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篇
  4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28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具有暴发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等特点。近年来,据各省市畜牧兽医局统计调查疫情发现,鸡法氏囊病夏季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免造成更大损失。为此,笔者对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春季不同追氮模式对小麦各节间茎秆抗倒伏能力、木质素积累及籽粒产量的影响,明确高施氮量条件下适宜的春季追氮模式,为小麦高产稳产抗逆应变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于2017—2018和2018—2019年2个小麦生长季,以倒伏敏感型品种山农16和抗倒伏品种济麦22为供试材料,在高施氮量300 kg·hm-2基施1/3条件下设置4种春季追肥模式,分别为等量二次性追氮和剩余一次性追氮,即起身期﹕孕穗期1/3﹕1/3(T1),拔节期﹕开花期1/3﹕1/3(T2),孕穗期一次性追施剩余2/3氮(T3)和拔节期一次性追施剩余2/3氮(CK)。深入研究春季不同追氮模式对冬小麦植株茎秆抗折力、木质素积累、木质素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丰度及籽粒产量的调控效应。【结果】 抗倒伏品种济麦22的各节间茎秆抗折力、木质素积累量以及单体含量均高于倒伏敏感型品种山农16,2种类型品种开花期T1、CK处理的抗折力高于T2和T3处理,木质素积累量、单体的含量表现为T1>T3>CK>T2,灌浆期和成熟期各处理间抗折力、木质素积累量以及单体的含量表现为T1>T3>T2>CK。灌浆期山农16和济麦22在T1处理下抗折力较CK、T2、T3处理分别增加24.69%、19.97%、13.15%和26.92%、15.36%、5.87%;山农16和济麦22在T1处理下的各生育阶段木质素积累量平均值分别较CK、T2、T3处理提高了21.71%、15.45%、8.85%和25.19%、21.75%、15.83%;成熟期2个品种T1处理的木质素S型单体含量平均值分别较CK、T2、T3处理高18.82%、18.48%、8.39%。不同追氮模式处理的木质素合成相关酶基因(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咖啡酸3氧甲基转移酶:COMT、香豆酸-3-羟基氧化酶:C3H、肉桂酰辅酶 A 还原酶:CCR、肉桂酸4羟化酶:C4H等)表达均随生育进程呈下降趋势,其表达量高低依次为T1>T3>T2>CK。孕穗期追氮处理模式的千粒重高于其他处理,因T1处理可提高穗粒数以及群体有效穗数,其最终籽粒产量较高。同一时期相同处理各节间茎秆木质素积累量、单体含量均呈现为I1>I2>I3>I4>I5的趋势。【结论】 高施氮量300 kg·hm-2基施1/3条件下起身与孕穗期等量二次性追氮模式较其他春季追氮模式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开花后茎秆各节间抗折能力、木质素积累量、木质素合成途径相关酶基因的表达以及籽粒产量。因此,起身与孕穗期等量二次性追氮模式可作为黄淮海麦区高施氮量300 kg·hm-2基施1/3条件下的春季适宜追氮模式。  相似文献   
63.
用湿筛倾析-蔗糖离心法分离土样中丛枝菌根真菌的孢子,并用形态学方法对其进行种类鉴定。研究结果显示,攀西地区的豆科蔬菜中共分离出2属9种丛枝菌根真菌,球囊霉属(Glomus)8种,G.luteum、G.mosseae、G.aggregatum、G.lamellosum、G.claroideum、G.etunicatum、G.intraradices、G.occultum;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1种,A.delicata。丛枝菌根真菌与攀西豆科蔬菜的共生性良好,其种类较多,种群结构丰富。  相似文献   
64.
采用水头下降竖管法对2011年11月-2014年11月渭河陕西段的5个区域河床垂向渗透系数(Kv)进行计算,分析其变化规律并试图通过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揭示Kv值变化的机制。结果表明:1)渭河草滩段河床的Kv值大于其它4个点位;2)草滩段Kv值具有较为强的时间变异,其它4个点位Kv值在较小范围内变动即趋于稳定;3)2013年5月以后各点位的Kv值比较接近;4)河水温度差异对Kv值的时空变化有一定的影响;5)河床沉积物的类型差异是Kv值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6)不同类型的河床沉积物对Kv值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但Kv值均与沉积物的孔隙率(n)和不均匀系数(Cu)相关。  相似文献   
65.
以23个晚稻品种为材料,在湖南省长沙县进行大田试验,研究土壤酸化对晚稻产量的影响,并比较了品种耐酸性差异。结果表明:①各品种在普通大田产量为5226.6~9202.1 kg/hm2,在酸化大田产量为3643.2~7714.8 kg/hm2,品种间差异显著;②与普通大田比较,酸化大田条件下岳优6135、华优18、金优284和Ⅱ优46产量提高,增幅为3.24%~26.33%,其他品种产量均下降,降幅为2.04%~56.79%;③根据产量变化的显著性,供试品种可分为3种类型,五丰优 T025、荆楚优148、岳优6135、深优9586、湘丰优103、中优288、农香18、汕优432、Ⅱ优6号和中9A/R10402属酸性敏感型,五优308、准两优608、丰源优227、丰优1167、丰源优299、T优272、中9A/R9963属酸性中间型;岳优9113、金优284、深优9588、华优18、Ⅱ优46和Ⅱ优3027属酸性迟钝型。  相似文献   
66.
为把握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发展趋势,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对云南农业大学学生3年来思想政治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分析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存在的思想政治问题及其形成原因,为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关注少数民族学生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素质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7.
王元元 《种子世界》2021,(8):0108-0110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障农业安全生产,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国家经济健康发展有着很大帮助。化学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一种比较特殊的农业资源,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要求对农药的使用行为作出有效的规范,明确药物的使用要点做到科学用药合理用药,避免大剂量用药超范围用药,避免农作物产生严重的耐药性。但从总体情况来看,农药在农作物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农药残留超标,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周边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次在探讨农药在农作物种植中使用的作用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农药在农作物种植中的使用要点并提出了农药减量使用措施,希望对更好的推动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68.
通过比较种植模式双季稻(RR),春玉米―晚稻(MR),早稻―秋玉米(RM)的生育期、产量、经济效益及农产品镉含量等,探讨湖南镉污染稻田玉米对水稻季节性替代种植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从生育季节来看,3种模式的晚季作物均能在10月下旬成熟,均适合在湖南双季稻区应用。2015和2016年两季作物总产量分别以RR和MR模式较高,但差异均不显著。与RR模式相比,2015年MR和RM模式下的纯收入有所下降,但2016年明显提高,2年总收入表现为MR>RM>RR,且前2种模式的单个劳动力纯收入明显高于RR模式。RM与MR模式的水稻糙米镉含量较RR模式有降低趋势,2016年晚稻表现更明显,从0.823mg/kg降到了0.621mg/kg。水稻糙米镉含量在0.231~0.823mg/kg,玉米籽粒镉含量在0.036~0.081mg/kg。水稻镉积累量远高于玉米,晚稻镉积累量远高于早稻,3种模式2季作物地上部总镉积累量表现为RR>MR>RM,且差异显著。可见,从生育季节、产量、纯收入和籽粒镉含量等角度考虑,春玉米―晚稻与早稻―秋玉米种植模式替代双季稻模式是可行的,考虑到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地上部镉移除量较多,因此宜首选春玉米―晚稻模式。  相似文献   
69.
钙蛋白酶系统对肌肉嫩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宰后肌肉的嫩化主要由钙蛋白酶系统降解肌原纤维引起的,综述了钙蛋白酶系统的结构,对肌肉嫩化的作用机理和它的活化过程。  相似文献   
70.
浅析无规定动物疫病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畜牧业高度集约化和贸易全球化发展,改善饲养环境、减少疫病传播、提高畜产品质量、保证公共卫生安全、控制畜禽疫病工作势在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