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56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230篇
林业   497篇
农学   276篇
基础科学   281篇
  360篇
综合类   2356篇
农作物   306篇
水产渔业   354篇
畜牧兽医   1143篇
园艺   379篇
植物保护   190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50篇
  2022年   150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249篇
  2018年   230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63篇
  2015年   180篇
  2014年   321篇
  2013年   224篇
  2012年   326篇
  2011年   313篇
  2010年   309篇
  2009年   282篇
  2008年   223篇
  2007年   243篇
  2006年   247篇
  2005年   191篇
  2004年   215篇
  2003年   167篇
  2002年   181篇
  2001年   141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87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51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4篇
  1965年   5篇
  1962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试验了放线菌制剂绿色地信9号及多菌灵等2种药剂对草莓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绿色地信9号 300倍液的防效最好,喷药3次后7天防效为53.7%,其次为绿色地信9号500倍液,其800倍液的防治效果和多菌灵800倍液的防治效果相当。供试药剂在试验浓度范围内对草莓安全。  相似文献   
172.
荔枝蒂蛀虫对寄主植物提取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了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交配前后的雌雄虫对荔枝果肉、荔枝果皮的水蒸气提取物、荔枝嫩梢和龙眼嫩梢的正已烷提取物的触角电生理活性.结果表明,荔枝蒂蛀虫的触角电生理活性随提取物种类不同和该虫的交配前后的不同而差异显著,交配前的荔枝蒂蛀虫对各提取物的反应差异不显著,而交配后荔枝皮提取物对雌虫的活性最大;荔枝皮和嫩梢的提取物体积混合比不同,触角的电生理活性也不同,以荔枝皮和荔枝嫩梢的提取物按体积比4:2混合后活性最大;在不同时间段,触角电生理活性变化明显,在23时到凌晨1时之间呈现高峰期.  相似文献   
173.
广东省吴川红火蚁生境类型、空间分布和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系统调查和研究了红火蚁在广东省吴川市农田生态系统的生境类型、空间分布规律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红火蚁的生境类型较丰富多样,表现出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荒坡、荒地、田埂等受到干扰较少的地点红火蚁发生密度高,而耕作农田如水稻田、菜田、花生地、红薯地等红火蚁发生密度很低;单个指标如丛生指数、聚块性指数、久野指数表明活动蚁巢在平面空间上主要呈现随机分布;经对Iwaom*-m回归模型、Taylor幂模型参数分析认为红火蚁活动蚁巢空间分布基本成分为单个蚁巢,蚁巢间存在相互排斥的作用,在所有密度下都是随机分布,且密度越高,分布越均匀。在空间格局研究基础上给出了最适理论抽样数公式和不同密度下的理论抽样数。提出的抽样方法为:先选取具代表性的小面积地块,对发生密度进行初步估计,如密度较低,零星发生,调查面积要大一些,每点面积应在500 m2以上;如密度较高,发生较普遍,根据理论抽样面积进行相应的调整,每点面积可在100~200 m2。一般每个类型的地点要调查3点以上。  相似文献   
174.
选取7月龄银王鸽亲鸽50对,饲喂基础饲粮。幼鸽由亲鸽以“2+4”模式哺喂。采集1、4、7、14和21日龄30只幼鸽鸽乳,测定其常规营养成分、活性物质,分析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鸽乳中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在1~7日龄下降,随后上升,呈显著差异(P<0.01)。1~7日龄鸽乳中,氨基酸中谷氨酸(Glu)和天冬氨酸(Asp)含量较高,脂肪酸中油酸(C18:1)含量最高。鸽乳微生物菌群中,各日龄段中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属水平中,1日龄中韦荣氏菌属(Veillonella)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丰度显著高于其他日龄(P<0.01),4日龄中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和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丰度显著高于其他日龄(P<0.01)。综上,随日龄增长,鸽乳中免疫球蛋白在1~7日龄降低,随后升高。鸽乳中韦荣氏菌属、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和普雷沃氏菌属等在维持幼鸽肠道内环境稳定和促进物质消...  相似文献   
175.
农用柴油机在燃料用尽、油箱再次加油时,存在油路进入气体而导致的供油中断以及难以起动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基于医学莫菲氏管原理提出一种简单可靠的农业用柴油机新型供油道除气机构。对比完成安装除气机构前后柴油机的排放性能试验、油耗试验和燃油耗尽后的柴油机启动性能试验。结果显示,各转速下安装除气机构前后不透光度N的均值分别为12.89%和13.246%,安装除气机构前后光吸收系数K的均值均为0.35 m-1,安装除气机构前后每小时燃油消耗量G的均值分别为1.324 L和1.222 L,标准差均小于3%,且N、K和G的测量值均随着除气机构的使用而降低,表明除气机构使柴油机排放性能和经济性能得到改善,运行更稳定。装有除气机构的柴油机在燃油耗尽重新加油后可以正常启动,不影响发动机各工况下的正常运转,启动性能得到显著提升。该除气机构可以有效地排出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中的气体,具有实际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6.
煮糖工段是制糖生产中重要且关键的环节,影响糖品的质量、糖厂的提糖率和能耗指标.文章介绍了甘蔗糖厂自动煮糖技术的现状,对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进行研究探讨,预测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7.
探讨有机肥配施生物刺激素对土壤微生物、植株长势及产量的影响,为植物生长提供优化的施肥方案。以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为试验材料,田间小区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对照(CK)、细沙配施0.1%生物刺激素、福邦5%有机肥、福邦5%有机肥配施0.1%生物刺激素。检测了各试验小区土壤微生物的变化情况、番茄植株的长势和产量等数据,统计分析了各处理间差异。结果表明,5%有机肥配施0.1%生物刺激素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中真菌、细菌、放线菌的数量;番茄植株的长势、产量明显高于其他3个处理。由此可知,5%有机肥配施0.1%生物刺激素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益微生物种群,促进植物生长,既能提高蔬菜产量,又能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178.
长期秸秆还田和地下水位对土壤镉积累及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82年开始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对象,研究了2个地下水位(高水位-20 cm和低水位-80 cm)下3种施肥方式(高量秸秆还田HS、常量秸秆还田MS、化肥CF)对水稻土镉积累及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水位条件下,长期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总镉及有效态镉含量,HS和MS处理分别较CF处理提高21.8%、59.9%和9.8%、49.2%。低水位条件下,HS处理土壤总镉及有效态镉含量高于CF处理,较CF处理分别提高11.2%和31.6%; MS处理土壤总镉及有效态镉含量低于CF处理,较CF处理分别下降8.8%和14.3%。2012年,在保证原定位试验有足够重复的前提下,变更高水位条件下的部分试验处理。当HS处理变更为CF处理5 a后,土壤总镉和有效态镉含量分别较变更前下降2.5%和5.7%;CF处理变更为MS处理后,土壤总镉和有效态镉含量分别较变更前增加16.5%和58.9%。相同施肥处理,高水位土壤总镉含量高于低水位土壤。在MS处理下,高水位土壤有效态镉含量也高于低水位土壤,而在HS和CF处理下,低水位土壤有效态镉含量高于高水位土壤。土壤镉含量和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总镉与土壤有机质、络合态铁含量极显著正相关,与pH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效态镉与土壤pH、游离氧化铁极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施肥方式和地下水位是通过改变土壤的基本性质影响土壤镉的积累及其有效形态。  相似文献   
179.
总结了近年来在华南地区主要蔬菜生产区进行的田间试验结果,分析了施磷钾肥对叶菜、瓜类、豆类蔬菜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以及目前条件下华南地区蔬菜磷钾肥的偏生产力、农学效率、肥料表观利用率、生理利用率、肥料贡献率和地力贡献率。结果表明,叶菜、瓜类和豆类蔬菜施用磷钾肥均能促进蔬菜产量的增加和磷钾养分的吸收。叶菜、瓜类、豆类蔬菜磷肥偏生产力分别为781.9 kg/kg、257.6 kg/kg、211.9 kg/kg,农学效率为30.5 kg/kg、64.1 kg/kg、23.1 kg/kg,表观利用率为17.2%、9.7%、6.1%,生理利用率为222.3 kg/kg、370.6 kg/kg、292.7kg/kg,肥料贡献率为16.4 %、19.4%、12.9%,地力贡献率为83.6 %、80.4%、87.1%。叶菜、瓜类、豆类蔬菜钾肥偏生产力分别为298.8 kg/kg、164.3 kg/kg、165.8 kg/kg,农学效率为29.5 kg/kg、39.5 kg/kg、25.8 kg/kg,表观利用率为24.8%、24.3%、13.0%,生理利用率为152.3 kg/kg、218.6 kg/kg、229.1kg/kg,肥料贡献率为13.8 %、21.6%、17.4%,地力贡献率为86.2 %、78.3%、82.6%。分析肥料利用率分布频率可以看出,磷肥表观利用率<20%的试验样本和钾肥表观利用率<30%的试验样本均占总样本的80%以上,表明目前试验条件下各类蔬菜的磷钾肥利用率较低,生产上需同时解决蔬菜产量及肥料利用效率提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0.
为了研究不同种子处理对种子传播病毒的灭活效果,试验以番茄、辣椒、甜瓜、南瓜种子样本中被番茄花叶病毒(ToMV)、烟草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瓜病毒(CMV)感染的种子为研究对象,经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试选择出研究材料,采用7种病毒失活处理方法,分别为醋酸、过氧化氢、盐酸、次氯酸钠浸种,干热处理,温汤浸种和臭氧熏蒸处理。结果发现,能有效减少病毒浓度的处理为盐酸浸种、干热处理、温汤浸种(65℃)和臭氧(10 g/m3)处理,分别能将种子传播病毒的浓度平均降低51%、50%、42%和32%。其他灭活方法治疗效果较差,病毒浓度平均降低了12%~27%。盐酸浸种和干热处理是最有效的方法,对种子出芽率和活力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