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6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110篇
林业   297篇
农学   248篇
基础科学   150篇
  158篇
综合类   1517篇
农作物   189篇
水产渔业   108篇
畜牧兽医   737篇
园艺   345篇
植物保护   84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14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144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252篇
  2013年   149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161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209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190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3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豆芽中有机磷类农药残留的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乙腈超声提取,c18柱、psa柱净化的方法进行样品前处理,气质色谱法分离特征离子碎片定性,外标法定量,建立了豆芽中10种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前处理简单,样品杂质较少,分离较好,无明显杂峰,10种农残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在0.9901~0.9988之间;定量检出下限(s/n =10 ,n=3)在2.6~3.8 μg/kg之间;测定结果的绝对误差小于算术平均值的5.2%~13.5 %,回收率60%~80%。对泰安13个农贸市场26个批次豆芽产品进行检测,10种有机磷农药残留均为未检出,单项合格率100%。  相似文献   
992.
抚河源头水生生态环境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抚河源头水体中浮游动植物的种类及湿地植被分布状况,科学评价抚河源头水生生态环境。[方法]在形成抚河源头活水的抚河第一流——广昌驿前血木岭海拔900m以上的山涧溪流处随机设置10个采样点,在丰水期进行为期3个月的浮游动植物群落及湿地植被调查。同时研究水温、pH值、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等。[结果]共检出7大类浮游动植物45种,其中绿藻数量较多,河生集星藻等优势种明显,未检出甲藻门、枝角类以及轮虫等浮游动植物;湿地植物不仅有大型的乔木,还有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初步统计植物隶属36科46属,共计50种。[结论]抚河源头水生生态环境良好,水质为Ⅰ类水。  相似文献   
993.
酶解鱼鳔蛋白制备抗氧化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虹  段振华  成长玉  杨毅 《安徽农业科学》2012,(6):3389-3391,3469
[目的]探索利用鱼鳔蛋白制备抗氧化肽的最佳条件。[方法]采用胰蛋白酶、中性蛋白酶、风味蛋白酶酶解海南鱼鳔,以酶解液清除DPPH的效果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研究酶解的pH、温度、时间、底物浓度、酶浓度等因素对酶解效果的影响。[结果]鱼鳔的最佳酶解条件为底物浓度6.0%,酶浓度1.6%,酶解pH 6.0,酶解时间4.1 h,酶解温度63℃;该条件下制备的鱼鳔抗氧化肽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达76.06%。[结论]该研究为鱼鳔蛋白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4.
[目的]了解广西马源Ⅰ型副粘病毒的生物特性,为今后有效防控副粘病毒在不同宿主间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SPF鸡胚对广西百色疑似病马组织悬浮液进行病原分离培养后,经血清学试验和致病性试验鉴定,再用RT-PCR对分离株F基因进行扩增,并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分离获得的病毒能使鸡红细胞发生凝集,且这种凝集可被鸡新城疫(ND)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HA和HI效价分别为27和210.分离株毒力试验结果显示,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为72 h,雏鸡脑内接种致死指数(ICPI)为1.48,属中发型毒株.分离株与禽Ⅰ型副粘病毒基因Ⅶ型毒株NDV04-21、TW-96p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5.9%和95.1%;基于F基因的遗传分型进化树显示,分离株与NDV04-21、TW-96p处于同一进化树分支,属于禽Ⅰ型副粘病毒基因Ⅶ型;分离株F蛋白112~117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与标准强毒株F48E9、HER33的一致,在第112~117位氨基酸序列为3'-R-R-Q-R-R-F-5'.[结论]广西马群已有禽Ⅰ型副粘病毒存在,再次证实广西地区禽Ⅰ型副粘病毒宿主范围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995.
针对秸秆气化炉运行中填料时易泄露燃气、原料压实不准确、点火不均匀以及入炉空气量不合理等问题,设计了一种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带有连续输料机构和原料压实机构的秸秆气化炉.实现了点火控制及入炉空气量的控制.以原料的气化量试验确定原料输入量;以原料气化强度和氧化区温度试验确定原料压实电机电流、入炉空气量及电炉丝点火时间.结果表明:螺旋旋料装置转速20r/min时,进料量等于秸秆消耗量;电炉丝点火10s后通风,持续点火1min时达到秸秆气化点火要求;压料电机电流为0.9A、入炉空气量为2.5m3/h时气化强度和产气率最佳.试验研究对气化炉优化和改进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6.
研制了一种应用于冷链物流的车厢微环境感知与调控系统.系统由手持终端模块和车载测控模块两部分组成,手持终端模块通过RFID和按键设置理想环境参数和手机号码等,并与车载控制模块无线通信,车载测控模块实时检测车厢内温度、湿度、CO2含量、震动等参数,并进行短信报警和PID调控.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工作正常,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997.
小儿烧伤并发创面脓毒症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烧伤并发创面脓毒症与成人基本相同,但因小儿机体抵抗力差,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全,对感染免疫功能较差,局部感染容易发展为创面脓毒症,而且,发生率及病死率比成人高,故烧伤脓毒血症仍是小儿烧伤的主要死亡原因。我科于1985年1月至2003年5月期间,共收治2432例烧伤患儿,有48例发生了创面脓毒症,发生率为19.7%,现将其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98.
菠菜硝酸盐含量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研究了蔬菜性状征对NO^-3含量变化的关系,指出叶片光滑,色淡的类型要比中片皱缩,色深的类型NO^-3含量低。通过亲子代硝酸盐含量变异的分析以及对杂交后代群体不同株系硝酸盐含量变化的分布状况,初步认为蔬菜硝酸盐含量主要由累加基因所控制,可通过筛选低NO^-3的亲本杂交,有可能获得NO^-3含量低且高产的杂交一代品种,育种实验验证了上述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对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中特有的低温响应基因EgrCIN1 (Eucgr.B02882)序列及其表达特征进行分析,并探索其在植物低温响应中发挥的功能,以丰富桉树抗寒基因资源。  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EgrCIN1基因、蛋白序列的特征和启动子上的顺式作用元件信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技术分析EgrCIN1在巨桉不同组织及4 ℃不同时间、干旱、300 mmol·L?1氯化钠(NaCl)、100 μmol·L?1脱落酸(ABA)和100 μmol·L?1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下植株叶片中的表达特征;通过EgrCIN1::GFP载体瞬时转化烟草Nicotiana tabacum进行亚细胞定位;并构建CaMV35S启动子驱动的过表达载体异源转化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获得3个转基因纯合株系后,对其进行?6 ℃低温、0.5 μmol·L?1ABA等逆境处理,分析EgrCIN1在低温胁迫响应中发挥的功能。  结果  EgrCIN1是巨桉中特有的基因,不含内含子,没有跨膜结构,启动子含有多个与逆境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该基因在茎和叶片中都有表达,而在根中不表达;在叶片中其表达受低温处理强烈诱导;同时,干旱、高盐和ABA等非生物逆境因子也能诱导叶片中EgrCIN1的表达,其编码蛋白被定位在叶绿体中。拟南芥中EgrCIN1过表达转基因株系对低温耐受性提高,对外源ABA敏感程度增强。  结论  EgrCIN1是在叶绿体表达,并可能通过ABA依赖途径参与植物低温胁迫响应,提高植物对低温的抗性。图8表2参27  相似文献   
1000.
凤阳山4种森林土壤在不同温度培养下活性有机碳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浙江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常绿阔叶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针阔混交林、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10,20,30℃条件下4种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动态。结果表明:4种森林类型中,土壤总有机碳(SOC)和DOC质量分数以柳杉林为最高,MBC则以常绿阔叶林为最高,3种形态有机碳质量分数均以杉木林为最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10℃下,不同森林土壤的MBC质量分数总体上呈前期下降快、后期下降慢,DOC质量分数呈先上升后下降;20℃下,不同森林土壤MBC和DOC质量分数均呈相对缓慢下降;30℃下,不同森林土壤MBC质量分数先上升后下降,DOC质量分数前期下降快、后期下降慢的趋势。同一森林土壤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土壤MBC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30℃ > 20℃ > 10℃,土壤DOC质量分数则表现为10℃ > 20℃ > 30℃。培养56 d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土壤的MBC和DOC质量分数的下降幅度高于杉木林、柳杉林。柳杉林和常绿阔叶林SOC和DOC质量分数显著高于杉木林(P < 0.05),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培养的土壤DOC质量分数较低,而MBC质量分数则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