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综合类   22篇
水产渔业   62篇
畜牧兽医   7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用不同浓度硫酸铜、异噻唑啉酮对采自养殖池塘的黄丝藻藻华染毒,分时采样,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叶绿素a(ChII a)含量,用相应的试剂盒测定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硫酸铜、异噻唑啉酮对黄丝藻24、48、72、96 h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分别为5.551、4.543、3.646、2.898mg/L 和13.712、9.858、8.680、5.114 mg/L。随着浓度的升高,硫酸铜、异噻唑啉酮对黄丝藻的毒性越来越强,浓度为2.40 mg/L 时黄丝藻ChII a含量、SOD、CAT 活性较低,而MDA 含量较高,说明此时黄丝藻细胞已经完全解体。浓度为0.42 mg/L 时,各个测量值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说明低浓度两种除藻剂96 h内对黄丝藻的毒性较小。结果说明两种除藻剂都可以抑制或者杀死黄丝藻藻华,并且硫酸铜对黄丝藻藻华的毒性较异噻唑啉酮强。  相似文献   
22.
河蟹“抖脚”症的病理分析及防治方法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河蟹人工育苗与养殖技术在近年来日臻成熟与完善,形成了天然海水、半人工海水和全人工海水育苗技术模式,相应也有了围网养殖、池塘养殖、稻田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使河蟹人工养殖产量逐年上升。但是自95年在上海崇明首次发现了具有“胸肢颤抖”症状而死亡的病蟹后,至98年在江、渐、皖、沪,以及辽宁盘锦等河蟹养殖主产区,相继发生严重疾病,各地依病蟹的主要临床症状,称为“抖脚病”、“抖肢病”、“腹水病”和“仔蟹上岸”等。从幼蟹(5-10g/只)到成蟹(200-2509/只)皆有发生,发病时间自春季到秋季皆有,随着放养密度越高…  相似文献   
23.
猪附红细胞体人工感染小鼠的病理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附红细胞体是寄生于人、猪以及其他动物的红细胞表面、血浆以及骨髓内的一群多形态微生物.猪附红细胞体病缺乏特征性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使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升高,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经济损失.本试验旨在研究猪附红细胞体病对小鼠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及对小鼠各脏器的致病程度,为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深入研究提供基础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24.
一、生物毒素中毒性疾病环境污染使海洋近岸富营养化逐年严重,导致海洋赤潮(红潮)近年来频繁发生,赤潮发生海区及其周边海域的水生动物因中毒而大规模死亡,尤其是使大片的海水网箱养殖区鱼、贝类死亡,对海洋生态以及人类生活危害十分严重。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控制海...  相似文献   
25.
随着集约化养殖工艺的逐步深化,由环境条件等因素引起的非寄生性鱼病日趋严重,尤其是由于饲料营养失衡、强化投饲、饲料中含有有毒物质、乱用药和滥用药,造成鱼类肝、肾、脾损害及其综合症肆虐,并继发传染性疾病,罹病养殖动物临床症状复杂、诊治困难。这类疾病中,最...  相似文献   
26.
根据预试验结果,通过对人工饲养的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投喂含2 g/kg(饲料)诺氟沙星和10 g/kg(饲料)土霉素的药饵,以及设定空白对照组(共8个试验组),构建中华鳖药源性肝病模型,运用组织与细胞病理学方法,研究患药源性肝病的中华鳖组织显微与亚显微结构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构建的药源性肝病模型中,诺氟沙星组阳性率最高(31.3%),土霉素组阳性率略低(15.0%),与诺氟沙星组和土霉素组池水相通的对照组阳性率较低(10.0%、5.0%),而4个空白对照组均未发现阳性个体;高剂量和长时间使用两种药物均可导致中华鳖出现典型的"白底板"症状;患药源性肝病的中华鳖肝、脾、肾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其中肝组织病变最为严重,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病例的病理过程均符合非寄生性肝病特征。药物致中华鳖肝组织损害的组织病理过程是:在药毒作用下,起初表现为肝组织脂肪变性和炎症反应,肝静脉扩张、分支血液回流受阻,窦状隙扩张,肝淤血严重,体积增大显著,后期肝细胞索先于扩张的肝血窦变性和坏死,最终肝血窦也坏死,肝组织硬变并有肝性血样腹水产生;肝细胞内脂滴越来越多,核固缩变形,线粒体和高尔基体以及内质网膨胀而破碎,细胞膜破碎,炎性细胞数量多,细胞病变与组织病理具有一致性。药源性肝病的转归表明,当致病因素(大剂量药物饵料)撤销后,中华鳖有较强的恢复性,且土霉素组较诺氟沙星组康复的快。  相似文献   
27.
在水产养殖医学临床技术中,诊断结果是制定医疗方案的依据,药物处理是临床医疗的重要手段。药物治疗从选择药物,确定剂量、用药时机、用药次数、疗程等各个环节上,都要严格按照规定方案进行。同时,还应掌握药物对鱼、寄生虫、水质的毒性作用,以及水质对药物作用效果的影响。最后,作出病鱼康复状况、医疗效果的评估。  相似文献   
28.
潘连德 《科学养鱼》2000,(10):33-34
自笔者在水产期刊发表关于“温室养殖中华鳖非寄生性肝病病理、诊断、防治”等论文后,相继接待了许多来访者以及收到许多咨询该病诊疗的信件、电话,并义务治愈了多例中华鳖非寄生性肝病,给从业者挽回了经济损失。总结近几年对江、浙、沪、闽、皖等中华鳖主产区中华鳖非寄生性的肝病检验与诊断研究工作结果,以及查阅国内有关文献对这类疾病的研究结果,发现有些业内人士,将“中华鳖非寄生性肝病”与“腮腺炎”、“白底板”、水肿病、肝淤血、肝硬化、细菌性“穿孔病”、细菌性“肝水肿”病混淆的现象严重,错误诊断常常发生,且误诊后误…  相似文献   
29.
绿海龟健康幼体心肝肾功能血液生化指标参考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集了39只人工养殖的健康幼体绿海龟(1.5~2.5龄)、6只健康成体绿海龟(10~20龄)和3只野生成体绿海龟,用Beckman AU5800和TNI BECKMAN Access 2测定和分析了反映绿海龟心肝肾功能的17项血液生化指标,结果发现野生个体的生化指标与人工养殖的绿海龟差异较大,谷草转氨酶(P=0.002)、白蛋白(P=0.015)、碱性磷酸酶(P=0.010)、谷丙转氨酶(P=0.010)等均有明显差异,人工养殖绿海龟除碱性磷酸酶与年龄呈负相关外没有明显差异,不同性别的个体在生化指标上差异不显著。本实验结果与野生绿海龟各研究结果对比发现,野生个体的指标差异非常显著,难以作为健康指标的参考。本研究建立了人工绿海龟的心肝肾功能血液生化指标参考值,为野生绿海龟血液生化研究提供参考,为指导绿海龟养殖过程中的疾病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0.
为了明确养殖鲟鱼Acipenser sinensis肝硬化的致病因素及诊治方法,在3批次现场采集病样(共计41尾)中,选取9尾具典型症状的患病鲟鱼,对其重要组织器官进行采样,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对自然发病的疑似肝硬化杂交鲟进行了病理解剖观察和组织病理学研究,并对其组织病理变化及发病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3、9号病样表现出明显肝组织病变,肝组织内出现弥漫性纤维增生等典型肝纤维化症状;脾充血,空泡变性、坏死;胃、肠充血,炎性细胞浸润,肠绒毛坏死甚至脱落;其他器官(鳃、心等)组织轻微淤血、炎症;结合各器官症状和组织病变及参考相关研究,确定本病例为鲟鱼肝病,具体诊断为鲟鱼肝硬化。研究表明,鲟鱼肝硬化的器官和组织病理学诊断特征为肝淤血和溃疡,肝腹水,肝血窦扩张、炎性细胞浸润、组织空泡化、组织纤维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