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基于组件的应用程序具有良好的可重用性、灵活性、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作者研究了一个基于组件的注册系统设计与实现过程,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组件的应用程序开发方法。  相似文献   
22.
国外引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影响种苗引种风险的基础上,使用专家评估法,研究筛选了国外引种风险评价指标,分析并确定了各指标权重、评判标准及评判等级.针对各指标问的内在逻辑关系,利用适当的数学关系,确定了国外引种风险评价数学模型,从而构建形成了国外引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从国外引种的检疫风险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3.
通过两年4次笼罩试验,测定了天敌与麦蚜不同比例对小麦产量和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麦蚜与天敌在24:1~179∶1之间,与化防比,减产0.9~12.3%,两者呈直线关系。函数方程为:Y=-0.0211027+0.0008962Xr=0.93。提出以七星瓢虫成虫为标准,与麦蚜比在1∶57,即100穗500头麦蚜有8.7头瓢虫时,不需化防。可将以上指标转换为各种主要天敌控制麦蚜的指标,进行有关分析。  相似文献   
24.
龟纹瓢虫对麦蚜的捕食功能反应与寻找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8~ 1 999年试验结果表明 ,龟纹瓢虫 (PropylaeajaponicaThunberg)对麦长管蚜 (MacrosiphumgranariumKriby)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 ,为Na =0 .63 782N/ 1 +0 .0 1 1 3 8N。捕食麦长管蚜的数量随其密度增加而增加 ,但寻找效应随麦长管蚜密度增加而降低。日最大捕食量为 52 .2头。龟纹瓢虫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增加而降低 ,其数学模型为E =0 .2 56×P- 1.6 0 70 。干扰反应数学模型为E =0 .7564×P- 2 .2 72 7。  相似文献   
25.
根据1984年以来的调查资料和近几年专题研究结果,明确了小麦穗期蚜虫的发生趋势及危害情况,分析了发生量与各种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讨论并建立了综合治理措施。应用结果表明,能收到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