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6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6篇
  4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24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根据黄河流域棉花区试泗阳试验点数据,结合国家棉花育种攻关要求,对黄河流域棉花品系的产量、品质等主要经济性状及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育成的杂交棉品系在产量、纤维改良方面成效显著,且多数参试品系可在泗阳及其相同生态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2.
淮北棉区棉花生产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淮北棉区棉花的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结合中国当前棉花发展的整体情况,提出只有走增加复种指数之路,因地制宣地推广短季棉,由两熟向多熟发展,从单作到间套复种等方法来突破棉花生产的瓶颈.  相似文献   
33.
为探讨棉花打顶剂在长江流域对麦后直播棉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早熟棉品种‘中棉所50’为材料,于2016-2017年在江苏省宿迁市开展打顶剂(DPC+)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喷施打顶剂棉花株高和果枝数显著高于人工打顶、低于不打顶,而上部果枝长度显著低于人工打顶和不打顶,株型更加紧凑、通风透光好。新生节间长度和新生果枝长度在不同剂量打顶剂处理下差异显著,而且随着打顶剂剂量增加长度逐渐变小,同时在人工打顶时间喷施打顶剂处理显著长于推迟5 d喷施打顶剂处理。单株成铃数基本表现为打顶剂处理高于人工打顶及不打顶处理,且人工打顶时间喷施打顶剂处理高于推迟5 d喷施打顶剂处理,单铃质量、衣分以打顶处理基本高于不打顶处理。连续2 a在人工打顶时间喷施打顶剂(DPC+) 1 125mL·hm~(-2)条件下,实际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平均达3 994.20 kg·hm~(-2)和1 464.10 kg·hm~(-2),比人工打顶条件下分别稳定增产0.9%和1.0%,且在此处理下,群体叶面积指数较为适宜(约4.0)、棉株功能叶叶绿素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34.
为了提高普通玉米籽粒品质、增加亚油酸含量,丰富其作为饲用玉米或者深加工原料的营养价值,试验以宿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高亚油酸玉米自交系配制的7个新组合为材料、郑单958为对照品种,进行了高亚油酸玉米品种的筛选鉴定。结果表明:新组合的田间性状中株高较对照高,而对照的倒伏率明显高于7个组合,新组合SQ1813、SQ1816、SQ1817、SQ1818的穗长超过17 cm、穗行数在15.5行以上、千粒重超过335 g,尤其以组合SQ1817表现更为突出。新组合的抗性和产量均高于对照,除SQ1814比对照减产,其余6个组合平均产量较对照增产7.16%。7个组合亚油酸、亚麻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而油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亚油酸含量占总脂肪酸的60%左右。同时,相关分析表明,亚油酸含量在总脂肪酸中的比例与总脂肪酸含量没有相关性。最终,筛选出SQ1813和SQ1817综合表现优异的2个新组合。  相似文献   
35.
为了监测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在选育过程中的遗传变异、分析选育对其遗传结构的影响,本研究以选育目标为壳宽快速生长的长牡蛎为实验材料,利用微卫星(Simple Sequence Repeats)标记技术,对长牡蛎基础群体(P0)和连续两代选育群体(F1和F2)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估。结果发现,所有微卫星位点在3个群体中都表现出了较高的多态性,P0、F1和F2代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6.5、12.2和12.8;P0、F1和F2代群体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平均数值分别为0.9068、0.8982和0.8836。所有群体10个位点的观测杂合度值(Ho)均小于期望杂合度值(He),观测杂合度平均值的大小范围为0.5775–0.6484,期望杂合度范围为0.8594–0.9279。哈迪-温伯格平衡(HWE)结果显示,3个群体在10个位点上有24个群体的位点组合显著偏离HWE(P<0.05),说明人工选育对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有一定的影响。3个群体在10个位点上的Fis值均为正值,平均范围为0.1541–0.2341,表明群体内各位点上的杂合子比例有所下降;各群体间Fst值范围为0.0093–0.0245,遗传分化程度较弱。此研究表明,以壳宽快速生长为选育目的,长牡蛎连续选育群体仍具有很高遗传多样性,人工选育过程中保持一定选择压力,仍然会使长牡蛎的优良生长性状得到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36.
本研究为了探讨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在不同温度胁迫下的DNA甲基化水平与甲基化模式变化,利用全基因组重亚硫酸盐测序技术(WGBS)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刺参在3个温度下(20℃、26℃和32℃)的纵肌、呼吸树、消化道和体壁4个组织进行分析。WGBS测序结果显示,在消化道组织中,20℃、26℃和32℃温度组全基因组总甲基化水平分别为(1.70±0.01)%、(1.79±0.11)%和(1.59±0.04)%,26℃组处于休眠状态,刺参消化道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升高,而32℃组高温胁迫下,甲基化水平下降;在总甲基化位点中,CG类型是主要的甲基化修饰(96%以上),CHH和CHG位点占比较低;30%甲基化水平的甲基化位点中,CHG和CHH为本类型甲基化的最高点,且显著高于CG类型。ELISA检测结果显示,3种不同温度下,刺参呼吸树和消化道组织的甲基化水平范围为2.68%~3.29%,均高于纵肌和体壁组织;温度变化后,刺参呼吸树和消化道组织的总甲基化水平均有显著变化,而纵肌和体壁的总甲基化水平基本不变,表明DNA甲基化可能参与刺参的高温胁迫调控机制。刺参应对温度变化过程中DNA甲基化水平的研究,从表观遗传学视角解析温度升高对刺参不同组织的影响,可为丰富刺参甲基化研究内容和无脊椎动物的甲基化发生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7.
为明确淮北麦区最新育成品种的抗倒情况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以来自不同地域的62个半冬性小麦新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产量水平小麦品种茎秆特征及其抗倒性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籽粒产量、株高、穗长、节间长度、穗鲜重、节间鲜重以及倒5节间倒伏指数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基因型差异,变异系数分别为10.3%、7.6%、11.9%、8.7%、22.0%、16.3%和34.4%。按籽粒产量聚类后,高产类群品种株高、穗长、节间总长、穗鲜重、节间总鲜重及倒伏指数均显著大于中产和低产类群品种,而中、低产类群品种间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供试小麦品种株高、穗长、节间总长、穗鲜重、节间总鲜重及籽粒产量与基部节间倒伏指数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综上,小麦茎秆性状及抗倒能力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基因型差异,且高产品种倒伏风险显著高于中低产品种,其主要原因为高产品种较高的株高和较重的穗鲜重导致其弯曲力矩显著增大所致。  相似文献   
38.
小麦是白酒制曲的重要原料。本研究针对黄淮海地区酿造用小麦生产缺乏配套栽培技术现状,结合该生态区气候特点和地区白酒风味需求,根据长期栽培试验研究结果,集成了包含产品安全控制、品种选择、栽培技术、灾害预防、收获储藏和生产档案等方面的酿造用小麦高效栽培技术,以供种植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39.
短蛸幼体同类相残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同条件下,对短蛸幼体(平均体重0.03~0.66 g)进行同类相残研究。结果表明:①相同规格的小规格幼体较大规格幼体日相残率高,相残最严重的时期是在平均体重0.03~0.08 g阶段,当平均体重0.23 g以上时,相残行为较弱,当平均体重0.66 g时,幼体基本不再相残。②放养密度高低、饵料是否适口和有无遮蔽物对日相残率影响显著。③温度对短蛸幼体的相残行为有影响。④幼体间个体大小存在差异,尤其是小规格幼体间出现个体大小差异时,小个体更易受到攻击,相残行为严重。基于以上研究结果,饵料不适口和无遮蔽物是导致短蛸幼体发生同类相残的主要原因,高密度养殖、养殖温度高和个体大小的差异会诱发和促进同类相残的发生。  相似文献   
40.
猪舍生态环境监测和清洁控制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中小型养殖场的实际需求,该文以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为核心控制器,设计了一套生态环境监测和清洁自动控制系统,主要研究了对猪舍内温湿度、氨气浓度等生态环境参数的检测和调控方法。为实现对温度的精确测量,设计了简单的电阻—电压转换电路,并对温敏电阻采用分段线性化措施,使测温精度达到±0.2℃。为实现猪舍内多个区域的环境参数的合理检测,采用了多传感器自适应加权平均融合算法,并给出了该算法的PLC程序设计方法。试验数据表明:采用数据融合算法时,在20℃左右时,猪仔生活区温度测量值的总方差最小值为0.0125,而采用算术平均值时方差为0.8562;在氨气浓度为15 mg/m3左右时,采用数据融合算法时整个猪舍氨气浓度测量值的方差最小值为0.0406,而采用算术平均值时方差为0.9548。这表明采用数据融合算法后,各区域参数测量值的方差远小于采用算术平均时的方差。试验过程中该系统运行可靠,达到了设计目的。该系统结构简单,易安装、调试和维护,成本低,能极大降低工人劳动强度,节省人力,能减少环境污染,特别适合于中小型养殖企业,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