆栽苗中镰刀菌的数量控制能下降到2个数量级。盆栽实验表明,菌株A5-6以72.3%的防病效果较D7-16、CL7 45.4% 、50.0%的防效之间差异达到了极显著。三个菌株经形态学和16S rDNA序列鉴定表明D7-16为短短芽胞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A5-6和CL7也属于芽胞杆菌,三个菌株都是香蕉镰刀菌枯萎病潜在的良好生防资源,可作为生防菌做进一步的开发性研究。  相似文献   
34.
使用2株生防枯草芽孢杆菌A5-6,C10-1和香蕉枯萎病病原菌(Foc4),以不同的接种方式对4~5叶香蕉组培苗进行根部接种,以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这3种与植物抗病性密切相关的酶活性变化为指标,研究植物产生抗性的时间和强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经过生防菌A5-6和C10-1诱导处理的叶片PAL,POD,PPO的活性均高于对照(CK),生防菌和病原菌混合接种处理的POD和PPO酶活峰值高于生防菌和病原菌单独接种的处理。  相似文献   
35.
由地毯草黄单胞木薯萎蔫致病变种引起的细菌性萎蔫病是国内木薯种植中危害最严重的病害。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本研究评价了4种新型药剂对细菌性萎蔫病的防治作用。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炭特灵(25%溴菌腈EC)、乙蒜素(80%乙蒜素EC)和氨基乙蒜素(5%氨基寡糖素·20%乙蒜素ME)对不同来源的菌株有较好的抑菌作用,碧生(20%噻唑锌SC)效果较差,而海岛素(5%氨基寡糖素AS)效果最差。4个主栽品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碧生(20%噻唑锌SC)和乙蒜素(80%乙蒜素EC)防效最好,其次为炭特灵(25%溴菌腈EC)和氨基乙蒜素(5%氨基寡糖素·20%乙蒜素),而海岛素(5%氨基寡糖素AS)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36.
桑青枯病描述及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桑青枯病(mulberry bacterial with)的一些错误描述及研究中的误区,阐述了国内外桑青枯病发生情况、正确的学名及小种与生化类型。研究提出了桑青枯病致病性测定新方法——离体桑枝注射接种法;首次明确了桑青枯菌中除生化型5(小种5)外还存在较多的4型菌(小种1)。控制该病的危害需着重抗病育种和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37.
筛选了5对依据香蕉束顶病毒(Banana Bunchy Top Virus,BBTV)外壳蛋白基因(CP)、复制酶基因(RF)保守区段设计的引物.结果显示,以RF为靶序列的引物,香蕉束顶病毒PCR特异性高,可以从感病组织中检测到ng(10-9g)级的病毒.样品提取缓冲液经过Sephadex凝胶介质过柱可有效浓缩病毒、去除PCR反应抑制物质,提高检测灵敏度,降低检测的假阴性.  相似文献   
38.
采用改良的海藻糖电转化法获得GFP标记菌株X5-GFP、BQA2-GFP,显微镜观察标记菌株在土壤和水培中的番茄根际的定殖情况。结果表明:标记菌株单独或与青枯菌先后加入进行处理,番茄根际标记菌株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都是一致的。在土壤番茄根际中,X5-GFP单独处理后当天的菌量为1.05×106CFU/g,随之菌量逐渐下降;处理30 d后,为1.50×10~3CFU/g;而BQA2-GFP单独处理后当天菌量为1.68×106 CFU/g,随之菌量也逐渐下降;处理30 d后,为2.50×10~3CFU/g;在水培番茄根际中,X5-GFP单独处理后当天的菌量为2.70×10~5CFU/g,随之菌量逐渐下降;处理30 d后,为1.00×10~3 CFU/g;而BQA2-GFP单独处理后当天菌量为3.60×10~5CFU/g,随之菌量同样逐渐下降;处理30 d后,为1.50×10~3 CFU/g。这表明解淀粉芽胞杆菌X5、BQA2均在番茄根际有较强的定殖能力。  相似文献   
39.
化学诱变剂EMS对小麦条锈菌夏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3个pH值缓冲液,4个浓度甲基磺酸乙酯(EMS)溶液及6个时间处理,对小麦条锈菌夏孢子的诱变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缓冲液pH值为7.0时,经0.03mol/LEMS溶液处理6~8min,小麦条锈菌条中27号小种夏孢子的死亡率达83.6%~85.8%,符合微生物诱变经验指数最佳诱变剂量的选择标准。不同毒性的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对EMS的敏感性不同,且在离体培养条件下,毒性较弱小种的生活能力及抗逆能力明显强于毒性较强的小种。  相似文献   
40.
为进一步探究我国斯里兰卡木薯花叶病毒(Sri Lankan cassava mosaic virus, SLCMV)的分子特征及致病性。以感染SLCMV的木薯叶片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获得DNA-A和DNA-B基因组全长,通过生物信息软件分析比较其核酸及氨基酸序列特征;构建了强、弱致病力分离物(SLCMV-Colombo和SLCMV-DG1922)的侵染性克隆,分别将2种致病力分离物的DNA-A和DNA-B组分进行重组,接种烟草(Nicotianatabacum),比较2种分离物的致病性差异。结果显示:我国SLCMV为“旧世界”双组份菜豆花叶病毒,编码包括AV2基因在内的8个开放阅读框(ORFs);具有双生病毒典型的共同序列(CR)、重复序列、TATABox和TAATATT↓AC茎环结构,Rep蛋白羧基末端有7个氨基酸缺失;我国SLCMV的基因组、编码和非编码区与柬埔寨、泰国和越南分离物的相似性在97.0%~100.0%之间,与印度和斯里兰卡早期的分离物相似性为86.5%~98.6%,DNA-B组份与印度木薯花叶病毒株系(ICMV)编码区序列相似性为95.0%~97.6%,与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