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4篇
农学   19篇
综合类   72篇
农作物   30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Xa21基因导入水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由于害虫、细菌、病毒和真菌的侵害,往往造成粮食减产。其中,由稻白叶枯病黄单孢菌(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Xoo)引起的稻白叶枯病是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整个亚洲和非洲地区)发生较为...  相似文献   
52.
Rl(t)卷叶基因对杂交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宗祥  胡俊  陈刚  潘学彪 《作物学报》2004,30(5):465-469
以两对卷叶等基因系杂交组合为研究对象,设置两种施肥水平,研究Rl(t)卷叶基因对杂交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肥力水平下,卷叶组合秧苗期的叶龄、茎蘖数、假茎粗、苗高等指标均低于对应组合,本田前期茎蘖数上升较缓,高峰苗较少,而最终有效穗数显著或极显著多于对应组合,平均穗粒数和千粒重稍低于对  相似文献   
53.
转基因水稻株系的纹枯病抗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通过基因枪转化获得的41个转水稻碱性几丁质酶和苜蓿β-1,3-葡聚糖酶基因(RC24和β-1,3-Glu)的高世代纯合株系进行纹枯病抗性接菌鉴定,结果表明不同转基因系间抗性存在极显著差异,聚类分析可分为抗、中抗、中感、感病四种类型,但其中92.1%的株系属中抗或中感类型;选择不同抗感类型的代表性株系,测定其几丁质酶活力,结果显示中抗、中感、感病类型转基因株系表达的几丁质酶活力与其纹枯病抗性表现呈现一致性,而抗病类型表达目标基因编码的酶活力低于中抗类型;接菌诱导后,在不同时间或同一植株的不同部位检测,转基因系的几丁质酶活力因其组成性表达而无明显差异,而未转基因的对照品种在诱导后不同时间其几丁质酶活力表达呈“峰”式曲线分布,同一植株不同空间位置的酶活力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4.
试论江苏省水稻生产结构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水稻作为江苏省传统产业、优势产业、支撑产业的地位将持续不变。针对目前水稻生产产消过剩、外销不畅,稻米商品质量差、产业化程度低的问题,江苏水稻产业内部围绕优质、高效的调整已势在必行。根据先以消定产、后以销定产的原则,江苏灿粳稻种植面积配比以1:2为宜。必须加强稻米品质改良的育种和栽培研究,倡导无公害化栽培技术。密切注意水稻产、加、销关系的政策研究,培养稻米产品品牌意识,推进江苏水稻  相似文献   
55.
水稻植株对纹枯病菌侵染反应及其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抗感水稻品种,就5个水同部位对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侵染的反应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接种5d后叶鞘内侧的病斑扩展最快,其次是叶片和叶鞘外侧,叶片基部仅在边缘叶肉细胞产生褐色短线条斑,叶枕则不发病。不同部位表面蜡质含量测定表明:叶鞘内侧蜡质含量最低,仅为0.0097mg/cm^2;叶枕部最高,为0.6144mg/cm^2,是叶鞘内侧的63.3倍。通过电镜观察看出,叶鞘内侧表皮细胞光滑、无硅化细胞存在;叶片和叶鞘外侧硅化细胞小而稀疏;叶片基部和叶枕的硅化细胞大而密。此外,叶枕部角质层最厚,达7.60um;其次是叶片、叶鞘外侧和叶片基部;叶鞘内侧角质层最薄,只有1.12um。  相似文献   
56.
一个新的水稻隐性高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寻找新的水稻隐性高秆基因,为解决水稻不育系的包颈现象及增加恢复系的株高提供重要的遗传资源。【方法】在田间试验时发现一株高秆突变体,经过连续3代的自交和选择后,获得稳定遗传的高秆突变体。突变体的株高比野生型中花11平均增加72.3%。将带有高秆基因的杂合体自交,分析F2代株高的遗传行为,结果表明高秆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分别配制突变体、野生型与培矮64之间的杂交种及其自交F2分离群体,在突变体配制的分离群体中鉴定出72株极端高秆突变体,株高明显高于对照群体中的最高植株高度。【结果】利用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147对多态性分子标记,分析这些标记位点在极端高秆突变体群体中的分离特征,结果证明高秆基因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进一步发展了4个InDel标记,确定高秆基因位于RM168与M127.1-3-3标记之间,物理距离为713 kb。【结论】该基因是一个新的隐性高秆基因,暂命名为lc3。  相似文献   
57.
不同基因型水稻种质对黑条矮缩病抗性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对包含不育系、中籼稻恢复系、粳稻恢复系和常规粳稻等不同类型在内的175份水稻种质进行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自然诱发鉴定,同时调查粳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病率,通过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抗感分类和评价.结果表明: 水稻黑条矮缩病与条纹叶枯病呈相互独立的遗传关系;不同基因型水稻种质对黑条矮缩病的抗性存在极显著差异,可分为抗/高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等5种类型,三系早籼稻不育系基本为感或高感型,绝大多数的中籼稻恢复系为抗病型,通过籼粳杂交培育的粳稻恢复系基本为感或中感型,而常规粳稻中分布有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的不同基因型.筛选抗性种质,加以创新和改良,可有效开展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育种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58.
 以3对卷叶近等基因系杂交组合为研究对象,设置两种施肥水平处理,研究Rl(t)卷叶基因对杂交稻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在正常肥力水平下,卷叶组合的精米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对应组合,整精米率高于其对应组合,垩白率和垩白度均低于其对应组合。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中,卷叶组合的最高粘度、热浆粘度和崩解值均大于其对应组合,其他性状指标值在对应组合间的差异表现趋势不一致。增施穗肥,除汕优63外,各组合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都有提高的趋势,各组合最高粘度、热浆粘度和崩解值均降低,消减值均增大,其他性状指标值变化趋势因组合而异。增施穗肥,卷叶组合的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都高于其对应组合,其中卷叶汕优559与汕优559的整精米率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他性状指标值在对应组合间的差异没有明显的规律性,说明Rl(t)基因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提高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59.
通过T-DNA标签法.从水稻小粒矮突变体(sgd)的侧翼序列分析中,发现了一个与小泡膜蛋白(vesicl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VAMP)形成相关的预测基因,该基因位于水稻第7染色体上编号为P0567H04的BAC中(基因座为Os07g37270),属于SNARE基因家族成员.RT-PCR分析结果显示,在小粒矮突变体与对照中花11之间.该候选基因叶、幼穗中存在显著的表达差异:突变体小粒矮的叶、幼穗的cDNA用Actin Ⅰ引物标定浓度后,用该基因特异RT-PCR引物不能扩增出条带,而中花11的叶、幼穗的cDNA用RT-PCR引物则能扩增出条带,表明这个与小泡膜蛋白形成相关的预测基因(Os07g37270)是一个可表达的、有功能的基因,T-DNA插入目标位点后,可能造成了该基因的失活,因而产生了突变表型.性状调查结果显示,sgd突变体的结实率明显降低,植株变矮.以上结果说明,Os07g37270的功能与细胞中小泡膜蛋白的形成以及花粉的育件有关,推测其可能是控制小粒矮性状产生的候选基因.暂将该基因命名为OsVAMP,并进一步预测了该候选基因的进化信息.  相似文献   
60.
利用农业行业标准"NY/T-1433—2007、NY/T-1433—2014"中分别推荐的24和48个SSR标记,对2013年江苏区试粳稻品系和2009~2014年间江苏审定品种中的46个粳稻品种进行鉴定,证实2个版本中的SSR标记均不能完全鉴别供试的江苏粳稻品种。以12个代表性粳稻品种为材料,从714个SSR标记中筛选到133个在代表性品种间存在多态性的标记,结合"NY/T-1433—2014"中的多态性标记共计153个,构建了46个粳稻品种的SSR指纹。以品种间SSR指纹差异位点数、标记分布均匀性及多态性评价指标值为筛选依据,从153个SSR标记中初步确定了52个核心标记用于江苏水稻品种鉴定,构建了46个粳稻品种的SSR指纹。对52个标记在江苏水稻尤其是粳稻品种鉴定中的优点及进一步完善的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