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5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篇
  3篇
综合类   9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1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学估计立地指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伟军 《国外林业》1997,27(1):35-38,45
  相似文献   
22.
为了提高葡萄生长的速度,开展了不同处理方式的试验研究。以1年生‘蜜光’葡萄苗为供试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5个处理方式(CK:清水喷施;处理A:绿地康3号不同浓度喷施不同次数;处理B:维大力不同浓度喷施不同次数;处理C:阿泰灵不同浓度喷施不同次数;处理D:寡雄腐霉菌-多利维生不同浓度喷施不同次数)对‘蜜光’葡萄生长情况及霜霉病染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方式对‘蜜光’葡萄进行喷施,其生长速度显著提高,且效果不同,其中采用0.1%阿泰灵喷施2次效果最佳,选用0.2%绿地康3号喷施2次、0.1%维大力喷施2次和0.1%寡雄腐霉菌-多利维生喷施2次效果相近;采用0.2%绿地康3号喷施2次、0.1%维大力喷施2次、0.1%阿泰灵喷施2次、0.1%寡雄腐霉菌-多利维生喷施2次均能显著降低‘蜜光’葡萄霜霉病染病率,显著提高‘蜜光’葡萄株高、枝条成熟长度和枝条直径。试验表明在‘蜜光’葡萄栽培中单独应用绿地康3号、维大力、阿泰灵、寡雄腐霉菌-多利维生,对葡萄生长及霜霉病防治效果均较为显著。本试验结合葡萄植株生长情况和对霜霉病防治效果,确定可行性方案,以期为张家口地区葡萄产业的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3.
乳酸乳球菌乳亚种丁二酮变种发酵乳风味物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发酵过程中乳酸乳球菌乳亚种丁二酮变种发酵乳双乙酰的变化规律,并检测发酵乳样品中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方法】采用邻苯二胺法,分别测定25,30℃培养4,8,12,24,36和48 h发酵乳中双乙酰的含量,用GC-MS方法测定了发酵乳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组成。【结果】乳酸乳球菌乳亚种丁二酮变种发酵前期有大量双乙酰积累,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双乙酰含量逐步增加。通过GC-MS方法在发酵乳挥发性风味物质中共鉴定出19种成分,其中酯类4种、醇类1种、杂环化合物1种、短链挥发性脂肪酸5种、羰基化合物8种。【结论】乳酸乳球菌乳亚种丁二酮变种发酵乳中,有较高含量的双乙酰,在发酵后期其含量更大,乙醇、2,3-丁二酮、2,3-戊二酮含量也明显高于其他单菌种乳酸菌发酵乳中的相应含量。  相似文献   
24.
毛竹秆茎维管束结晶图像的分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基于模糊推理和形态特征的图像分割算法,并综合两种算法实现了毛竹秆茎维管束横切面结晶图像的分割.在基于模糊推理算法对图像进行初次分割的基础上,应用形态特征算法对初次分割结果进行了区域标识和面积形态特征的量测,最后应用阈值分割实现了对维管束结晶区的分割.试验表明:综合应用两种算法的分割效果良好,维管束信息保存完整.  相似文献   
25.
近50年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牧草生产 潜力及物候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青藏高原及周边107个气象站点1965—2013年逐月气温、降水及日照时数等气象数据,分析了1965年以来青藏高原区的气候变化趋势,并采用MODIS数据、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及GIS技术分析了近50 a青藏高原牧草气候生产潜力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利用连续22 a的青藏高原牧草生育期观测数据,探讨了牧草生育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气象因子与牧草主要发育期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50 a青藏高原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升温幅度达0.53℃?(10a)?1,降水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增加幅度较小,其倾向率为7.81 mm?(10a)?1;而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其下降幅度为16.94 h?(10a)?1。2)1965—2013年青藏高原牧草气候生产潜力总体呈增加趋势,在空间上,由西北向东南依次增加,青海省北部及南部部分地区气候生产潜力上升幅度较大,而西藏东部上升幅度较小,且南北部地区差异较大。3)牧草返青期、抽穗期及开花期均呈提前趋势,而黄枯期呈现推迟趋势,从而延长了牧草物候期;由东南向西北牧草返青期逐渐推迟,而黄枯期主要出现在一年中的第257~289 d,其空间整体差异不如返青期明显。4)温度和降水均与牧草物候期呈显著正相关,而日照时数与其呈显著负相关,且温度是影响牧草物候期变化的主要因子。利用青藏高原牧草生产潜力及物候期与气候因子的响应规律,可为提高该区牧草的实际产量和保护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提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26.
为探究冀西北地区露地鲜食葡萄园最佳灌溉保墒措施,试验以5年生春光葡萄为供试材料,以常规灌溉为对照(CK),研究4种灌溉保墒措施(滴灌、滴灌覆膜、调亏滴灌、调亏滴灌覆膜)对春光葡萄园土壤水分动态、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园覆盖园艺地布(滴灌覆膜、调亏滴灌覆膜)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在整个葡萄生育期滴灌覆膜处理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最高,调亏灌溉处理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最低;5个处理均是在果实转色期到成熟期耗水量最高,坐果期耗水量最低,CK在全生育期耗水量为731.06 mm,与CK相比,滴灌、滴灌覆膜、调亏滴灌、调亏滴灌覆膜处理的耗水量分别降低了4.29%、2.99%、8.82%、12.07%;与CK相比,滴灌覆膜处理提高了果实产量,调亏滴灌和调亏滴灌覆膜处理降低了果实产量;滴灌覆膜处理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10.69 kg/m3)。滴灌覆膜处理提高了土壤含水量、降低了耗水量、提高了果实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为最佳灌溉保墒措施。  相似文献   
27.
正张家口地区位于东经113°50′~116°30′、北纬39°30′~42°10′,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为7.6℃左右,无霜期140 d左右,≥10℃的有效积温为3 300℃。年降水量为330~400 mm,6-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1苗木准备选择无病毒、芽眼壮、品种纯正的苗木。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百菌清可湿性粉  相似文献   
28.
为了提高杏的经济效益,需加强劣质低产杏园的嫁接改造。通过试验,探索出二年完成多头腹接法,其嫁接的成活率、接穗抽生枝条的数量、枝条总生长量等都极显著高于常规嫁接,树势和产量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29.
在兰溪市梅江镇果园中进行了果花套种试验,对3种套种模式的生态效益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果园套种花卉和套种绿肥的生态效益相近,均能调节土壤温度,提高土壤含水量,提高果园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增加土壤孔隙度,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既可培肥地力,促进果、花增产增收,又可实现复合体系内生态资源的多层次利用,改善果园的景观效果,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0.
近50年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青稞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基于青藏高原及周边106个气象站近50年的平均气温、降水量及日照时数等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区1965年以来的气候变化趋势以及青稞生长季及关键生长期的气候变化趋势,并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Arc GIS和SPSS技术分析了青藏高原青稞的气候生产潜力及其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青藏高原近50年气候变化对青稞发育过程和产量的影响机理及各气象要素对青稞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发现:1)近50年来,青藏高原区气温和降水均呈上升趋势(0.53℃?10a?1、7.8 mm?10a?1),且气温上升较显著,降水增加较缓,而日照时数呈波动下降趋势(16.9 h?10a?1);2)青藏高原青稞生长季气温、降水均呈上升趋势(0.4℃?10a?1、7.2 mm?10a?1),但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15 h?10a?1),其中高原北部地区增温幅度较大,而中部地区降水增加显著,高原东北部日照时数下降较为明显;3)青藏高原青稞气候生产潜力总体呈上升趋势(136.7 kg?hm?2?10a?1),其中高原中部增加较显著,高原东南部边缘、青海柴达木北部、西藏西北部呈下降趋势;4)降水、气温均与青稞气候生产潜力呈显著正相关,但日照时数与其呈负相关,其中,降水是影响青稞生长季和关键生长期气候生产潜力最为关键的因素,气温影响次之。基于此,就如何利用青藏高原青稞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特点,为提高该区青稞的实际产量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