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3篇
农学   4篇
  3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24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克隆并测定了中国柑桔黄龙病病原16SrDNA基因序列,经同源性比较,表明属于柑桔黄龙病菌(Liberobacter asiaticum)亚洲种中一个新株系(中国厦门株系)。依据获得的16SrDNA特异序列,建立了柑桔黄龙病病菌检测的实时荧光PCR方法,并应用此方法对柑桔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特异、敏感、重复性好等优点。该方法为柑桔黄龙病的检测,特别是早期诊断、检疫和病害的综合治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2.
改良CTAB法提取高质量香蕉叶片总RN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巴西香蕉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改良CTAB法提纯香蕉叶片总RNA.结果表明,改良CTAB法提取的香蕉叶片总RNA的28S、18SrDNA条带清晰、整齐,A260/A280值大于2.0,无需任何纯化处理即可用作香蕉MuACTIN基因的扩增模板,经RT-PCR扩增获得了带型清晰的目的条带,说明利用此法分离的RNA纯度和浓度符合RT-PCR的要求;而CTAB法提取的总RNA产量较低,且纯度不高.说明改良CTAB法能有效从富含多酚和多糖的香蕉叶片中提取高质量的总RNA.  相似文献   
33.
为了明确海南省芒果细菌性黑斑病原菌的生理生化特性,为该病害的科学防治提供理论基础。从海南省4 县市分离获得12 株芒果细菌性黑斑病原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ngiferaeindicae)菌株并对其进行13 项生理和7 项生化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在所测试的13 项生理特征中有9 项[耐盐性(1%~3%)、pH(5.0~8.0)、吐温80、醋酸盐、蔗糖、α-半乳糖、乳糖、麦芽糖和甘露醇]反应结果完全相同,但对果糖、葡萄糖、鼠李糖和木糖等碳源的利用却有明显差异。在7 项生化试验项目中,除HNMG15 产H2S试验为阴性外,其余供试菌株的氧化酶、过氧化氢酶、淀粉酶、硝酸盐还原、淀粉水解、明胶水解及产硫化氢等生化试验结果则完全一致。利用NTSYS-pc 2.10 软件采用Jaccard’s 相似系数和UPGMA方法对12株供试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发现不同地理来源的芒果细菌性黑斑病原菌菌株可以聚成一类,由此可以说明海南芒果细菌性黑斑病原菌在生理生化特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34.
利用细菌16S rDNA保守序列通用引物对16sF/16sR对苜蓿细菌性萎蔫病菌的标准菌株(IPQ0019)总DNA进行扩增,得到了大约1.5 kb的片段。将此片段插入到pGEM-T载体并转化进大肠杆菌DH5α菌株中,经PCR鉴定、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及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均表明克隆成功。该研究为制备苜蓿细菌性萎蔫病菌的DNA分子探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5.
选择芒果细菌性黑斑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mangiferaeindicae,Xcm)抗利福平菌株RifXcm,通过人工模拟接种试验,采用半选择性平板分离、菌落PCR和常规PCR方法,研究该病原细菌在芒果叶片、土壤和水中的存活期,并对其能否作为侵染源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芒果细菌性黑斑病菌在芒果叶片病斑内可存活5~6个月,是此病发生最主要的侵染源。病原菌在土壤和自然水中的存活期有限,其中以含芒果残体土壤中的病原菌存活期最长(49~63d),但也没有超过3个月,因此年前存在于这些场所的病原菌均不可能成为第2年的初侵染源。  相似文献   
36.
芒果畸形病是世界性的芒果重要病害。采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用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载体(pCT74-sGFP)转化芒果畸形病病原菌(Fusarium proliferatum),获得了表达GFP的转化子。转化子经过单孢纯化后连续继代培养仍能发出稳定而强烈的荧光,通过GFP特异性引物PCR扩增转化子基因组获得预期片段,表明GFP基因已成功转入芒果畸形病病原菌基因组中且稳定遗传。GFP标记菌株生长正常,致病性和野生菌丝无差别。获得GFP标记的转化子,为应用发绿色荧光的芒果畸形病病原菌研究病原菌的侵染方式、扩展过程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7.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杧果细菌性黑斑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为了评价杧果种质对黑斑病的抗性水平,本研究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对64份杧果种质进行细菌性黑斑病抗性鉴定。鉴定结果发现64 份种质材料有 2 份抗病,9份中抗,53份感病,未发现高抗或免疫种质。  相似文献   
38.
本研究克隆鉴定了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Foc4)的细胞周期蛋白C1(Fusarium Cyclin C1,FCC1)基因FocFCC1,采用Split-marker同源重组技术获得基因敲除突变体ΔFocFCC1,通过比较突变体和野生菌株在生长速度、产孢量和致病力等方面的差异,探索了FocFCC1基因缺失对香蕉枯萎病菌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并评估了FocFCC1作为枯萎菌内源报告基因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与Foc4野生型菌株相比,ΔFocFCC1菌丝生长缓慢、菌丝畸形及产孢量减少,对巴西蕉苗的致病力明显减弱,推测FocFCC1基因在Foc4的生长发育、产孢及致病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FocFCC1为靶标基因,评估了两种基因敲除重组方法介导的基因敲除效率,利用红色表型作为判断依据,挑取再生板上有红色表型的转化子进行PCR检测,Split-marker重组方法获得阳性转化子比例为91.7%,而多片段装配融合方法获得阳性转化子的比例为64%。ΔFocFCC1出现典型红色菌落,红色表型与PCR检测的FocFCC1阳性敲除转化子一一对应,FocFCC1基因敲除后红色表型肉眼容易分辨,可作为香蕉枯萎病菌内源报告基因探索新的遗传操作技术在该菌上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9.
香蕉黑星病菌形态与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蒲金基  张欣  谢艺贤  漆艳香  张辉强 《果树学报》2006,23(4):576-580,i0004
为更好地了解香蕉黑星病和指导病害防治,对该病病原菌Macrophomamusae的形态作了系统描述并详细测定了该菌的生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在PDA平板上,香蕉黑星病菌在10~35℃均能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最适生长温度是28℃,PDA、PSA和V8培养基上生长较好,病原菌在pH3~10均能生长,pH4~8生长较好,pH7生长最佳,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糖对病原菌生长有不同的影响,其中以蔗糖、果糖、葡萄糖最好,淀粉和乳糖最差,PDA培养基中添加2%的不同的氮源对病原菌生长有抑制作用,在添加氯化铵的PDA上不能生长,光照对病原菌的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振荡培养对病原菌生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病原菌的致死温度为55℃10min。分生孢子在蒸馏水中萌发缓慢,Ca2+有促进孢子萌发的作用,其中10mmol/LCa2+对孢子萌发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0.
为了解澄迈地区香蕉黑星病发生特点,以澄迈县松涛水库灌区主栽香蕉品种‘宝岛蕉’为研究对象,采用定点定期方式,于2017—2020年间对该病害的田间消长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香蕉黑星病周年均可发生,季节流行曲线呈近“S”型,在1个生长季内的温暖多雨的9—11月及翌年高温多雨的5—8月,病情指数随香蕉生育期推移呈上升趋势,并分别于11月、翌年8月达峰值,其中8月峰值最大;其余月份温度、湿度相对较低,病害趋于平缓,呈波浪形。香蕉黑星病田间病情消长与湿度密切相关,温度次之,雨季尤其5—8月是香蕉黑星病的盛发期。此外,冬季及春夏之交持续阴雨或大雾也是病害加重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