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综合类   19篇
水产渔业   48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嗜水气单胞菌GYK1株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营养肉汤培养基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嗜水气单胞菌GYK1株培养试验,结果证明,成本价格较低的蔗糖、酵母膏可以代替葡萄糖、牛肉膏,从而降低培养基原料成本;添加少量的K2HPO4和微量元素溶液(Mg2+、Fe2+、Zn2+、Mn2+)可明显提高培养液的活菌数;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低成本、高得率的适合嗜水气单胞菌GYK1菌株生长的培养基配方,该培养基组成(g/L):蛋白胨10.0、酵母膏10.0、蔗糖15.0、K2HPO42.28;NaCl 5.0微量元素(硫酸镁0.1,硫酸亚铁0.04,硫酸锌0.00375,二氯化锰0.0021)。24 h摇瓶培养,菌液中的最高活菌数可达316×108cfu/mL,比营养肉汤培养基活菌数(151×108cfu/mL)提高100%以上。  相似文献   
52.
研究了酸性α-醋酸萘酯酶染色法在鳜细胞免疫水平检测中应用的可行性。用不同比重的淋巴细胞分离液对鳜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进行分离,结果表明比重为1.080的分离液可最大程度地将鳜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分离出来。用酸性α-醋酸萘酯酶染色法对分离出的淋巴细胞进行染色,结果显示最佳的染色条件为在pH6.0~6.5的孵育液中37℃孵育90 m in,然后2%甲基绿37℃复染10 m in,酸性α-醋酸萘酯酶阳性细胞胞核被染成绿色而胞浆被染成红色,阴性细胞胞核和胞浆都被绿染。对正常未免疫鳜与嗜水气单胞菌脂多糖和鳜病毒主要衣壳蛋白免疫一周后的鳜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计数,结果酸性α-醋酸萘酯酶阳性细胞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5%~18%、33%~40%和26%~29%,方差分析表明免疫组与对照组阳性率差异极显著,说明α-醋酸萘酯酶染色法可用于鳜细胞免疫水平的检测。  相似文献   
53.
乌鳢诺卡氏菌病的组织病理学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应用病理组织学、活体压片和电镜技术,运用H.E常规染色法和Ziehl-Neelsen抗酸杆菌染色法对患疑似诺卡氏菌病的乌鳢各器官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患病乌鳢的肾脏、肝脏、头肾、脾脏、肌肉、表皮、鳃丝、鳃弓、心脏、肠道、卵巢等器官内部有大量的慢性肉芽肿结节,直径多为1~2 mm.典型结节基本结构可分三层,由内向外依次为:干酪样坏死、类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细胞包膜,中央干酪样坏死组织中有大量呈长杆状或分枝状的诺卡氏菌.结节活体压片观察到大量的长杆状或分枝状菌体.电镜观察到结节中有大量杆状菌体,未见病毒颗粒;菌体长3.5~6.5 μm,宽0.45~6.8 μm.器官主要组织病理学变化为:肾小管细胞变性和坏死,肾间质淋巴细胞增生;脾淋巴细胞增生和淤血;肝脂肪变性;鳃上皮肿胀,鳃丝棒状化;心肌细胞肿胀,断裂,溶解;肌纤维水泡变性,肿胀,断裂,溶解,坏死;表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有炎性细胞浸润,诺卡氏菌对机体的主要器官造成严重病理损伤.对乌鳢诺卡氏菌病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可为临床诊断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4.
用煎煮法提取中药有效成分,采用纸片琼脂法探讨了夏枯草、牡丹皮、诃子、赤勺、丁香等45种中草药对中华鳖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抑制效果.测定抑菌圈大小,结果表明抑菌直径>10 mm的中草药依次为夏枯草、诃子、地榆、赤芍、牡丹皮、黄芩,平均抑菌直径为8.5~10 mm的中药分别是黄连、连翘、大黄、大青叶、乌梅、丁香.根据体外抑制试验的结果,选取对嗜水气单胞菌的平均抑菌圈直径在8.5 mm以上的12种中草药,采用二倍稀释法进行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地榆、夏枯草、丁香能有效杀灭嗜水气单胞菌,其MBC均为7.81 mg/mL;诃子次之,其MBC为15.6 mg/mL;赤勺MBC为31.3 mg/mL;黄连、黄芩、大青叶等3种中草药的MBC均为62.5 mg/mL;大黄、连翘、乌梅、牡丹皮等4种的MBC在125 mg/mL或以上.  相似文献   
55.
杂色鲍血细胞中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是催化L-精氨酸与O_2产生一氧化氮(Nitric ox- ide,NO)的一种合成酶,它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中,其活力大小可通过测定NO合成量的多少来决定。NO作为一种新型生物信使分子、效应分子和免疫调节分子,参与机体多种重要的生理病理活动,可以通过非特异性地杀伤细菌、真菌、寄生虫及病毒等。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本文采用生物化学法,以副溶血弧菌和脂多糖为刺激因子.并采用硝酸盐还原酶法测定了NO的水平,对杂色鲍血细胞中的NOS活性进行了初步鉴别。结果表明,加入副溶血弧菌组或LPS组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孵育4h后分别为对照组的1.84和1.92倍,孵育8h后分别为对照组的2.38和3.05倍,而且这一反应能被NOS抑制剂L-NAME所阻断,说明杂色鲍血细胞中存在NOS活性。  相似文献   
56.
2014年海南省文昌市多个养殖场的罗非鱼出现暴发性疾病,患病罗非鱼表现出体色发黑、打转游动、眼球突出或混浊等典型的链球菌病症状。从患病罗非鱼的肝、肾、脾、眼球和脑等组织中分离到19株病原菌,即TC-1、TC-2、BL1441~BL1448和WT1451~WT1459。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这些病原菌均为无乳链球菌。溶血试验结果表明,TC-1、TC-2和BL1441~BL1448菌株为β-溶血性无乳链球菌,而WT1451~WT1459菌株为不溶血无乳链球菌。进一步通过MLST、分子血清型和毒力相关基因检测等技术对这些分离菌株进行遗传特征分析,结果表明TC-1、TC-2和BL1441~BL1448菌株是常见的Ia-ST7型,其毒力基因型为bac+-bca+-bib A+-cfb+-hyl B+-iag A+-fbs B+-lmb–-scp B–-cyl E+-gbs20186–。而WT1451~WT1459菌株则是Ib-ST261型,其毒力基因型为bac–-bca–-bib A+-cfb+-hyl B+-iag A+-fbs B+-lmb–-scp B–-cyl E–-gbs20186+。将分离菌株BL1441和WT1451分别对罗非鱼进行攻毒试验,结果表明,WT1451菌株是强毒株,当其攻毒剂量为4.5×103CFU/m L时,罗非鱼累积死亡率可达85%。本研究将为我国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流行病学、疫苗研制以及疾病防控等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7.
10月11日,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勒流一孔姓养殖户来到珠江水产研究所水产动物中心医院,反映其池塘养殖的杂交鲶发病并出现大量死亡,并带来了几条濒死的病鱼过来检查,请求救助。  相似文献   
58.
为了解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腹水症"的发病原因,提高防控技术,试验在佛山市某渔场患典型"腹水症"的病(鮰)上分离出优势菌落,通过形态学观察、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该细菌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通过对健康斑点叉尾(鮰)的回归感染实验发现,与原感染鱼发病症状相似,且分离鉴定得到相同病原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温和气单胞菌菌株对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7种药物敏感,而对四环素、强力霉素耐药.本研究还探讨了4种芽孢杆菌对分离的温和气单胞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地衣芽孢杆菌对该病原的拮抗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59.
为了解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腹水症"的发病原因,提高防控技术,试验在佛山市某渔场患典型"腹水症"的病上分离出优势菌落,通过形态学观察、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该细菌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通过对健康斑点叉尾的回归感染实验发现,与原感染鱼发病症状相似,且分离鉴定得到相同病原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温和气单胞菌菌株对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7种药物敏感,而对四环素、强力霉素耐药。本研究还探讨了4种芽孢杆菌对分离的温和气单胞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地衣芽孢杆菌对该病原的拮抗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60.
大黄鱼几种暴发性疾病及防治方法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网箱养殖大黄鱼的苗种时期一些暴发性疾病及防治新方法。大黄鱼主要有白点病等纤毛虫性疾病,(鱼师)本尼登虫病、弧菌病、肠炎病、烂尾烂嘴病、肝萎缩等暴发性疾病。本文着重介绍了上述几种病的量新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