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68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206篇
林业   537篇
农学   304篇
基础科学   213篇
  165篇
综合类   2179篇
农作物   305篇
水产渔业   307篇
畜牧兽医   1242篇
园艺   491篇
植物保护   133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79篇
  2018年   179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134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291篇
  2013年   232篇
  2012年   263篇
  2011年   309篇
  2010年   283篇
  2009年   253篇
  2008年   251篇
  2007年   256篇
  2006年   250篇
  2005年   191篇
  2004年   183篇
  2003年   170篇
  2002年   161篇
  2001年   147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135篇
  1998年   136篇
  1997年   117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114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104篇
  1992年   92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69篇
  1989年   59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4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4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自然五倍体野生草莓果实风味物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自然五倍体野生草莓黑1与黑6的成熟果实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气相色谱—质谱(GC–MS)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析果实香气、糖、酸成分。结果表明,自然五倍体野生草莓含11类92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大于1%的成分有5类共22种,其中乙酸乙酯、丁酸乙酯、3–甲基丁酸乙酯、己酸乙酯、乙酸桃金娘烯醇酯、2–戊酮、甲基壬基甲酮、乙醇、2–庚醇、1–己醇、(E)–2–己烯–1–醇、己醛、(E)–2–己烯醛、4–甲氧基–2 ,5–二甲基–3(2H)–呋喃酮是主要的香气物质,与东方草莓黑10(4x)、东北草莓吉12(2x)相比,3–甲基丁酸乙酯为自然五倍体试材所特有,而4–甲氧基–2 ,5–二甲基–3(2H)–呋喃酮、2–戊酮、2–庚醇、1–己醇、(E)–2–己烯–1–醇的相对含量较高;自然五倍体野生草莓的主要糖成分为果糖,其次为葡萄糖,蔗糖最少,山梨醇在两份野生资源中差异较大;苹果酸为自然五倍体野生草莓的主要酸成分,其含量占总酸含量的86%以上。  相似文献   
992.
为了寻求水稻中快速定量检测呋虫胺的方法,稻田土壤、糙米、稻壳及植株样品采用改良的QuEChERS法处理,稻壳和植株样品采用PSA和C18吸附剂净化,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建立改良QuEChERS/LC-MS/MS联用分析检测水稻田中的呋虫胺.结果表明:在0.015~0.4 mg/kg添加水平范围内,稻田土壤、糙米、稻壳以及植株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2.32%~97.45%,93.90%~101.0%,84.30%~99.20%和77.50%~79.00%;相对标准偏差(RSD,n=5)分别为3.52%~4.32%,1.20%~2.60%,0.60%~3.30%和1.20%~2.00%.此方法的最低检测限(LOD)为1.75×10-12 g,最低定量限(LOQ)为5.84×10-12 g.该方法前处理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符合农药检测分析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993.
根据全国第7次(2004-2008 年)和第8次(2009-2013 年)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IPCC法估算了我国9种主要人工林碳储量及碳密度变化规律和龄组特征,探讨了近年来主要造林树种的固碳能力。两次清查间隔期间,9种人工林平均碳密度增加了1.6 Mg·hm-2,总碳储量增加了126.89 Tg,年平均增加25.38 Tg。杨树和桉树年固碳量较高,分别为10.21、9.96 Tg·a-1,碳密度增加量分别为4.32、7.72 Mg·hm-2。2009-2013年间9种人工林各龄组的碳密度为:幼龄林(8.82 Mg·hm-2)<中龄林(24.01 Mg·hm-2)<近熟林(29.37 Mg·hm-2)<过熟林(30.89 Mg·hm-2)<成熟林(35.67 Mg·hm-2)。幼龄林和中龄林占主要人工林总面积的70.52%,具有较高的生长潜力和固碳潜力。研究结果可为我国人工林森林经营管理及碳汇功能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4.
水肥一体化椰糠栽培技术对日光温室蔬菜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自主研发的水肥一体化椰糠栽培技术对日光温室中7种蔬菜作物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提高受试蔬菜可溶性糖、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和矿质营养元素的含量,但对可溶性蛋白质、有机酸、硝酸盐含量等其他指标的影响表现出了品种差异。总体上来看,水肥一体化椰糠栽培技术提高了多个受试蔬菜品种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995.
‘风烛’是‘00266’与 ‘金舞娃’杂交选育成的德国鸢尾新品种,常绿、矮生、耐寒,花黑红褐色。花径15 ~ 16.5 cm,单花茎着花6 ~ 8朵,花期5月上旬。具有茎矮、花大、重瓣、抗倒伏等优点。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四季均可栽培。  相似文献   
996.
长江口凤鲚繁殖群体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4年4~8月于凤鲚(Coilia mystus)繁殖盛期在长江口逐月采样,对凤鲚繁殖群体的雌性个体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年龄结构为1~3龄,共3个年龄组,其中1~2龄个体占87.06%。繁殖群体的平均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151.66±21.13)mm、(16.97±6.34)g。体长与体质量关系为W=1.63×10~(-5)L~(2.75)(n=124,R~2=0.935 3),显著性差异检验表明凤鲚属于匀速生长类型(P0.05)。体长和体质量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为:L_t=205.85[1-e~(-0.48(t+1.02)(],W_t=38.31[1-e~(-0.48(t+1.02))]2.75。体长生长速度曲线不具拐点;体质量生长速度的拐点年龄为1.11龄,与最小性成熟年龄一致,拐点年龄时对应的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131.02 mm和11.05 g。研究认为,长江口凤鲚繁殖群体低龄群体所占比例较大且体型有变小趋势。为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凤鲚资源,应在拐点年龄之后进行捕捞。  相似文献   
997.
为了研究壬基酚(Nonylphenol,NP)对淡水鱼类幼鱼的急性毒性及相关组织的损伤效应,选取平均体质量6.0 g、平均体长9.2 cm的1月龄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为受试材料,检测壬基酚对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按等对数间距法,将NP设置为1.69、1.95、2.25、2.60、3.00 mg/L共计5个浓度处理组进行急性毒性实验,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每组设3个平行样,每个样投放10条泥鳅,观察NP对泥鳅鳃、肝脏组织结构的损伤变化,并统计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结果表明,壬基酚对1月龄泥鳅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3.722、2.939、2.466、2.175 mg/L,安全浓度为0.550 mg/L。组织学切片观察显示,壬基酚高浓度处理使泥鳅鳃小片细胞脱落严重,鳃小片变细;泥鳅肝脏细胞出现空泡、肿大、核脱落等现象,细胞间隙变大,边界模糊。实验表明,壬基酚属于高毒性酚类污染物,对1月龄泥鳅的毒性作用随着暴露浓度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在高剂量暴露下可造成泥鳅鳃和肝脏组织的严重损伤。  相似文献   
998.
秋延栽培技术集成应用了选用密播育小苗、嫁接培育壮苗、移栽前浇水湿闷加烟剂熏蒸大田、摘除门花、在八面茄和满天星茄开花时喷施或涂抹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技术.该技术集成,补充和丰富了大棚秋延茄子栽培技术体系,增加单位经济效益,达到高产高效目标.  相似文献   
999.
基于生态文明内涵、林业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探讨了有效进行林业建设、解决矛盾问题的科学策略。对提升林业发展水平,营造优质生态环境,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探讨了我国高校实验室在申请实验室国家认可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主要从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制度建设、方法标准化建设;加强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和沟通等几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将为高校实验室能顺利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提高实验室知名度和完善分析测试制度等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