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0篇
林业   8篇
  2篇
综合类   22篇
畜牧兽医   10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家蚕微孢子虫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蚕微孢子虫病是由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微粒子原虫类 )寄生蚕体引起的一种古老的、分布较广的传染性病害,因其经卵传染性而被世界各养蚕国家和地区列为蚕种生产的惟一检疫对象.多年来,广大学者对其病原、检测技术及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1 家蚕微孢子虫病病原的研究  相似文献   
72.
采用生物测定、电镜观察等方法研究了优氯净对苏云金杆菌Kurstaki变种HD 1菌株芽孢的消毒效果及机理。结果表明 :用有效氯浓度为 1 0 %溶液消毒 5min ,0 5 %溶液消毒 15min ,0 3%溶液消毒 2 5min和 0 1%溶液消毒 30min均可将芽孢杀灭 ;而有效氯 0 0 5 %的优氯净溶液消毒区 ,在作用 30min后仍有少量的菌生长。优氯净能破坏芽孢的表面结构和内部构造 ,增大芽孢的通透性 ,溶解破坏内部原生质体 ,导致其萌发力的降低甚至完全丧失  相似文献   
73.
建设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对精品课程进行了定义,指出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从7方面阐述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并对精品课程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4.
本试验从病毒的致病力,蚕的感染抵抗性,蚕饲育技术三方面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发生较多的原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认为多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蚕室蚕具消毒不彻底、忽视地面消毒和地面用药的不当。该病之所以在中秋蚕期多发一与病毒的数量积累有关,二与所用蚕品种在中秋蚕期对该病的感染抵抗性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75.
吡虫啉(imidacloprid)是新烟碱类杀虫剂,在农林害虫防治中广泛使用。在已明确吡虫啉对家蚕的毒性基础上,采用质量法研究吡虫啉导致的家蚕慢性中毒对幼虫生长发育及食物利用的影响,并采用酶活力测定法分析吡虫啉对5龄幼虫中肠3种消化酶(淀粉酶、蔗糖酶、海藻糖酶)活性的影响。添食高浓度(10~(-1)和10~(-2)mg/L)吡虫啉药液对家蚕3龄和5龄幼虫的生长发育及食物利用有明显抑制作用,幼虫的体质量及其增加量、相对生长率、取食量、相对取食量、食物利用率、食物转化率均显著降低(P≤0.05),而近似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添食低浓度(10~(-3)、10~(-4)和10~(-5)mg/L)吡虫啉药液对家蚕3龄和5龄幼虫的生长发育及食物利用则有促进作用,幼虫的取食量、相对取食量、消化量、食物利用率和近似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同时体质量及其增加量、相对生长率也升高。添食低浓度吡虫啉药液对5龄幼虫中肠内淀粉酶和海藻糖酶的活性起促进作用;而添食高浓度吡虫啉药液在幼虫5龄1~5 d时对中肠内淀粉酶和海藻糖酶的活性起抑制作用,随着幼虫的生长发育,酶活性逐渐恢复正常并高于对照。吡虫啉对5龄幼虫中肠的蔗糖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且添食药液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明显,至5龄后期又恢复到正常水平或高于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家蚕添食不同浓度吡虫啉药液后的慢性中毒过程中,蚕体的生长发育、取食行为、对食物的利用和消化吸收等均发生了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76.
以线性规划法为主要手段 ,以豆粕粉为主要蛋白源 ,设计出粗蛋白含量不同的家蚕人工饲料配方 (简称LP饲料 ) ,并测定了粗蛋白含量与家蚕消化吸收、饲料效率、肠液蛋白酶活性、茧质、蚕体生长及丝腺生长等生理性状的关系。随着LP饲料中豆粕粉和粗蛋白含量的增加 ,蚕的饲料效率提高 ,但超过一定限度 ,蚕的摄食性和消化吸收机能被抑制 ,生长发育不良。从各项指标综合考虑 ,人工饲料中粗蛋白含量以 2 5 %左右为宜 ,豆粕粉的适宜添加量为 30 %~ 35 %。  相似文献   
77.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Ⅱ型(SpltMNPVⅡ)分离株是繁殖率和毒力极强的新型病毒株,ORF63是该病毒分离株的一个功能未知基因。从SpltMNPVⅡ分离株基因组中克隆了ORF63。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读码框为1 071 bp,编码356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质量为41.3 kD;起始密码子ATG上游存在一个早期和晚期启动子基序,编码蛋白序列含有CNX、MutH等多种结构域。启动子活性和转录时相分析表明ORF63是一个早、晚期表达的基因,在病毒感染4 h和18 h时有2个转录峰,24 h以后转录水平略有下降,但总体趋于稳定。构建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ORF63,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并纯化融合蛋白后制备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检测制备的多克隆抗体特异性较好,效价可达1∶3 200以上。由以上结果推测,SpltMNPVⅡ分离株的ORF63基因是一个早期和晚期均有表达的病毒基因,可能与SpltMNPVⅡ感染宿主细胞后自身DNA的复制有关,参与早期芽生病毒(BV)的发生和晚期包涵体衍生病毒(ODV)的成熟2个过程。  相似文献   
78.
用紫外光谱分析和纸上色层分析法,对荧光茧色性连锁家蚕品种“荧光”的荧光色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茧层的荧光色素来源于中部丝腺,中部丝腺的荧光色素来源于血液,丝腺对荧光色素没有选择吸收功能;5龄4 d后雌雄蚕血液荧光色出现差异,丝腺则在5 d后产生差异;雌雄茧的荧光色主要由4种荧光色素构成,色素种类无差异,造成雌雄荧光茧色差异的原因是各种色素的含量不同;5龄4 d后,随日龄的增加,雄蚕血液的黄色荧光随之加深,而雌蚕中肠的黄色荧光不断加深。雌性中肠对黄荧光色素的透过性低下,可能是造成雌雄荧光色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9.
抗坏血酸又称维生素C(Vc),是家蚕幼虫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物质。为探讨在非取食阶段家蚕体内还原型抗坏血酸(AsA)的来源,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家蚕在不同发育时期以及不同条件下体内的AsA含量和总抗坏血酸(TAA)含量变化,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sA合成相关酶基因在家蚕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量变化。滞育卵中AsA含量在产卵24 h内,TAA含量在产卵72 h内均有所增加,此后二者的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并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即时浸酸解除滞育蚕卵的AsA含量在产卵24 h内显著增加,且在产卵48~144 h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到胚胎发育后期又明显下降,但AsA含量一直高于滞育卵。幼虫期取食桑叶或添加Vc的人工饲料之后,蚕体内AsA和TAA含量均增加,幼虫在眠中或取食缺乏Vc的人工饲料及饥饿一定时间后,体内的AsA和TAA含量均明显降低,尤其是饥饿后体内的AsA含量会下降到很低的水平。蛹期的TAA含量无显著变化,但雌蛹体内AsA含量在化蛹0~24 h显著升高,雄蛹体内AsA含量在化蛹0~144 h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到蛹后期才有较为明显的下降。编码AsA合成相关酶的4个同源基因BmG ULO_like1、BmG ULO_like2、BmA Lase_like1、BmA Lase_like2在中肠和脂肪体中的表达量总体上都是卵期及蛹期显著高于幼虫期,并且随卵和蛹的发育进程呈上升趋势。研究结果提示,家蚕胚胎发育期和蛹期的AsA来源途径,可能包括自身合成途径及由氧化型抗坏血酸(DHA)还原为AsA的途径,而在幼虫期主要从食物中吸收Vc,缺乏其他来源。  相似文献   
80.
从桑叶中分离纯化获得一种具有降血糖活性的均一多糖组分MLPⅡ。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桑叶多糖MLPⅡ主要由甘露糖(man)、鼠李糖(rha)、葡萄糖(glc)、木糖(xyl)和阿拉伯糖(ara)等5种单糖组成,其摩尔比为n(man)∶n(rha)∶n(glc)∶n(xyl)∶n(ara)=8.73∶1.04∶6.53∶2.13∶1.00;红外光谱显示桑叶多糖MLPⅡ的主要连接键为β-糖苷键。桑叶多糖MLPⅡ对糖尿病模型大鼠的降血糖试验结果表明,150 mg/kg MLPⅡ治疗组糖尿病模型大鼠的体质量与对照组糖尿病模型大鼠相比提高了26.22%,而空腹血糖(FBG)浓度降低了52.89%,达到极显著水平,并且治疗组糖尿病模型大鼠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和C-肽(C-P)水平得到改善,损伤胰岛细胞得到修复,胰岛β细胞合成和胰岛素分泌的能力增强。研究结果提示,桑叶多糖MLPⅡ可有效控制糖尿病模型大鼠的体质量和空腹血糖水平,并改善糖耐量,而促进糖尿病模型大鼠胰岛β细胞合成及胰岛素分泌可能是桑叶多糖MLPⅡ降血糖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