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15篇
农学   24篇
基础科学   6篇
  9篇
综合类   94篇
农作物   27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43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不同硒源对肝用鹅早期生长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不同硒源对肝用鹅早期生长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用1日龄健康、体重相近的肝用鹅96只,按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分成4个组,1组为对照组,2组添加亚硒酸钠,3组添加酵母硒,4组添加纳米硒。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公母各半。在基础日粮一致的情况下,2、3、4组分别添加同水平(0.3mg/kg)的不同硒源。试验期为9周。结果表明:各试验组体增重、采食量和料重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9周龄除亚硒酸钠组脾脏指数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余各试验组4周龄和9周龄免疫器官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不同硒源间差异不显著(P0.05)。4周龄和9周龄T淋巴细胞转化率亚硒酸钠组和纳米硒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酵母硒组显著高于亚硒酸钠组(P0.05),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上述结果表明,各种硒源对鹅生产性能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而对于免疫功能的影响,酵母硒优于纳米硒和亚硒酸钠。  相似文献   
92.
红茶发酵过程生理生化变化及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酵是形成红茶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其实质是在特定温湿度和供氧条件下,以多酚类酶促氧化形成茶黄素(TFs)、茶红素(TRs)、茶褐素(TBs)等高聚物为核心,同时芳香物质、糖类、蛋白质等品质成分发生剧烈变化。笔者综述了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β-葡萄糖苷酶和脂肪氧合酶等酶类在红茶发酵过程中主要发挥的功效,以及多酚类、蛋白质、氨基酸、芳香物质和糖类等生化成分在发酵期间的变化规律,概括了液态悬浮发酵、通氧发酵、添加外源物发酵等新型发酵技术,以及温湿度、光照、供氧量等参数的调控和一些辅助工艺在红茶发酵过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通过这些理论研究展望了未来红茶发酵机理的研究内容和发酵设备,为红茶发酵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和借鉴。  相似文献   
93.
研究生素质培养调查——以长沙四所高校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长沙四所高校在读研究生进行抽样调查及结果分析,发现他们普遍重视学科实践能力提高,但忽视知识理论基础;攻读研究生目的明确,就业压力较大,学术追求不高;积极参与文体活动,但思维方法知识了解较少。另外,在具体培养过程中要结合学科特点、院校特点、性别差异、就业倾向、身心素质等因素实施切实有效的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94.
为选育强冬性、冬冷年正常成熟的小麦新品种,解决小麦生产上经常出现的冻害及其导致的小麦迟熟问题,对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08-2009年度(冬暖年)、2009-2010年度(冬冷年)冬小麦杂种高代材料的枯死度、分蘖节入土深度、抽穗期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分蘖节入土深度与越冬死亡率的相关系数为-0.6185,呈极显著差异;枯死度与越冬死亡率的相关系数为0.1635,差异不显著,分蘖节入土深度选择方法优于枯死度选择法,尤其是冬暖年枯死度选择法可靠性较差。冬冷年对小麦抽穗期带来不同程度的滞后,2008-2009年度(冬暖年)与2009-2010年度(冬冷年)比较,2009-2010年度小麦的抽穗期推迟了7天~14天,与冬暖年形成显著的差值。分析表明:其差值越大的材料,温光反应往往越敏感,差值越小,温光反应往往越迟钝。该研究认为利用分蘖节入土深度及冬暖年、冬冷年抽穗期的差值作为选择指标,选育强冬性、温光反应迟钝的小麦品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5.
提供高品质的水产品,增加养殖效益,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鱼病防治是必不可少的技术保障。而贯穿于养殖生产的各个环节,提倡着重于生态防治和免疫防治,一旦发生鱼病,使用较少药物在较短时间内控制鱼病发生的无公害鱼病防治技术正是一种生态、环保、清洁、高效的鱼病防治技术,是实现水产品质量安全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6.
目的对斑马鱼E3泛素连接酶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研究其mRNA表达情况。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斑马鱼E3泛素连接酶基因的cDNA序列、蛋白质二级结构、结构域、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并构建进化树;利用整胚原位杂交技术研究目的基因在斑马鱼体内的mRNA表达模式。结果在NCBI基因库中找出TRIM54、TRIM55aTRIM55bTRIM63aTRIM63bTRIM101 6个斑马鱼E3泛素连接酶基因。这些基因之间有较高的同源性,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卷曲为主,编码的蛋白质均含有3个保守结构域:环锌指、B-box锌指和卷曲螺旋。进化树分析显示,所有基因聚为4组:各物种TRIM54基因聚为一组;各物种TRIM55基因聚为一组,但靠近于斑马鱼TRIM101基因分支;TRIM63基因分为一组。整胚原位杂交结果显示,这些TRIM基因的mRNA均在受精后24 h的斑马鱼的肌节中表达,且TRIM55aTRIM63aTRIM101基因表达量较高。这些TRIM基因在肌肉发育和肌肉功能中可能发挥作用。结论斑马鱼的6个E3泛素连接酶基因有较高的保守性,其mRNA特异性表达于肌节部位。结果对深入研究这些基因在鱼类肌肉中的作用和指导鱼类生产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7.
[目的]比较日本对虾、克氏原螯虾、凡纳滨对虾不同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工酶差异。[方法]将供试材料进行预处理后,测定各材料SOD活性,并采用聚丙烯酰胶凝胶电泳分析同工酶差异。[结果]SOD活性存在组织差异和种属差异性;电泳谱带在3种虾类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日本对虾和凡纳滨对虾的SOD的电泳谱带和迁移率较为相似,与克氏原螯虾存在明显不同。[结论]SOD同工酶活性比较可揭示虾类的亲缘关系与起源。  相似文献   
98.
富硒鹅肥肝对大鼠高脂血症的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富硒鹅肥肝对大鼠高脂血症的修复作用。【方法】选取体重为150—180 g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2只,喂养5 d后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肥胖模型组、鹅肥肝组(低、中、高剂量)和富硒鹅肥肝组(低、中、高剂量),共8组,每组9只;对照组和肥胖模型组每天按20 g?kg-1BW灌注蒸馏水;鹅肥肝和富硒鹅肥肝低、中、高剂量组,每天分别按10、20、30 g?kg-1BW灌注鹅肥肝和富硒鹅肥肝。灌胃期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其它各组均饲喂高脂饲料。8周后,测定大鼠的成长指标、脂质代谢指标,并做肝脏病理切片分析。【结果】与肥胖模型组相比,鹅肥肝低剂量组能够显著降低大鼠肾周脂(P<0.05);富硒鹅肥肝低剂量组能显著降低大鼠肾周脂、睾丸周脂、睾丸周脂率、体脂肪和体脂率(P<0.05)。富硒鹅肥肝低剂量组的体长显著低于鹅肥肝低剂量组(P<0.05)。与肥胖模型组相比,鹅肥肝低剂量组能显著降低血清甘油三脂(TG)的含量(P<0.05),鹅肥肝中剂量组能显著降低总胆固醇(TC)、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含量(P<0.05)以及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的值(P<0.01),鹅肥肝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LDL-C的含量以及AI的值(P<0.05)。富硒鹅肥肝低、中剂量组均能够显著降低大鼠血清TG、TC、LDL-C的含量(P<0.05)和AI的值(P<0.01);富硒鹅肥肝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LDL-C的水平(P<0.05)和AI的值(P<0.01)。与鹅肥肝低剂量组相比,富硒鹅肥肝低剂量组能极显著的降低大鼠的AI值(P<0.01)。与肥胖模型组相比,鹅肥肝低、中剂量组可以显著提高LA的活性(P<0.05);鹅肥肝高剂量组能够显著提高HL和LA的活性(P<0.05)。富硒鹅肥肝低、中剂量组可以显著的提高LPL和LA的活性(P<0.05),显著降低LP的含量(P<0.05);富硒鹅肥肝高剂量组能显著提高LA、LPL和HL的活性(P<0.05)。与鹅肥肝低剂量组相比,富硒鹅肥肝低剂量组能显著的提高LPL和LA的活性(P<0.05)。与鹅肥肝中剂量组相比,富硒鹅肥肝中剂量组能显著提高LPL(P<0.05)和LA的活性(P<0.01)。与鹅肥肝高剂量组相比,富硒鹅肥肝高剂量组能显著的提高LPL的活性(P<0.05)。与肥胖模型组相比,鹅肥肝和富硒鹅肥肝对高脂血症大鼠的肝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以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修复效果最佳。【结论】鹅肥肝和富硒鹅肥肝均能够调节高脂血症大鼠的脂质代谢,具有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对高脂血症大鼠的肝脏组织具有明显的修复功能;富硒鹅肥肝的修复效果优于鹅肥肝。  相似文献   
99.
我国斑鳜不同群体mtDNA控制区序列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采用PCR技术扩增了鸭绿江、长江、钱塘江、闽江、西江5个群体36尾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mtDNA控制区的基因序列。在长度818bp片断序列中共检测到112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具有20种单倍型,不同地理群体的单倍型表型不同,鸭绿江、钱塘江群体中含有多个特异性的核苷酸位点。用MEGA3.0构建了NJ分子树,鸭绿江、长江、钱塘江、西江群体内的个体均能单独聚成群,而闽江群体未能单独成群,个体分别与长江、西江群体聚在一起。这些表明我国斑鳜不同群体间有较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00.
[目的]建立一种成本低、准确性高、操作简便、适合临床兽医的疾病诊断和实验室检测的血清钙测定方法。[方法]根据精密度分析、回收试验、稳定性分析、线性范围确定、干扰试验等,比较了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滴定法、偶氮氯膦I法、偶氮胂Ⅲ法和偶氮氯膦-mA法检测血清钙离子浓度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结果]偶氮氯膦I测定法空白值低,随机误差小,精密度最高。偶氮氯膦-mA法的相关系数最大,但4种方法在浓度0.1~6.0mmol/L都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无明显差异。回收试验中EDTA-2Na滴定法回收率为97.1%;偶氮氯膦I法回收率为98.5%;偶氮氯膦-mA法回收率97.6%;偶氮肿Ⅲ法回收率为100.7%。[结论]偶氮氯膦I法具有精密度高、回收率高、稳定性高、空白值低和变异系数低等特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血清钙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