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59篇
农学   31篇
基础科学   19篇
  36篇
综合类   168篇
农作物   21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44篇
园艺   63篇
植物保护   3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开展毛竹林固碳增汇价值核算并探讨其动态变化,以掌握毛竹林生态系统碳汇价值、科学评价竹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碳计量和碳贸易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方法】基于福建省毛竹林生长量、实测生物量和问卷调查等数据,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植被指数(EVI)建立生物量异速生长和反演模型,开展福建毛竹林(包括地上活立竹、择伐竹、土壤和已收获竹笋4个组分)固碳增汇价值核算及其动态变化研究。【结果】2001—2014年,福建省毛竹林每期(2年为1期)固碳增汇价值平均为5. 53亿元,研究期内固碳总价值为38. 71亿元;竹林生态系统不同组分(地上活立竹、择伐竹、土壤和已收获竹笋)的固碳价值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林分地上活立竹、择伐竹、已收获竹笋和土壤的固碳增汇价值贡献比分别为73. 78%、16. 11%、13. 56%和3. 65%; 2001—2014年,毛竹林固碳增汇价值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以每期每公顷157. 69元的速率增加;研究末期和初期相比,面积占比31. 26%的毛竹林固碳增汇价值降低,每公顷平均降幅256. 76元;面积占比68. 74%的毛竹林固增汇价值增加,每公顷平均增幅640. 80元。【结论】2001—2014年,福建省毛竹林表现为一个不断增加的碳汇;与地上活立竹、已收获竹笋和土壤相比,择伐竹的固碳增汇价值贡献最大,择伐是毛竹林不可或缺的经营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52.
为了明确青稞与燕麦镰孢菌在转录水平上的互作,以抗病青稞NQK-01-03和感病青稞甘青2号为材料,以Illumina HiSeq Xten为平台,对抗感病青稞在接菌前、接菌20d和40d后茎基部的转录组进行测序。结果表明:经过测序质量控制,抗感病青稞茎基部共得到112.97Gb Clean Data。DEGs基因表达注释共获得差异表达基因4 280个,其中,上调基因2 037个,下调基因2 243个。通过BLAST软件与COG、GO、KEGG、KOG、NCBI-NR、Pfam、Swiss-Prot和eggNOG数据库进行比对,28 869条Unigene获得注释信息,NCBI-NR数据库注释到的Unigene数量最多达到3 981条,占全部注释基因的13.79%。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Q-value≤0.05主要有5条,分别为苯丙氨酸代谢、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生物合成、酪氨酸代谢、苯丙基类生物合成和光合作用天线蛋白。抗病青稞NQK-01-03和感病青稞甘青2号之间GO注释系统包含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3个主要分支。eggNOG和NCBI-NR注释的新基因数目最多分别达到1 833和2 396个,所占比例分别为59.22%和77.42%。  相似文献   
5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喂不同钙、磷水平饲粮对伊犁马妊娠后期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和血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为明确伊犁马在妊娠后期对钙、磷的适宜需要量提供参考。试验选取年龄、胎次、体重相近且无亲缘关系、处于妊娠后期的伊犁母马25匹,按照体重随机分为5组,每组5匹。饲粮钙和磷饲喂量分别为36.00和26.30 g/d(饲粮Ⅰ组)、39.00和28.30 g/d(饲粮Ⅱ组)、42.00和30.30 g/d(饲粮Ⅲ组)、45.00和32.30 g/d(饲粮Ⅳ组)以及48.00和34.30 g/d(饲粮Ⅴ组)。饲养试验为期30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20 d。试验期间采集各组饲粮、剩料、粪便和尿液样本用于测定常规营养成分含量,试验结束后采集空腹血样以测定血浆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饲粮钙、磷水平对各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对总能、氮、钙、磷的保留率及可消化能、可消化氮、可消化磷的利用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对血浆中离子钙、甲状旁腺素、骨钙素、胎盘催乳素、垂体泌乳素、孕酮、甲状腺素、三碘甲状腺氨酸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水平亦无显著影响(P0.05)。此外,饲粮钙、磷水平对血浆中肌酐、尿素氮、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的水平也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Ⅰ、饲粮Ⅱ和饲粮Ⅲ组可消化钙利用率显著高于饲粮Ⅴ组(P0.05),当饲粮钙、磷水平分别超过42.00和30.30 g/d时,可消化钙的利用率逐渐下降。饲粮Ⅱ和饲粮Ⅴ组母马血浆中磷水平显著高于饲粮Ⅳ组(P0.05)。除饲粮Ⅴ组外,随着饲粮钙、磷水平的增加,血浆中降钙素水平有升高的趋势(P0.10)。饲粮Ⅱ和饲粮Ⅳ组血浆中雌二醇水平显著低于饲粮Ⅰ组(P0.05),饲粮Ⅲ组则显著低于饲粮Ⅰ和饲粮Ⅴ组(P0.05)。血浆中雌酮水平的变化规律与雌二醇一致。此外,提高饲粮钙、磷水平可增加血浆中生长激素的水平,除饲粮Ⅲ组外,其他各组血浆中生长激素水平均显著高于饲粮Ⅰ组(P0.05)。由此可见,当饲粮钙水平在36.00~48.00 g/d、磷水平在26.30~34.30 g/d之间时,增加饲粮钙、磷水平不影响妊娠后期伊犁马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但血浆中雌二醇和雌酮水平降低,而生长激素水平增加。  相似文献   
54.
1寿命期内动配合副表面特性的变化任何机械零件的动配合副表面在全寿命期内的磨损分为三个阶段:磨合阶段、稳定磨损阶段和剧烈磨损阶段。摩擦表面的磨损量按劳伦茨曲线变化;其磨损率变化为浴盆曲线。可见,在磨合阶段及剧烈磨损阶段的磨损率较大,而稳定磨损阶段的磨损率则接近一常数。磨合阶段的磨损对稳定磨损阶段影响极大,这是因为在磨合阶段,其表面特性(粗糙度及贴合面积)所发生的变化将决定稳定磨损期的磨损率.经过机械加工的零件,由于金属的刀痕、磨痕、切屑分离时的塑性变形,以及由于机床一刀具一工件系统的刚度不足与振动…  相似文献   
55.
恩诺沙星对鲫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日立7020型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投喂不同剂量恩诺沙星的鲫(Carassiusauratus)进行血浆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实验数据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引起鲫血清中Na+、K+浓度均有所升高,Na+浓度升高较为显著;对Ca2+浓度影响不显著。实验鲫鱼各组间的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尿素氮、肌酐等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6.
4种药剂对豇豆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好地防治豇豆根结线虫病,对4种杀线虫剂进行了田间防效评价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4种药剂均对豇豆根结线虫有一定的防效,能控制土壤中2龄幼虫的数量和抑制根结的形成,其中10%噻唑膦颗粒剂对豇豆根结线虫的防效最好,具有低残留、持效期长等优点,可作为防治豇豆根结线虫的首选药剂; 其次为5%阿维菌素颗粒剂。同时供试的4种药剂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均对豇豆安全,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10%噻唑膦颗粒剂和5%阿维菌素颗粒剂来防治豇豆根结线虫病。  相似文献   
57.
地方政府作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领导和管理主体,目前在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过程中它的主体作用并没有很好发挥。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成长过程划分为萌芽阶段、开拓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萌芽阶段,区域农产品的发展和市场开拓是关键;开拓发展阶段,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是关键;成熟阶段,对品牌的管理和保护是关键。由于不同阶段的核心表现和发展重心不同,要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领导和管理主体——地方政府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8.
以新稻11号、新稻36号、新稻44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栽培模式,对3个品种在新疆和田地区的种植表现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3个供试水稻品种在插秧条件下的产量水平均显著高于撒播,其中新稻11号的产量最高,新稻44的整精米率明显偏低,因此,建议当地在采用插秧栽培模式时,选择新稻11号或新稻36号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59.
【目的】明确甘肃洋葱贮藏期青霉病青霉菌的种类及其致病性.【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甘肃省5个县区洋葱贮藏期青霉病病样进行病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同时采用形态学和rDNA-ITS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共分离得到108株青霉菌菌株,分离频率为46.3%,其中青霉P1、P2、P3和P4的分离频率依次为30.5%、27.8%、22.2%和19.5%,P1为优势病原菌;结合形态学和rDNA-ITS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出P1、P2、P3和P4分别为皮落青霉(Penicillium crustosum)、波兰青霉(Penicillium polonicum)、鲜绿青霉(Penicillium viridicatum)和光孢青霉(Penicillium glabrum).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青霉菌P1、P2、P3和P4在有伤和无伤的条件下均能引起洋葱青霉病.【结论】皮落青霉(P.crustosum)、波兰青霉(P.polonicum)、鲜绿青霉(P.viridicatum)和光孢青霉(P.glabrum)是洋葱贮藏期青霉病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60.
中亚热带侵蚀黄壤坡地润楠次生林的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中亚热带侵蚀黄壤坡地植被恢复模式的群落结构,以武陵山区女儿寨小流域为例,运用群落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润楠次生林的垂直层次结构、种群水平分布格局、乔木层直径与树高分布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润楠次生林群落层次结构分化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层外植物4个基本层次,物种数量排序为灌木层(23种)草本层(19种)乔木层(16种).乔、灌、草重要值在10以上的主要种群有7个,其水平分布格局以聚集分布占绝对优势,占主要种群的71.43%.β分布和r分布能较好地模拟乔木层直径与树高分布结构,径阶与树高分布曲线反映乔木层中小径阶、矮小林木占多数.多数种群的聚集分布有利于促进黄壤坡地的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但润楠次生林林分质量较低,应辅之以积极的人工措施来改善群落结构,以充分发挥其坡地水土流失治理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